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生命科学大爆发,2018年以来,中国生物医学领域的13篇CNS系统总结

 BioWorld 2018-02-26

际最顶尖的学术期刊 Nature、Science、Cell ,每期发表文章数量很少,发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关领域的顶尖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进步明显,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中国科学家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也越来越多,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2017年中国科学家在CNS发表文章64篇:2017年64篇生物领域CNS文章系统总结(点击查看)

2018年2月即将过去,中国科学家已经在CNS上发表14篇研究论文(包括7篇Nature、2篇Science和5篇Cell其中生物医学领域14篇,材料科学领域1篇。浙江大学3篇,中国科学院3篇,清华大学2篇,中山大学1篇,上海科技大学1篇,温州医科大学1篇,第二军医大学1篇,中国农科院1篇华南理工大学1篇(材料科学)。接下来我们按文章发表时间顺序倒叙介绍这13篇生物医学领域的CNS文章。

注:2月23日,张康教授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为第一单位发表Cell封面文章,将AI技术用于视网膜疾病诊疗,张教授非中国籍,故未统计在内。1月19日,孙仁教授以加州大学浙江大学为单位在Science发表文章,开发高效、低毒流感疫苗。孙教授非中国籍,故未统计在内。

1.突破丨浙大郭国骥组Cell报道首个哺乳动物细胞图谱

2月2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郭国骥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Mapping the Mouse Cell Atlas by Microwell-seq”的研究论文,利用自主开发的一套完全国产化的Microwell-seq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该团队对来自小鼠近50种器官和组织的40余万个细胞进行了系统性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并构建了首个哺乳动物细胞图谱。此外,在提升现有单细胞技术精确度的同时,该新技术的出现还使得单细胞测序文库的构建成本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该论文可称得上是单细胞组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

郭国骥课题组成员,最前为郭国骥教

2.3.两篇Nature长文:浙大胡海岚团队取得抑郁症研究领域重大突破

2月15日(中国农历除夕),浙江大学医学院、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课题组在Nature杂志上在线同时发表了两篇长文(Article),公布了有关抑郁症的神经编码模式、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放电方式导致抑郁的分子机制等一系列重要的新发现。这一系列研究从分子、细胞到神经环路的尺度,揭示了抑郁症和新型抗抑郁药物的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开发新型的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胡海岚课题组成员,左3为胡海岚教授

4.Cell: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揭示GPCR多重药理学分子机制,有望让未来药物“一石数鸟”

2月2日,来自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联合美国美国北卡莱罗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5-HT2C Receptor Structures Reveal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GPCR Polypharmacology”的研究论文,解析了与肥胖、精神类疾病密切相关靶点——五羟色胺2C受体 (human serotonin 2C receptor, 5-HT2C) 的三维精细结构,并以此为线索,揭示了人体细胞信号转导中的“重要成员”——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多重药理学的分子机制。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是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继2016年、2017年在国际上首次发表大麻素受体、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之后的又一重要突破,是GPCR结构功能研究领域的又一项高水平、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最前为该文章第一作者彭瑶

5.Nature:我国科学家解密中国东部与西部开花植物的演化历史

1月31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之端研究员团队与国内外合作者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angiosperm flora of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中国东部有众多拥有古老起源的植物物种,因此堪称“植物博物馆”;而西部拥有大量最近演变出来的物种,因此被称为“演化的摇篮”。该研究也为中国植物物种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

6.Cell:宋尔卫团队揭示成纤维细胞亚群调控肿瘤干细胞新机制

1月26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苏士成团队在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D10 GPR77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Promote Cancer Formation and Chemoresistance by Sustaining Cancer Stemne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率先运用细胞膜蛋白CD10和GPR77为化疗耐受相关的成纤维细胞亚群贴上“身份标签”,发现了一种新型表达CD10 与GPR77 细胞表面标记分子的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此种成纤维细胞可显著促进乳腺癌与肺癌病人对化疗的耐药性,并为肿瘤干细胞的干性维持提供了环境。

