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科基础 | 四种骨科常见病的常规诊疗

 昵称P2u81 2018-02-28


1
临床表现

20~60岁多发,以45岁最为常见,发病率女性为男性的2~3倍;大部分起病缓慢,在出现明显关节症状前有一段乏力、全身不适、发热、纳差等症状。

关节表现:晨僵、痛与压痛、关节肿、关节畸形、关节功能障碍

关节外表现: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肺部改变(间质性变、结节样变、胸膜炎),心包炎,胃肠道不适(上腹不适、胃痛、恶心、纳差、甚至黑便,多为抗风湿药所致),贫血、干燥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RF(+)、急性期ESR升高,补体升高

X线片:以手指和腕关节的X线片最有价值。

2
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标准:

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1.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2. 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3. 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4. 有皮下结节;

  5. 手X线摄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

  6. 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3
鉴别诊断
  1. 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男性青年,以非对称性的下肢大关节炎为主。骶髂关节炎具典型的X线改变。RF(—),HLA-B27(+)。

  2. 骨性关节炎: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关节痛不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明显,以累及负重关节如膝、髋关节为主。血沉增快多不明显,血清RF(—)。

  3. 系统性红斑狼疮:本病关节病变较类风湿的关节炎症为轻且关节外的系统性症状如蝶形红斑、脱发、蛋白尿等较突出。血清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多阳性,补体则多低下。

  4. 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青少年,其关节炎的特点为四肢大关节游走性肿痛,很少出现关节畸形。关节外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ASO(+)。

4
治疗
  • 一般性治疗:适当休息,急性期关节制动、恢复期关节功能锻炼等

  • 药物治疗:

  1. 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萘普生、双氯灭痛、炎痛喜康等)

  2. 慢作用抗风湿药

  3. 甲氨蝶呤7.5~15mg/次,每周一次,口服或肌注

  4. 雷公藤多甙片20mg/次,口服,Tid

  5. 金合剂:硫代苹果酸金钠, 每周肌注1次,由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增至每次50mg, 待有效后注射时间可延长; 金诺芬3mg, Po, Bid

  6. 柳氮磺吡啶2g/日,分3~4次口服,由小剂量开始

  7. 其它有青霉胺、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霉素A等。

  8. 生物制剂:γ干扰素、抗TNFa抗体、抗T淋巴细胞及其受体的单抗

  9. 中药风湿仙丹系列、顽痹康胶囊等内服、风湿康擦剂外用

  10. 肾上腺皮质激素,只有在其它疗法无效后才用,不良反应多

  • 电针治疗、穴位埋线、理疗等

  • 痛点阻滞治疗

  • 对有关节畸形或粘连者可用小针刀治疗

  • 药浴,每日一次


2风湿性关节炎诊疗常规


1
诊断
  1. 症状:四肢膝、肘、肩、踝、腕等大关节游走性疼痛,急性期可有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慢性者表现为关节酸痛、凉痛或困痛等,在天气变冷或阴雨天时症状加重。关节外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

  2. 体征:一般无关节变形。

  3. X线片:无骨质病变或有轻度骨质增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影。

  4. 实验室检查:急性期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但一般不超过80mm/h。查ASO(+),RF(—)。

2
鉴别诊断
  1. 类风湿性关节炎:见相关诊疗常规;

  2. 骨性关节炎:见相关诊疗常规;

  3. 狼疮性关节炎:本病关节外的系统性症状如蝶形红斑、脱发、蛋白尿等较突出。血清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多阳性,补体多低下,ASO(—)。

3
治疗
  1. 药物抗风湿治疗:口服Aspirine,0.3g,Tid;青霉素800万单位静滴;风湿仙丹胶囊口服;中药风湿康擦剂外擦;中药外敷等

  2. 电针治疗,每日一次,10次/疗程;理疗(中药离子导入、微波、超短波)

  3. 对于有明显压痛点的患者可行痛点封闭或小针刀治疗。


3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


1
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其主要临床表现有:

