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绣之源—长沙的山川形胜

 苍沧 2018-02-27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是世界文化艺术发源地之一。

刺绣作为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工艺美术,远在远古时代,就伴随着玉器、陶器和织物的诞生,伴随着人们美化生活的需要,应运而生了。

刺绣,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布帛等物质材料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从而构成花纹、图像和文字,古籍中称为“针凿”或“女红”

刺绣是绘画的姊妹艺术,它需要倚仗绘画的图案和色彩,因此,《周礼▪考工记》很早便将刺绣隶列在绘画之内,认为“五彩备,谓之绣”,首先肯定了刺绣的艺术地位。

湘绣之源—长沙的山川形胜

长沙·天心阁

湘绣的发源地是长沙

长沙自古为文化名城,也是中南重镇。

它地处湘江尾闾,多姿而秀丽的湘江纵贯其中,靳江河、浏阳河、捞刀河多条河流在市内汇入湘江,更增添了秀媚。

它西倚岳麓山,东北则是浏阳河冲积平原,境内山峦与天府之国四川的山脉相承,江湖密织,山岳连绵,四通八达,就像诗句所形容的:“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山川形胜,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历来为蕴秀滋华之地。

湘绣之源—长沙的山川形胜

长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虞之际。

《后汉书▪郡国志》有“炎帝神农氏葬于长沙”之说。

长沙的行政建制,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江汉之南,楚国兴起,楚威王(公元前339~329年)时,设置黔中郡,辖长沙。

在长沙近郊发掘的楚墓里,就发现有许多珍贵的楚文物,如缯书、帛画、毛笔、天平砝码以及长兵器等。

伟大的爱国诗人、楚三闾大夫屈原的《怀沙》诗篇,也有研究者就认为是诗人对长沙的怀念和讴歌。

秦灭六国,统一中华,划天下为三十六郡,而以原楚国黔中郡的东南部置长沙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以番阳令吴苪平秦有功,封吴苪为长沙王,建立长沙国。长沙作为都城,始筑城垣。

汉文帝前四年(公元前176年),太中大夫贾谊以《治安策》触怒朝廷,被贬为长沙太傅,居此三年,第一次记载了“长沙乃两万五千户耳”的户籍数,由此可推当时长沙已是一座有十来万人口的都城了。

湘绣之源—长沙的山川形胜

贾谊故居

古城长沙历来为文人墨客、豪士俊杰汇聚之地

西汉年轻而才华横溢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精通百家诸子,他在长沙寄居三年中所写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感情充沛、想象丰富而字炼语凝,抒发了作者忧国悯民的情愫胸臆,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太史公司马迁撰《史记》,把屈原贾谊并列,写有《屈原贾生列传》,世称屈贾。

今长沙市五一路太平街有贾谊故宅贾太傅祠,唐刘长卿其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就是这位诗人凭吊太傅祠后所作。

著名书法大家欧阳询,书艺融汇西晋索靖和东晋王羲之等各家之长,在书史上别树一帜。他书写的屈原《九歌》,曾勒石长沙。

今天长沙县五十里的书堂山,便是这位大书法家的读书之地,遗留有“洗笔池”“读书台”等遗址。

湘绣之源—长沙的山川形胜

长沙·书堂山

僧人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颇好笔翰”,他把写秃了的笔用土埋起,自称“笔冢”,又把磨墨取水和洗笔的池子,名“砚泉”“墨池”,专心临书,日不间断,终成大成就,成为“草圣”。

其草书气势连绵,自如挥洒,李白誉为“天下独步”,说他的书法是“墨池飞出北暝鱼,笔锋杀尽山中兔”,“飙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评价相当高。

湘绣之源—长沙的山川形胜

大诗人杜甫,晚年客居长沙,写有“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贾傅才未有。诸公书绝伦”的诗句赞美长沙。

他的《清明》一诗,描写了清明时长沙古城景致:“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玄宗时宫廷乐师李龟年,当时宠极一时,后流落江南,在长沙与杜甫重逢,杜甫写下了著名的《江南逢李龟年》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脍炙人口,诵颂一时。

湘绣之源—长沙的山川形胜

长沙的这种文化氛围,也带来了艺术、手工艺和其他工艺技术的同步发展,其中绘画成就尤其突出。

1973年出土于长沙城东子弹库楚墓的《人物御龙帛画》,造型准确优美,构思别致。

图上绘有一神态刚毅的中年男子,头戴高冠,身穿广袖长袍,腰佩长剑,手挽缰绳,立于蛟龙身上。

蛟龙头高昂,身平伏,尾上翘,有若龙舟。龙尾立扬首仙鹤,龙下游飘动鲤鱼。蛟龙乘浪腾水,人物头顶华盖缨络,迎风吹拂,飞升于云烟飘渺的无际天空。

这是一幅描绘墓主人御龙升天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

人物的神采风貌,使人不由联想爱国诗人屈原。

郭沫若曾为此题诗一首:“仿佛三闾在世,企翘孤鹤相从,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

湘绣之源—长沙的山川形胜

人物御龙帛画

手工艺方面,长沙古墓出土的战国、西汉漆器,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花纹流畅,自成风格,在当时已大大超过其他诸侯国同类产品的水平。

这些漆器数量竟达数千件之多,包括各种生活用具,如耳环、盘、勺、豆、酒具盒、工具盒、奁盒等,以及乐器、兵器、葬丧用具。

器物造型与花纹图案也逐渐摆脱木工与青铜器工艺的影响,成为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立手工业部门。

色彩上,突破了红黑两色的传统,增加了黄、紫、褐、白、绿等色,达10余种,分外绚丽夺目。

这些漆器,历千余年而不变色,光亮完好如初。

湘绣之源—长沙的山川形胜

“轪侯家”黑地朱色云纹漆盘

古长沙窑,在今长沙市北25公里的湘江东岸的瓦碴坪。

当年窑场规模宏大,产品繁多,尤其在装饰上刻意求新,创造出釉下彩瓷。

釉下彩瓷是人们根据实践中摸索到的某类矿物和金属在高温下能生色的原理,先在成型的坯胎上绘上花鸟图案,然后烧制成釉面平整光亮、色彩调和的彩瓷,它具有永不退色的优点。

1981年6月,在长沙窑北发现一件瓷壶,壶身呈瓜棱形,平底,短嘴,下有题辞,三字一行共四行。

壶身上装饰,证明为唐元和至大中年间,即公元九世纪前半叶的产品。

湘绣之源—长沙的山川形胜

晚唐·长沙窑·青釉玉春瓶

另一件青釉壶,烧有一首春字诗:“春水春池满,春映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诗句简洁、连绵、书法流畅潇洒,由景及物及人,联系壶本身,情趣盎然。

这些1000多年前的古瓷,是现今声誉很高的湖南瓷器的前身,而釉下彩更成为湘瓷尤具特色的传统产品。

湘绣之源—长沙的山川形胜

唐代·长沙窑·黄釉双鱼罐

此外,楚音激越,顿挫抑扬。

楚国音乐,无论高歌低吟都慷慨悲壮,热烈奔放。

所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楚国歌曲的名称,说明楚乐的发达。

独具风采的工艺品

湘绣

在这样一块土地上发源、孕育与发展

应该说不是偶然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