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期内的思考

 妖城主 2018-02-27

期待我们成为朋友


今年假期难得的安静,加上好几天的连绵雨,看书、看电影、观察生活、学习家务事,完成泰姬陵。平淡却惬意,我很喜欢这种节奏。


跟大家分享点休假期间的心得,也顺带说说这段日子启发比较大的书和电影。


01


一种认知思维。


分析自己,不仅仅是想了解自身很多无意识行为的背后动机是什么,也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特性,以此来规划未来的方向。在这之外,我明白一点,读懂自己,才有可能去读懂自己跟别人相处的模式,也才能更好地读懂别人。


很久之前,我在网络上看到过一段话,大意是“人总有一种奇怪的心态,不承认犯错的人是自己,同时又希望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能够被别人原谅”


当时的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背后人性的动机,但现在有些明白这种性格上的扭曲感。


人是自私的,总希望自己可以占有最多的便宜和好处,同时承担最少的责任和义务,用最少的付出来换得最大的回报。当人有着这样动机时,以此发出的行为是无法如愿的。因为付出和获取,从长期来看,永远是均衡的。


自己越发吝啬给予,自然也越难获取什么。


回头看,审视下生活,这些年自己所拥有知心朋友,所获得资源,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呢?


大多时候,我们不会觉得自己犯了错,不承认自己付出少,反而认为自己很热情,懂得关心别人,明明给了别人很多的建议,明明掏心掏肺地去规劝他人,操碎了心却得不到领情呢。


就像“换位思考”这词,我们认为自己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给别人提可行性建议。


可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以为的换位思考,根本不是换位思考。我们不过是假想自己站在了别人的位置上,然后依然从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出发,提出了自认为可行的方案罢了,并且以”爱的名义“希望对方接受。


每个人生活经历,有着太多别人根本不清楚的细节。即便是最亲密熟悉的朋友之间,也无法体会别人生活的全貌,无法了解对方人格内在,很难去读懂别人真正的需求。


假期里看到方丈在雪球上一段话,被深深地点拨到了,他说“有救人的想法,算有慈悲之心;抱怨别人拒不被救,就属于翻了嗔戒,就不是慈悲了”。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屡犯嗔戒而不自知,自认为掏心掏肺拯救A朋友,当A朋友拒绝被救,再找B朋友去吐槽A的不领情以及对自己的伤害,为自己的“付出”而不值愤懑。


我记得,好几年前,我自认为一位朋友站在生活的悬崖边上,上前提了很多建议,但都不成功,于是我愤怒的离开。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自己没有错,而分道扬镳是我对朋友不领情的惩罚。


但现在,我在回顾这段关系,会明白我错在了哪里。


一来根本没有生活悬崖之说,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涉及重大生命财产问题,所谓的抱怨不过是生活小琐事上的疏导情绪罢了;


二来我的建议并非是我所认为的合理且正确,我不是她生活的亲历者,那些听闻的碎片剧情,只不过是片段罢了,我既不可能了解全貌,也不可能代替朋友生活,那么我的建议能存在的意义,只应该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择项罢了;


三来当我发现对方不接受我的建议,于是我愤怒了,这个愤怒本身就说明我的动机从一开始就扭曲了。愤怒这个情绪的背后,说明的那个东西,才最值得玩味。


付出,如果是建立在对方无论如何都要接受的前提下,付出,就是一种强人所难,是无法换得对方真诚的回馈,情感这东西,参入点自私的念想,对方都能感受。


只不过思维能力强的人会果断判断出对方自私的点在哪里,真感觉自己被冒犯了,果断离开。思维能力弱一点的人,可能无法很快判断出关键点,但是情感上会感受到说不出滋味的不舒服,这样的投射行为发生了很多次后,不舒服会累积,最终还是会导致关系的中断。


当一个人是施虐者的同时,他也是个受虐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将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痛苦,再释放在别人的身上,让“虐”这个行为传递下去。


就像,一个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常犯“嗔戒”的话,他必然身边也会有很多人常向他犯“嗔戒”,在双方无意识的行为中一轮又一轮地被被固化,直到所有人都深陷在这个怪圈里。


第一个意识到这个“嗔戒”的人,先斩断自己对别人犯的错,才有可能跳出这个怪圈。


我之所以愿意花巨大的时间对自身心理问题深入探究,就是因为我明白一个道理,倘若我无法把自身很多无意识的负面行为认清并且纠正过来,我必定会在无意识中把这些东西再一股脑地浇注到孩子身上,这就真正应验了“孩子永远在重复上一代人的命运”。