7.Cell:全球首次,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体细胞克隆猴

1月25日,由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蒲慕明领导的研究团队在Cell杂志发表封面文章:“Cloning of Macaque Monkeys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完成了克隆猴。这是第一次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两只猕猴——中中、华华。这一里程碑式研究填补了克隆灵长类动物长达20年的空白,是中国科学家投入5年心血、克服重重难关后的结晶。

8.曹雪涛再发Natue:揭示TET2在炎症应答中的新功能


1月24日,Nature在线发表了曹雪涛研究组题为:Tet2 promotes pathogen infection-induced myelopoiesis through mRNA oxidation的文章。揭示了先前未知的Tet2在表观遗传转录水平的调节作用,在哺乳动物系统感染期间通过降低mRNA中的5-mC,促进成骨细胞生成。此外,胞嘧啶甲基化对双链RNA形成和mRNA中Adar1结合的抑制作用揭示了其在哺乳动物系统中的新的生理作用。

9.Nature:温州医科大学揭示抗衰老因子α-Klotho的作用机理

1月22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课题组与纽约大学Moosa Mohammadi课题组合作完成题为“α-Klotho is a non-enzymatic molecular scaffold for FGF23 hormone signalling”的长文(Article)。解析了α-klotho-FGFR-FGF23复合物的结构,解释了α-Klotho协助FGF23介导它的抗衰老作用的分子机制。该项研究为新型肾病诊断试剂和治疗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清晰的结构蓝图。同时,该研究还指出,肝素这一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器官的多糖对内分泌FGF家族活性发挥同样是必须的,进而明确了肝素是庞大的生长因子家族所有成员促进受体二聚化并产生相应生物学功能的“万能钥匙”。

10.Nature:清华大学揭示细胞“感知”机械力的精巧分子机器结构与机制

1月22日,Nature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清华大学肖百龙李雪明课题组题为“Structure and Mechanogating Mechanism of the Piezo1 Channel”的研究论文,他们解析了哺乳动物机械门控Piezo1离子通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其参与机械力感受与传递的关键功能位点,进而首次提出了Piezo通道以类似杠杆原理进行机械门控的精巧工作机制。该研究对理解生物机体如何将机械力刺激转化为电化学信号这一基本生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11.Cell:中国科学家多重组学研究揭示番茄育种历史——助力恢复“儿时番茄美味”

1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研究员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罗杰教授实验室及合作者在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Rewiring of the Fruit Metabolome in Tomato Breeding”的研究论文。本研究利用多重组学的大数据,揭示了在驯化和育种过程中番茄果实的营养和风味物质发生的变化,并发现了调控这些物质的重要遗传位点。本研究为植物代谢物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源头大数据和方法创新。同时,该研究结果为番茄果实风味和营养物质的遗传调控和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了路线图。

12.清华大学施一公组解析人源剪切体第一步催化激活状态C complex结构


1月4日,Science杂志以长文形式(Research Article)发表了清华大学和西湖大学施一公课题组题为“Structure of a human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的论文,解析了人源剪切体第一步催化反应的C状态的结构,平均分辨率为4.1埃。这项工作连同此前施一公组报道的人源剪接体C*状态的结构,对于深入认识复杂的人源剪接体的工作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3.Nature :开年第一篇,上海药物所吴蓓丽组揭示GPCR复合物结构,有助于加快II型糖尿病药物研发

1月4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吴蓓丽赵强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前期的基础上再次攻关,成功解析了全长GCGR与胰高血糖素类似物NNC1702结合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从而揭示了B型GPCR与多肽配体结合的精细模式。这项成果是针对B型GPCR开展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又一重要进展。GCGR与多肽配体相互作用模式的阐明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B型GPCR对细胞信号分子的识别机制,并且为靶向GCGR的药物设计提供了迄今为止精度最高的结构模版,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的研发”。

特别感谢:iNature、BioArt、BioArt植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