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庭坚书法造诣如何?

 ZGGDWWZS 2018-02-27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我个人认为,黄庭坚的书法造诣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用笔与结体大开大合,实现了对用笔和结体上的重要突破。

黄庭坚的行楷字,初看时,你不觉得好看,感觉字都歪七竖八,而且结构貌似也不美(其实他的书体结构里面学问很大)。从黄庭坚流传至今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

(黄山谷名作《砥柱铭卷》)

这样的大开大合,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宋四家中,苏、米、蔡,都是正统的二王一脉(其实黄庭坚的字师从苏东坡),所以苏米蔡的字无论如何变,都跳不出二王那种行书的风格。当书法的历史踏进宋代时,中国书法的传统笔法已经在战乱之中遗失太多,基本上原来唐代的名家墨迹都很难看到了,世人如何师古法呢?所以,宋人尚意也是出于无奈(不创的话,你拿什么笔法写字)。真正的晋唐笔法失传,变成宋代的书风带有明显个人特点(不象晋唐时期,全天下学二王之风),所以从苏东坡、米芇到黄山谷和蔡襄,都无一写出了不同的书风来。而黄庭坚,早期跟苏学字,自然师出一门,后来他自己想独创一门,这种想法绝不是说想想,你得有真本事呀。细看他的行楷书,你会发现线条多变,气韵绵长,字很有张力,非常适合往大了写(要知道,古人都是不写大字的),结体的这种开合大气,明显不同于以往的书风。而且黄山谷的笔法加入了很多隶书中的颤笔,比如他的长横、长捺,多有很多波折,但非常耐看。在黄庭坚的草书笔法中,他的颤笔法往往随着笔势而动,随着锋毫的使转而动,也就是将毛笔的颤笔融入到笔法的流动性中去,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有所唐突。并且颤笔法的短处一旦被隐藏,那它的长处此时也就凸现出来,所以黄庭坚的草书笔法多变而灵动,对后世的王铎、于右任等人都有很大影响。

二是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黄庭坚的草书,可谓是宋代一花独秀(试问除了苏东坡有少见的草书作品见世外,宋四家其他人并没有什么流传后世的草书作品)。

(黄山谷草书作品《草书长卷——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卷》)

黄庭坚草书的成熟还得益于其书外功的参悟。除其上述“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外,他还有一段自道可说明因缘:“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

上面几句话的意思是:我和长年从船夫划桨的动作中悟到我自己的笔法,我曾经在开元寺中的怡思堂坐着观景,看到江山之美,每在此堂写草书,慢慢就得到了江山之助。古人,如张长史、怀素等都需要特定的外在因素带动他们写出好的草书(张、怀二人需要借酒进入颠狂状态才能写好字),而今我自己,不喝酒也能写出如醉时一般的字来。

这是黄山谷对自己的肯定,同时也体现出他的字追求的是张旭、怀素一样的大草气势,但他因为没有可师法的东西,完全凭自己的悟情独创自己的“荡桨笔法”写出了黄山谷自己的草书气势,这是难能可贵之处。黄庭坚不饮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黄庭坚所作《诸上座帖》等佛家经语诸草书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黄庭坚所作《诸上座帖》)

以上就是对黄庭坚书法造诣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