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之桂枝汤

 古静安 2018-02-27

桂枝汤

《伤寒论》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附方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桂枝加葛根汤;3.桂枝加桂汤;4.桂枝加芍药汤;

对药: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通调血脉,缓急止痛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健脾和中

读书笔记

桂枝汤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篇目里的打头方,被后世医家誉为“仲景群方之冠”柯韵伯认为桂枝汤是“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总方”。而黄煌指出,桂枝汤是古代的强壮方和疲劳恢复方。读胡希恕老先生的伤寒讲稿,其中则多次强调,桂枝汤不是什么热得了不得的药。因为以前有陋习,说是南方的一些医生不敢开桂枝汤治病,古人甚至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的说法。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使用桂枝汤呢?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有关于桂枝汤的条文如下:

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相较于麻黄汤的驱邪,桂枝汤是驱邪调正的治疗外感风寒的代表。所谓的桂枝汤证,又称卫强营弱证。“卫强”并不是真的卫气就强大了,否则早就把邪气逐出体外了。这里的“卫强”是一种浮强,是浮散的、浮亢、消耗的,“阳浮而阴弱”的阳浮就指的是卫阳浮强。卫阳不能固护,导致营阴外泄,故而“阴弱”。

桂枝汤的“解肌”这一表述很是奇特,在其他方剂中少有类似提法。解肌应当作何理解?柯韵伯谓“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为何?本人推测,太阳中风表虚自汗,所出的汗也具有一定的驱邪作用,不能说没有,只是卫阳浮强,力量不够,导致战线后退,与邪气搏结于肌肉之间,姑且认为是这样,历代诸家似乎都没有太深究这个解肌,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桂枝汤证的自汗,是由于风邪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外邪不去,则汗不止,桂枝汤虽曰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用意。曹颖甫就以“病汗”和“药汗”来区别这两种汗出的不同性质,曹颖甫谓:“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经方实践录》)药汗多是局部的、黏腻的。局部汗出可以用桂枝汤来治,这是桂枝汤一大应用。柯韵伯谓:“不知此汤以治自汗、盗汗、虚虐、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后人遇一症,便集百方以眩人,使人无下手处,岂不陋哉!”可见,桂枝汤非是为外感专设,否则也担不起群方之冠的称号,桂枝汤的一个重要功效是调和营卫,徐彬在《金匮要略论注》所云:“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化气调阴阳,作何解释?古人把桂枝、生姜、甘草的配伍归纳为“辛甘化阳”,芍药、大枣、甘草的配伍归纳为“酸甘化阴”,这是一个标准的阴阳双向调节。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必须是桂芍等量,否则就成了桂枝加桂或者桂枝去桂了,那也就不叫桂枝汤了。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的表虚证,与玉屏风散的主治相近。但是有区别,邓中甲认为:“玉屏风散主治里,应该有明显的气虚见症,气虚是基本表现,例如神疲乏力、面色萎白或萎黄、呼吸气短等脾肺气虚的一些基本表现,同时突出表现在自汗上。”笔者大二上学期曾治过外甥的外感风寒之证,用的就是异功散合玉屏风散,两剂而愈。固有体会,虽说看过胡希恕先生的伤寒论讲稿,对经方很是推崇,当是也没有敢用桂枝汤,现在想来,当是外甥有脾气虚的表现,用玉屏风散是极为恰当的。有无明显气虚是用玉屏风散还是用桂枝汤的鉴别点。

王绵之在运用玉屏风散和桂枝汤的运用区别上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玉屏风散表虚证轻型可以用,外感风寒稍重一些的还得用桂枝汤。”作为参考。

古人有 “桂枝十八变”的说法,严格来说没有那么多,姑且作为医学常识了解一下。郝万山教授有讲述过一则用桂枝汤治疗定时发热汗出病人的案例,其中有胡希恕先生的风采,也可以了解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