我们的上一代,上上代人是没有机会和条件去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去理解家庭现状背后真实的情感,于是很多心理问题就一代代重复地传承下来,或许还会被认为是家族特有的性格特征。


到了我这一代,我总是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别扭和冲突,身边的人只能以“代沟矛盾”作为理由,但我知道这不是答案。


这一代的我有机会有条件去寻找真正的答案,就一定要在我这一代把那些所谓的“代沟问题”解决,解决的越多,就意味着下一代所受到的影响会少一些。


在我成长的轨迹中,我觉得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处处都有规矩和标准答案,人不能培养自己的兴趣,追去自己的梦想,当那个真实的自己好难啊”。那么,如果我要面对下一代,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不要再背负家长的意愿过一生”。


02


假期里最先看的书是2017年最火的《原则》,身边朋友开玩笑说“看到别人手里拿着这本书,就知道是金融行业内的伙伴”,可见作者达里奥的影响力啊


一位甲方朋友送了我英文版的《原则》,另一位甲方朋友送了我中文版的《原则》,非常巧。这本书的确非常值得一读,对达里奥投资理念感兴趣的朋友,可能去自传部分,对自我管理有追求的朋友,值得去读后半部分。


然后还收到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我觉得这本书是天上掉下来的福袋,因为它的出现,帮助我把“巴菲特研究”整个串了起来。以前我读巴菲特传记的时候,最郁闷的就是他投资案例写的太表面,很多真正的细节是无法从传记里获得的。


过往,我读巴菲特传记的过程中,最好的辅助材料就是雪球RANRAN老师翻译的《历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另一本是黄建平老师写的《巴菲特投资案例集》,但不够用。


巴菲特特贼精,他的致股东的信件中,也常常说半句留半句,很多地方都不知所以然,全靠猜。黄建平老师书中的案例也比较简单,当作资料查询很有用,但每一个案例背后涉及到更多的投资内涵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当我收到《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是太开心了。


整合下,我自己认为合理阅读巴菲特理念的逻辑路线就是:先读巴菲特传记,然后看黄建平的《巴菲特投资案例集》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再阅读《巴菲特的估值逻辑》,对20个案例做深入理解,这期间对照《历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验证巴菲特的投资轨迹,一轮结束,“投资之术”有点眉目了,然后去读《巴菲特之道》,帮助自己做“道”上的提升。


年前玩雪球,还看到一个很开心的事情,杨天南老师翻译了《戴维斯王朝》和《历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估计也会在2018年上市,《戴维斯王朝》是研究保险投资的一本经典书,我家里的是过去翻译的老版,翻译不佳,读起来极其艰难,期待天南老师的新版。


03


假期里还干了点跟心理学相关的娱乐事。


我最初是去看《唐人街2》,然后道家文化一出来,直接就跳戏到梁家辉和刘若英主演的《双瞳》,于是晚上回家翻出来又重温了一遍,两部电影对比下,我还是觉得《双瞳》拍的好。细节上多次重复的事情,我就不吐槽了。


从《双瞳》开始,我开始重温很多惊悚类型的经典片,连续几天看了《杀死比尔》、《第六感》、《小岛惊魂》、《寄生兽》。《寄生兽》把我从美国电影拐入日本电影,于是又阴差阳错看了《告白》,激发起我看悬疑片的兴趣,尤其是跟人格分析相关的各路大神片。从《闪灵》开始,先看《搏击俱乐部》,然后是《穆兰赫道》、《致命ID》、《禁闭岛》和《分裂》。


坦率的说,大多数片子,年少时看,会在意电影够不够悬疑,推理够不够精彩,而现在的我,才算是看懂了导演背后要说的人性悲剧。每一场施暴行为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极度受伤的灵魂,每一个犯罪动机的背后,都有一段极其忧伤的悲剧。


对了,还有个娱乐事,那就是泰姬陵搭好了。我和我爸花了2个下午和晚上,把5922块砖垒成了肃穆庄严又优雅如画的泰姬陵,成品美爆了,3000多大洋花的值的啊:




PS:我开始懂得,一入乐高深似海,世界万物都可乐高,果真如此。我打算下一个挑战的就是保时捷911GT3,800多个组装步骤,深入了解下汽车构造,想想就刺激。我想过了,以后我的生日礼物就要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