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瀹囧畽涔嬬編鐨勬椂闂村憟鐜帮紙銆婁簩鍗佸洓璇品》论之五)

 dymhoo 2018-02-28

 

        前面说了,《二十四诗品》以四言诗,十二句,二十四品,呈现了一种以宇宙自然时间为主的流动运转。其主旨是要用自然时间来超越历史时间,用宇宙意识来超越社会心态。因此,与《文心雕龙》每一文体都讲究历史的变化不同,《二十四诗品》在每一品里呈现的是一种自然天道的变化。如果说,在《文心雕龙》里,文的风格是在包含社会性的人和随着历史变化的文而产生出来的,那么,《二十四诗品》里,美的类型则是在宇宙的自然运动中产生出现的。

       六朝人由于突出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感物与伤逝构成了人心和审美的主题,司空图在以道家为主融汇儒佛的思想中强调自然,因此,《二十四诗品》的第一品《雄浑》就讲了,《雄浑》来自主体的之心:“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而主体的道心来源于宇宙之道,“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只有人怀着对宇宙之道的体悟,让宇宙之阴反“虚”入我,让宇宙之阳积健于我,在宇宙的阴阳交融中,“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才能产生雄浑之境。内阴而外阳,内浑而外雄,宇宙之道与主体之心契合无间,雄浑之境由是而生。但最主要的是对宇宙之道的把握,把握宇宙之道的关键是要像庄子那样“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八个字是体会宇宙之道的核心,也是《二十四诗品》的核心。记住此,才以超越个人经历、社会环境、历史境遇的“象外”,而从高于个人、社会、历史之心,直抵宇宙之道的“环中”,体会个人生于其中的宇宙之“无穷”。《二十四诗品》的最后一品《流动》曲终奏雅地呈示的还是宇宙之道。宇宙在天枢与地轴的带动下,如水輨一样,似丸珠一般,荒荒悠悠地转动,千年万年地流转,用的是自然循环之线,而美学上的流动,就来自于宇宙自然的流动,但这宇宙运转之道的秘密一方面体现在自然的现象之中,呈示给人们,所谓“假体如愚”,另方面又在暗藏在自然现象后面,难以言说,因此,审美的流动境界与任何其它的审美对象一样,既有着宇宙之道所呈现出来的形象,而呈现出来的形象中又含着象外之象。人们正是在这一象外之象中体悟到宇宙之秘。

        开头的《雄浑》到结尾的《流动》除了讲出了本品自身的要义之外,更主要的是,显示了《二十四诗品》的主题:《雄浑》讲的是“超以象外”的不变本质,《流动》讲的是“往来千载”流动现象。其本质其现象,要突出的都是超越于历史和社会的自然之景。由一头一尾的总结性的点题,我们知道了两个东西,一是雄浑在审美类型中的头等重要意义,二是《二十四诗品》的体系,是以一个自然变换的时间结构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以一个春夏秋冬景色变幻的时间结构呈现出来的。这一结构,虽然从总体上,是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纤秾》)的春景到“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沉著》)的夏景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典雅》)的秋景到“晴雪满汀,隔溪渔舟”(《清奇》)的景冬的自然变幻。但具体而言,又有中国文化太极典线一样的互含往还,还有因司空图的身世而来的对秋与冬的沉思和因道家美学而来的对秋与冬的别样情怀。

        二十四品里,有三品具有宇宙之道的总论性质,即第一品《雄浑》、第十品《自然》、第二十四品《流动》。《自然》一品在《流动》的“千载往来”的现象和《雄浑》的“超以象外”的本质基础上,提出了“俱道适往”的重要。如果把这三品作为时间结构的总纲,那么,其在整体结构的三个关结点上统帅了全篇。《雄浑》以后,春夏秋冬按顺序展开:《冲淡》的惠风吹动,是春之归来,《纤秾》是春的灿烂,《沉著》是春之转夏。春仅三品,虽少却在以后的秋冬里得到不断的回忆缅怀追思;《沉著》是已有较浓夏意,《高古》是夏之盛。春占两品半,夏点一品半,与中国文化重春秋而轻夏冬相关。《典雅》入秋之景,《洗炼》呈秋之思,《劲健》显秋之神,《绮丽》得秋之韵。《绮丽》中的“浓尽必枯,浅者屡深”,显出了司空图对秋景的别样情怀。然而《自然》进行宇宙之道的总论。接着《含蓄》接秋之韵,《豪放》呈秋之壮,以下的《精神》《缜密》显出了在秋景中对春的怀念,然后在《疏野》呈现了秋景中对夏日的怀念。从《清奇》始进入冬天。以下四品《委曲》在冬景中对春的怀念,《实境》在冬景中对夏的怀念,《悲慨》在冬景中对秋的怀念,《形容》在冬景中对春的怀念,以组曲的形式,呈现了冬与春夏秋的关联。《超诣》以“乱山高木”,《飘逸》以“御风蓬叶”显出冬的正色。《旷达》流露了在冬日里对时间与生命的沉思,也预示了天道向春天的回转,最后以《流动》作一体系的总结。整个《二十四诗品》总论三品,春两品半;夏一品半,秋九品,冬八品,属阴的秋冬多而属阳的春夏少,这体现的正是道家哲学重阴的特点,这一点也体现在《二十四诗品》的日月形象里。

      《二十四诗品》中,经常提到的是月亮,共有七次:“夜渚月明”(《沉著》),“月出东斗,好风相从”(《高古》),“乘月返真……明月前身”(《洗炼》),“月明华屋”(《绮丽》),“明月雪时”(《缜密》),“如月之暑”(《清奇》),而太阳仅有两次,“风日水宾”(《纤秾》),“落日气清”(《沈著》)。月亮与秋冬在中国的观念系统中都属阴,月亮与太阳的出现率是七次比二次,秋冬与春夏的出现率是十七品比五品,都是三点多比一。非常均称。日月的变换与春夏与秋冬的变幻在这样一种比例中出现,显示了《二十四诗品》在无意识中的一种心态,即对属阴形象的关注。而月亮与秋冬的理更经常的出现,与道家的重阴、重淡、重静的理念正好是一致的。日与月象征着白天和黑夜的变幻,春夏秋冬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对于《二十四诗品》来说,正是天地自然里流动里,在日夜与四季的景色变换中,审美类型(品)体系由此产生出来。

        各品之道,可一以贯之,就是地轴天枢往来千载的《流动》,各品都是宇宙之道流动中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