症状:

  • 下腰痛

  • 下肢放射性神经痛

  • 麻木感

体征:

  • 一般体征:如腰痛,跛行身体前倾等。

  • 脊柱偏斜: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特征之一。

  • 脊柱运动受限

  • 腰部压痛点

  • 坐骨神经痛

  • 直腿抬高试验

  • 屈颈试验

  • 伸拇试验

  • 下肢痛觉检查

  • 膝腱、跟腱反射

  • 大小便障碍及广泛的感觉运动影响

  • 股神经牵拉试验

辅助检查:

  • X线检查

  • CT检查

  • MRI检查

2
诊断

通常根据病史中腰痛规律,以及间歇性发作、咳嗽、打喷嚏加剧史,同时结合下肢的放射痛、脊柱侧弯、直腿抬高试验的阳性率、腰椎旁压痛点、伸坶肌明显减弱、下肢外侧痛觉减低、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体征,通过X线拍片或CT、MRI可确诊。定位诊断有:

腰3-4椎间盘突出症(压迫腰5神经):

  1. 疼痛在骶髂关节、髋关节后外侧,并向大腿前方及小腿前内侧放射

  2. 小腿前内侧麻木

  3. 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4. 腰3椎棘突旁相当于椎间隙处有压痛点

  5. 膝关节伸展力减弱

  6. 髋关节过伸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腰4-5椎间盘突出症(压迫腰5神经):

  1. 骶髂关节、髋关节及大腿小腿后外侧疼痛,并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

  2. 腿外侧或足背有麻木感

  3. 趾拇背屈力减弱

  4. 跟腱反射可无改变或减弱

  5. 第4腰椎棘突旁明显压痛

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压迫骶1神经):

  1. 骶髂关节上方、髋关节大腿及小腿后外侧或足部有疼痛

  2. 小腿足外侧包括外侧3趾麻木

  3. 足坶及趾跖屈力减弱

  4. 小腿三头肌无力或萎缩

  5. 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6. 第5腰椎棘突旁明显压痛

多脊椎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指2个或2个以上脊椎间隙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应将临床体征综合考虑,同时应行CT或MRI摄片确诊。

3
鉴别诊断
  1. 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腰腿痛病史,但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尤其在行走时较重,休息时减轻,患者后伸受限。

  2. 马尾神经肿瘤:特征为进行性腰痛,夜间疼痛加重,起床活动后减轻。

  3. 脊椎滑脱:坐骨神经痛多为双侧。

  4. 腰椎结核:腰痛呈持续性。多数无坐骨神经痛。午后有低热,夜间盗汗。

  5. 骶髂关节炎:骶髂关节多有明显压痛,“4”字试验阳性,骨盆挤压试验阳性。

  6. 腰椎增生性病变(包括韧带关节囊和骨质增生):各种体位均可有腰痛。

  7.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多因下肢外展、外旋或内旋等动作粗暴所致,患者多无腰痛及脊椎偏斜体征,梨状肌局部明显压痛。

3
治疗
  1. 腰部硬膜外阻滞疗法

  2. 骶管阻滞及置管点滴疗法及其他阻滞

  3. 镇痛镇静剂应用

  4. 胶原酶溶盘术 

  5. 小针刀疗法

  6. 其他疗法:卧床休息、牵引疗法、推拿疗法、针灸疗法等。


4颈椎病诊疗常规


1
诊断

颈型颈椎病:

症状:项背部疼痛、酸胀、发僵、头颈活动时有弹响或钙化组织磨擦音晨起不适感较重。患者头多向一侧偏歪,有反复落枕史。


体征:触诊患者颈部肌肉紧张变硬或有变性组织钝厚感,项枕部各有肉、筋膜、韧带附着点多有压痛及条索。


X线片: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颈椎退行性改变征象。


神经根型颈椎病:

