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雅》中之美:威仪(《尚书》《诗经》美学语汇研究之五)

 dymhoo 2018-02-28

       《颂》是宗庙之美,《雅》则是朝廷之美,特别是周代从起源到建朝到发展和维系之中的重要人物之美,这里有周代起源时的人物,如姜原(《生民》),公刘(《公刘》),古公亶父(《绵》)、文王(《文王有声》《灵台》)……有周代建立时的人物,如成王(《下武》)等,有周代发展和维系时的人物,如南仲(《出车》)、师尹(《节南山》)、方叔(《采芑》)、申伯(《崧高》)、仲山甫(《烝民》)、韩侯(《韩奕》)、《都人士》……这里的主调不是宗庙里的肃穆之美,而是朝廷里的政治之美。

      《雅》与《尚书》和《颂》一样,同样没有“美”字,可见其同样对美的负面效果充满了警惕。但《雅》却有很多字是被毛传、韩诗、郑笺、孔疏解释为美。比如:旨、藇、衍、艳、烈、徽、阿、烝、茂、懿、奕奕、穆穆……都被释为“美也。”但这些语汇都是在具体的和事物上场景出现的,如旨是美味,艳是美色,懿是美德……是对具体之美的赞扬,不存在美本身异化的可能。而作为朝廷的君王、诸侯、君子之美,其美本身是大。因此,《雅》中更多的是一种赞美方式使用与“大”这一审美类型相关的语汇。比如,颙、项、幠、哆、介、景、倬、诞、昄、荒、骏、戎、张、言言、訏訏、甫甫、业业、滔滔……都被训为大。这各种各样关于大的语汇,来自于方方面面,有——

 

    天地之大(《瞻》“藐藐昊天”。毛传:“藐藐,大貌。”郑笺:“藐藐,美也。”第1263页)

    人物之大(《江汉》“肇敏公”。毛传:“戎,大。”第1245页)

    车马之大(《节南山》“四牡项领。”毛传:“项,大也。”第705

    山之大(《韩奕》“奕奕梁山”。毛传:“奕,大也。”第1227页)

    原之大(《公刘》“瞻彼溥原。”毛传:“溥,大也。”第1115页)

    水之大(《韩奕》“川泽訏訏”。毛传:“訏訏,大也。”第1227页)

……

 

      可见,大的观念是朝廷美学的主调。前面已讲,大之为美,有悠长的历史传统。周代的朝廷美学,当然是美善合一的,这也在语汇上反映出来。比如穆(穆穆)既可是宗庙的肃穆与和穆,又可一种美。因此,在不同诗句里,可以释为肃穆,或释为和谐,或释为美。再比如,嘉,在不同的诗句里,可以训为善,或训为美。又比如,濯、藐藐、皇皇,既可以释为美,又可以释为大。由此可见,在《雅》里,美善的统一又更多地表现为美、善、大的统一。这种美善大的统一体现为在内在目的(善)和外在形式(美)的统一。在内在目的的善上,福、禄、寿得到极大的强调[1]。在外在的形式上即美与大方面,体现为威仪。威,《说文》曰:“姑也,从女从戌。”又说:“夫之母为姑”“戌,灭也”,威,来自远古女首领之威,威姑与严父并称,总之来源于远古仪式的大人。儀,本字是義,远古仪式中的義,是威仪,義与美善同义,善是仪式的正义内容,美義是仪式的外在形式,美彰显其丽,義彰显其威。威仪同样来自于远古仪式之美。在《雅》中,威仪的核心是强调政治中的美学形式。正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北宫宁子对卫庄公引了《诗经》中与威仪相关的诗句,而从政治上对威仪进行的解释:“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像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 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这一以政治为核心的威仪之美,又体现整个朝廷之美的体系之中,包括宗庙之美、朝廷之美、宴乐之美,王事之美……

       宗庙祭祀之美,有《绵》里古王亶父的“作庙翼翼”;有《思齐》里文王之母的“雍雍在宫,肃肃在庙”;有《灵台》中的灵台、灵囿、灵沼、辟雍中的由虡枞、鼓镛、鼓钟、鼍鼓呈现出来的庆典逢逢;有《崧高》中申伯的“寝庙既成。既成藐藐”;有《信南山》里的“先祖是皇”;有《楚茨》的敬神仪式在牛羊、酒食、钟鼓、工祝的安排和进行中的“踖踖”和“孔硕”……对宗庙形象和祭祀面貌的用词,翼翼、藐藐、肃肃、雍雍、逢逢、是皇、孔硕……都有一种与祭典相应的由“大”而产生的威仪在其中,《文王》由开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突出其崇高,后面的颂词“亹亹”、“穆穆”,“仪刑”,在敬肃之美中彰显的威仪的重要。《雅》中的宗庙祭祀之美,如果与《颂》关联起来,也还是“穆穆”“皇皇”型的崇高之大,但这些宗庙祭祀之美,在《雅》中是与朝廷美紧密结合在一起了,朝廷的威仪的突出,让宗庙祭祀之美也成为与之一致的威仪之美了。

