分享

再到晋东南(二)白陉古道越太行

 wqk1405 2018-02-26

(二)白陉古道越太行

白陉古道,据称已有2600年的历史。它是是太行八陉中的第三陉,也是八陉中最险峻和景色最好的一条古道。虽然白陉的左右均有较易于行走的太行陉与滏口陉,但是要从河南辉县去到山西的陵川及长治,白陉却是必经的通道。

古道进山后,大体顺着磨河往北,古道沿着峡谷的底部,在到了磢底村后,由于沿着河滩的前行不易,改为上山,首先就要登上那七十二道拐。

 

七十二拐

由于坡度较大,人们往往利用盘曲的道路将陡坡变得较容易通行,可也造成了很多的道路拐弯,便往往用拐弯的数目来表示道路的艰险。

话说这七十二道拐,在国内可是有好几处,比如318国道的怒江段,比如210国道的桐梓段。也许是由于72=9×8,这“就发”或者“久发”很吉利,所以就将拐弯多的公路地段都称为了七十二道拐,倒也并不管那是不是真正的72个拐弯。比如,那怒江的路段,我就数出了八十几个拐弯。

可是我们眼前的这七十二道拐却很不一样,这可不是让车辆通行的公路,而是要靠双腿攀登的山径。

这是峡谷中的一条旁支沟谷,两侧峭壁,很陡的斜坡从上往下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古人就在在三角形的陡坡上,建成了曲折往返的登山小径,据说确实一共有72个拐弯。


 

来之前就听说白陉古道要门票了,可是电话问老张却回答说没有关系。当我们要上山走白陉时,老张也陪着我们,准备去沟通一回不要我们买票。

在七十二拐的开始处,像模像样的建起了一座门楼,上面两个大字“晋门”,气派很大哦。可是进入今天的晋人新建的“晋门”却要买票了,25元一张,据说是煤老板要改行在这里掘金而将古人的古道收罗到了他的掌控中。

老张费了好一会的口舌,也没有能说服看门的乡亲,好在最后还是将门票减半,让我们进“晋门”去了。

估计,日后,在古道的附近,会有今人再次的开辟出N道拐的野路,来绕过“晋门”接通古道。


 

在树林里走了一段后,就上到了视线开阔的高处,可以看见周围。原来磢底村的周遭皆是峭壁,村庄像是沉在一只桶的底部。


 

山路是用块石铺成,还是蛮宽的,行人和马队都可以顺畅的通行。路边还有高出的护墙,可以保证安全。从上面看下去,一道道递升的山路就像一层层的梯田。


 

上得更高了,便可以看见山谷底部的田地,可以看见坡地上山林的秋色多彩。


 

秋天里的树叶,染上跳跃的色彩,也让我们的登高过程,有了些疲劳以外的开心。


 

终于结束了七十二道拐的上山路。一路上原先想着要数数到底是多少道的拐弯,可是在大声的喘气中给忘却了。


 

现在的俯看更加的完整,山谷间的那块田地,就是磢底村人以前赖以为生的粮食的主要来源。


 

山路现在是挂在山腰上了,等高的绕着山。平路就可以舒坦的看看风景,看红叶缤纷。


 

附近还有些参差裸露的山巅,在秀出身体上的种种风姿。


 

突然看见,山腰上居然悬着一段水渠。那流淌的清水,来自哪里,去向何方。


 

白陉古道

在结束了登高的七十二拐后,太行山便对付出的辛苦给予了回报,将壮美的山景拉开,如画卷般的在眼前展开。


 

阳光照射在清幽的山谷,山林被投射出多层次的绿色。


 

阳光照耀在陡直的崖壁,岩石被抹上淡淡的温暖。


 

阳光普照,那些挂在悬崖上的小树星星点点,红绿相间的点缀,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一条水渠,盘山而来,这就是当地人称为的“小红旗渠”。


 

这条水渠,从上游输送来水流,水渠就挂在悬崖上,也好像给山岭缠上的一条腰带。


 

将原先就有的古道开发成了景区,管理者就在山路旁立起了保护安全的栏杆。遇见了正在施工的工人,他们在继续完善古道的添加工作。

肯定古人不会想到,他们所建起的古道,宽度恰恰好可以通过一辆小三轮。


 

这里的崖面极高极其阔大,如墙体般的展开延伸。这是砂岩,也是太行山特有的地貌结构,地质上称为嶂石岩。

嶂石岩地貌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之一,是分类确立的一种新型地貌类型,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可以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岩墙峭壁,多由红色石英砂岩构成。远远望去,赤壁丹崖,如屏如画,甚为壮美。