症状:颈肩臂手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颈部活动受限,前臂及手无力。


体征:颈肩背部有明显压痛点,患侧颈肌紧张,后关节囊肿胀,椎旁压痛点最近的棘突多有偏歪,损伤部位的颈椎横突尖前压痛且向下肢该神经分布区放射,颈部活动可诱发或加重疼痛、麻木。臂丛牵拉试验和椎间孔挤压试验均(+)。


X线征:侧位片多有生理曲度改变,如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后凸畸形。椎间隙变窄,项韧带钙化,后关节影重叠(全部椎体呈双影时无意义),椎体边缘及后关节骨刺生成。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形、变小,可辨清骨刺是钩椎关节还是在后关节。正位片可见椎体向一侧偏斜,多向健侧偏斜,有棘突位置偏歪,钩椎关节间隙左右不对称。


脊髓型颈椎病:

症状:多发于40岁以上,有椎体束刺激和压迫征。轻者,上下肢无力、麻木、震颤、活动不便,手不能做精细活;重者,失去工作和生活能力,甚则卧床不起。多无明显诱因,缓慢发病,波浪式进行性加重。颈部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无颈部不适。既可发生在较高部位,也可发生在较低部位,即使发生截瘫,其感觉改变的平面也不规则。


体征:

生理反射:上肢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亢进或者减弱;下肢的跟腱反射和膝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上肢比下肢出现的早。霍夫曼征、踝阵挛、髌阵挛、巴宾斯基征均(+)。屈颈或伸颈试验(+),即患者低头或伸颈片刻出现上肢或(和)下肢触电样麻木。


X线片:可风椎体后缘骨赘生成,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钙化,先天性椎体融合等。侧位片可见生理曲度变直,过屈、过伸等功能位片与正侧位片对比可发现有椎体梯形变。从侧位片测出颈椎椎管矢状径与颈椎椎体矢状径之比多小于0.75。


CT或MRI:对因骨刺和软组织所致的颈椎椎管狭窄对脊髓的压迫可清晰显示。

注意排除其他脊髓疾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神经炎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

症状: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所引起的症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视物昏花、耳鸣、猝倒等,而且这些症状的出现与加重与颈部活动有密切关系。


体征:枢椎棘突及其周围、颈5~6棘间隙旁多有压痛,椎动脉点压痛。旋颈试验(+)。


X线片:开口位片可观察齿侧间隙是否左右对称,环枢椎间“八”字间隙是否宽窄不均,枢椎棘突是否有偏歪。正位片可显示钩椎关节左右是否对称,有没有骨赘生成;侧位片可发现椎体前后有骨赘,项韧带钙化,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后关节重影;斜位片可显示钩椎关节骨赘的大小、方向,后关节是否前突。


脑血流图:可见椎-基底动脉区(枕乳导联)缺血改变。除外颅内占位病变。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单纯型较少见,多与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同时发病。


症状: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为主:头痛、胸痛、手凉、手足发烧、胸背部烧灼感等,肢体症状多以酸胀、难受感为特点。


X线片:与上述其它型表现相似。

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可使症状大部分缓解或消失。


2
治疗
  1. 一般治疗:颈椎牵引(脊髓型除外)、理疗、围领或颈托固定

  2. 手法治疗,脊髓型除外

  3. 针灸治疗:电针、火罐、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

  4. 针刀治疗

  5. 除脊髓型外的其它各型可用神经阻滞治疗:痛点封闭、椎旁神经阻滞、颈椎硬膜外神经阻滞等

  6. 交感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可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7. 药物治疗:神经营养药,活血化瘀药等,对有疼痛者口服消炎镇痛药治疗疼痛,对脊髓型给予糖皮质激素、脱水药治疗。

  8. 对因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颈椎病症状可在保守治疗无效后选择胶原酶溶盘治疗。

  9. 脊髓型及严重神经根型经上述治疗3月后无效,可转外科选择手术治疗。


特别提醒 一键置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