      朝廷威仪在《假乐》点题性的说明:“威仪抑抑”。毛传曰:“抑抑,美也。”郑笺曰:“仰仰,密也。成王立朝之威仪致密无所失。”孔疏:“言成王立朝之威仪抑抑然而美也”(第1108页)。而且中讲明了威仪在“之纲之纪”上起的作用。周王朝由武力伐商而立国,虽然得天命,讲禀德,但天命与禀德都要体现在威仪上。《公刘》就呈现了先周时远祖公刘的威仪:“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维玉及瑶,鞞琫容刀。”《棫朴》赞文王之威仪是“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大明》赞尚父领军的威仪是“檀车煌煌,驷騵彭彭。”而《烝民》明确讲了“威仪是力”,其具体的体现就是“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因此,《雅》中讲了“王事”时一定是用旌旗车马来显示“烈烈征师”(《黍苗》)的威风。《采菽》讲了上朝的威仪:“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韩奕》呈现了韩奕入朝的威仪与受赐之后的威仪:“四牡奕奕,孔修且张。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王锡韩侯,淑旂绥章,簟茀错衡,玄衮赤舄,钩膺镂锡,郭鞃浅幭,鞗革金厄。”朝廷威仪对于周代政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抑》据毛传是讲周厉王之时不讲朝廷威仪,而重申“抑抑威仪”的重要。“抑抑”,《假乐》中毛传释为美,这里毛传释为“密”, 强调保持威仪对政治的重要性。郑笺曰:“人密审于威仪抑抑然,是其德必严正也”(第1163页)。为此,《抑》中一再讲要“敬慎威仪”,“敬尔威仪。”不仅在朝廷中,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君子们也是要求讲究威仪的。《都士人》就既讲了君子的形象要求是“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而具体的形象是“狐裘黄黄”、“台笠缁撮”、“充耳琇实”、“垂带而厉”……

    宗庙和朝廷都是庄严的,强调威仪理所当然,而宴乐应当是欢庆为主,但对周代的礼乐文化来说,仍要强调其威仪,《既醉》就讲祭礼的宴乐中要“摄以威仪” (毛传:“言相摄佐者,威仪也。”第1093页) ,“威仪孔时”(郑笺:“孔,甚,言成王之臣威仪甚得其宜。”第1094页)。而宴乐是最容易失威仪的。《宾之初筵》在饮食笾豆,籥舞笙鼓的宴乐中,最初还“威仪反反”(毛传:反反,重慎也),后来就“威义幡幡”(毛传:幡幡,失威仪也)。最初还“威仪抑抑”(毛传:“抑抑,慎密也。”第890页),最后就“威仪怭怭”(毛传:“怭怭,媟嫚也”即轻薄,第890页)。对于朝廷来说,无论是宗庙祭祀,还是朝廷仪式,还是庆典宴乐,都要求威仪之美,因此,如《板》中出现的“威仪卒迷”和《瞻卬》中出现的“威仪不类”,都是要加以坚决反对的。而这又反过来说明了威仪是整个《雅》的时代关于美的主调。



[1] 《雅》关于福、禄、寿的诗句有:“介尔景福”(《小明》《信南山》)、“以介景福”(《楚茨》《大田》《旱麓》《行苇》《既醉》)、“报以景福”(《楚茨》《甫田》)”、“受福不那”(《桑扈》)、“万福来求”(《桑扈》)、“宜其遐福”(《桑扈》)、“并受其福”(《宾之初筵》)、“万福攸同”(《采菽》)、“求福不回”(《旱麓》)、“受福无疆”(《假乐》)、“以绥后禄”(《楚茨》)、“受禄不丧”(《皇矣》)、“天被尔禄”(《既醉》)、“福禄如茨”(《瞻彼洛矣》)“福禄既同”(《瞻彼洛矣》)、“福禄宜之”(《桑扈》)、“福禄艾之”(《桑扈》)、“福禄绥之”(《桑扈》)、“福禄申之”(《采菽》)“福禄膍之”(《采菽》)、“福禄攸降”(《旱麓》)“福禄来成”(《凫鹥》)、“福禄来为” (《凫鹥》)、“福禄来下” (《凫鹥》)、“福禄来崇”(《凫鹥》)、“千禄百福”(《假乐》)、“万寿无疆”(《楚茨》《信南山》《甫田》)、“万寿攸酢”(《楚茨》)、“寿考万年”(《信南山》)“天子万年”(《江汉》)、“天子万寿”(《江汉》)、“使君寿考”(《楚茨》)、“君子万年”(《瞻彼洛矣》《桑扈》《既醉》)、“于万斯年”(《下武》)、“寿考维祺”(《行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