 

在这样的地貌中,除了如墙的崖壁,还有山林青翠,还有峡谷深幽。在这丛丛的峰峦间,便是看不见底部的十里河峡谷,当地人也称为黑毛峡谷。


 

古道在上,水渠在中,公路在下。时代不同,高度不同,难度也不同,三个工程凑在一起,时光就突然的被压缩在了一起。


 

眼下的林木,树叶开始转为红黄,成片的绿色中有了些许的点缀。要是再过上半个月,那就会漫山的尽染,如火如荼。


 

眼下这段保存至今的古道,约有5公里长,由于高高挂在山体上,又被称为“悬天古道”。古道旁,崖壁上有天然的凹进,也就是古人的天然客栈,住进去睡上一宿,天亮了继续的走上白陉。


 

白陉古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行走着旅客和马帮。负重的骡马,在坚硬的岩石上,用蹄子踏出个个的坑洞;行走的人们,用鞋底将岩石打磨得光滑。


 

时光到了近代,古道上的行人越来越少,古道旁建起了水渠。水渠就在这山谷间的十里河上游截取了河水,输送到了磢底村旁,利用高高的落差,建起了一座小水电站。

这工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完成的,那时的国民经济也根本顾不到这里的小山村,老乡们也就只能靠人力来完成这样艰险的工程去获得电力。


 

到了要现代化的当下,古道下建起了公路,深山里有了车轮滚滚,峡谷中响着喇叭声声,古道也从放羊的山路变成了旅游的景点。游客多了,山村的老乡有了新的生计,煤老板有了新的生意,太行深山中也有了新的生活。


 

古道也就是十几里路,在古道的另一端,同样的也有一座新建的门楼,卡住了收取门票。

 

峡谷

结束了对于白陉古道的行走,就要沿着古道下方的公路走回磢底村。这一段原先是十里河的河床,现在将河床的一半建成了公路。

这条公路既窄又弯曲,坡陡又视线不好。立了块牌子,告诫说就在牌子的那里,曾经摔下去了一辆班车。


 

这一段的风景与在古道上的完全不一样,风景悬挂在高处,要仰着脖子才能看到。


 

可以看,山尖上那些岩石在风雨中参差生长。


 

可以看,峭壁上那些小树在悬空中生机盎然。


 

可以看,五彩的缤纷可以将岩石妆扮得悦目。


 

可以看,丛丛的小花可以从石缝柔弱的钻出。


 

峡谷很深又很窄,最窄处只有十几米的宽度。


 

峡谷被峭壁围拢,天空被峡谷收窄,走在峡谷的底下,总有被压抑的感觉。

好在顺着下坡的公路走起来很快,一小时就可以回到了磢底村。


 

小壶口

磢底村也是两条河流的交汇处,磨河的主流从东北方向流来,水量远大于黑毛峡谷的那条十里河。


 

这河水的主流来自上游的大山里,河水劈开了重重的山峦。沿着这条河流,就可以走到马武寨和锡崖沟。


 

河水也有支流,就挂在一面崖壁上。谁也不知道,怎么看上去这样的巨石也会让水流在坚硬上钻了一个洞,哗啦啦的自行流个不停。


 

就在这段峡谷里,有座瀑布,当地人将其称为“小壶口”。这倒是也有些类似,都是那河床中突然的有了个缺口,沉下去形成了新的河槽,也造成了河床的高低台阶。


 

那原先开阔平展懒懒流淌着的河水,突然获得了可以兴奋的刺激点,便争先恐后的拥挤起来,急匆匆的跃下河槽,腾起来白花花的一挂瀑布。


 

当然了,这“小”了的壶口,其实“小”得很多很多,气势上是绝对的不能与大壶口相比。

不过,倒是有一项可比大壶口强,就是水色很清纯,再加上小水量,这瀑布就变得很是轻柔,也有了些南方河流的意思。


 

看完了小壶口,换了条山路走回磢底村,多彩的山林漫铺在山上。


 

就是在这大山里,就是在这到处岩石的地方,山民们开垦出一块块的田地。


 

小路旁,野花丛丛,田地里,玉米熟了。


 

眼看着丰收的玉米,天使也禁不住要当一回农妇,一头钻进了玉米地。

 

结束了在磢底村的一天,登上七十二拐,徒步白陉古道,看小红旗渠绕山输水,看小壶口瀑布激荡跌水。

就是没有想到,在磢底村有这么多的游客。看来,只要是道路通畅,自驾游们就哪里也能去。


 

相同的世界,不同的脚步;
不同的世界,相同的脚步。

我的博客:nj老菜的小菜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