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初中教学质量监测 化学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友情提示:请认真作答,把答案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 毕业学校 姓名 考生号 相对原子质量:H1 C 12 O 16 Ca 40 第I卷 选择题 本卷共12题,每题3分,共3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各题的选项(A、B、C、D)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空气液化 B.酒精燃烧 C.干冰升华 D.灯泡发光 2.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严重时会得侏儒症,其体内缺少的元素是 A.碘 B.铁 C.锌 D.钙 3.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蔗糖 B.氯化钠 C.氢气 D.金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装入粉末药品 C.量取液体 D.加热液体 5.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A.火场逃生时在有烟雾的地方匍匐前进 B.每个公民都应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C.处理金属废弃物的方法是将废金属填埋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6.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汞元素:Ag B.铁离子:Fe2+ C.氨分子: NH3 D.氧化铝:AlO 7.二甲醚(C2H6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关于二甲醚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由三种元素组成 B.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2.2% 8.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液氧用于火箭发射,由于氧气具有可燃性 B.洗洁精用于清洗油污,由于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C.二氧化碳用于大棚种植,由于二氧化碳能促进光合作用 D.氮气用作粮食的保护气,由于常温下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9.利用下表中的装置进行实验。有关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针筒将部分二氧化碳抽出,a试管中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大 B.打开K, b试管中的液体颜色变红 C.打开K,导管E内液面上升 D.打开K,发生反应:H2O + CO2 == H2CO3 10.下列各组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B.用加热方法除去氯化钾固体中少量的氯酸钾 C.用水区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两种白色固体 D.用冷却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得到硝酸钾晶体 11.用15%的葡萄糖溶液配制150g5%的葡萄糖溶液,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取用15%的葡萄糖溶液50g B.用到量筒 、烧杯 和漏斗等仪器 C.加水100g D.量水时选用规格100mL的量筒 12.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共7题,共64分。 13.(5分)人类对材料的发现和使用经历了从石器、青铜器、铁器到铝的大规模使用等漫长的征程。 (1)青铜的硬度比纯铜 (填“大”或“小”)。 (2)工业上炼铁的反应原理是在高温条件下 (写化学式)与氧化铁反应。 (3)铝的活动性比铁强,但在空气中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腐蚀,原因是 。 (4)日常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 (写一种)。 14.(10分)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1)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用“”表示氮原子,“ ①用“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略去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填标号)。 A B C (3)如下两图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微粒结构示意图。 ①从图1中可获得的一条信息是 。 ②若图2表示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氧原子容易 (填“得”或“失”)电子。 ③若图2中,x=8时,该微粒是 (写微粒符号)。 (4)以下是利用空气制取氮肥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 (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5.(11分)水和水溶液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 (1)科学家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 (2)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利用沉淀、_______、吸附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 (3)生活中简便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①t2℃时,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 。 ②t1℃时,乙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③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 发现有未溶解的甲物质,其质量是 g。 (5)水能灭火,但有时水也可以“生火”。比如将过氧化钠(Na2O2)用脱脂棉包裹,再往上面滴加水,脱脂棉一会儿就会发生燃烧。该过程发生了如下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X ↑。 ①X的化学式是 。 ②滴加水后,脱脂棉能燃烧的原因是 。 16.(7分)甲、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与氧气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反应关系(“—”表示物质间相互反应,“→”表示物质间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略去)。 (1)若甲是一种黑色的固态非金属单质,乙是一种氧化物。 ①甲的化学式为 。 ②乙与氧气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2)若甲、乙均为金属单质,且乙呈紫红色。 ①乙在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 。 ②“甲→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③用稀硫酸代替氧气,上图所示反应关系不能成立,原因是 。 17.(12分)实验室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发生装置是 (填标号),该反应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的质量占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中氧元素质量的质量分数是 。 (3)二氧化碳也可用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来制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此法来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标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 18.(13分)镁条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表面会形成一层黑色物质。化学小组查得以下资料: I.常温下,空气中的氮气和稀有气体不会与镁发生反应。 II.无水CaCl2固体有较强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为探究镁表面黑色物质的成因是与空气中的哪些成分有关,开展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1]按右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只观察到镁条表面变暗,没有出现黑色物质。 (1)查阅文献获知,镁条表面变暗是镁与氧气作用形成的,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据此现象,可说明只有 和 无法使 镁生成黑色物质。 [实验2]按右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只观察到镁条表面变暗,没有出现黑色物质。 (3)该实验的目的是 。 [实验3]按右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镁条表面出现黑色物质。 (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水有关”的结论,依据 的两个实验是 (填实验序号)。 (5)化学小组认为据此现象还不足以得出最终结论,于是 补做了一个实验:将图3中的潮湿的空气换成 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镁条表面无明显变化。 (6)根据上述四个实验,化学小组得出结论:镁表面的黑色物质是镁与 共同作用的结果。 19.(6分)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20g石灰石样品,进行高温煅烧(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成分高温不分解。碳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 CaO + CO2↑),不同时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