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写给张九龄的这首诗,道出一种人生境界,叫作不说

 渐华 2018-02-28

王维写给张九龄的这首诗,道出一种人生境界,叫作不说

徐读诗词系列(19)

文/江徐


读唐诗宋词及前人诗作,便可知,历代那些文人墨客,文字风情万种,心思旖旎缱绻,起初无不胸怀天下,持一颗经邦济世之心,最终,因为现实如此那般……

有一类人,因为失望而彻底归园田居,比如陶渊明,宁可在庐山脚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辛苦过活,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另有一类人,因为不甘或者担负某种人生使命而上下求索、一路沉浮,比如江雪独钓的柳宗元,几遭贬谪,最终在敕召回京的路上逝世。

也有人爬到高位重权,一度飞黄腾达。

王维不在这几类之中。

王维生活于唐玄宗在位时期,安史之乱发生时,他已步入晚年。他能够做到半官半隐,居庙堂之高,亦处江湖之远。

王维写给张九龄的这首诗,道出一种人生境界,叫作不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已成为王维个人品牌的广告语。区区十个字,写的既是现实之中的山野慢步,也道出作者的随遇而安的人生境界。活到极致,心成素淡。

春夜闲看古诗词,读到王维这样两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内心不禁为之所动,好似春风吹过江南岸,也拂过玉门关。

由此思量许久,实际上什么也没考虑,只仿佛看渔人划船远去,徐徐然,悠悠然,歌声豁然似世外之人,又听到欸乃之声……

我便在这两句诗文里,在虚无的欸乃声中忘记周遭,迷失自我,唯有泛泛涟漪……

这两句取自王维写给张九龄的诗作: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张九龄当初写给王维的是什么内容,已经不得而知。两人年龄相差二十来年,作为志同道合者,彼此欣赏、互相酬唱。身为前辈,张九龄在仕途上先行一步,应该也有意提携德才后生。

王维写给张九龄的这首诗,道出一种人生境界,叫作不说

年轻时候,王维同样具有政治抱负,志在泉林,胸怀廊庙,也曾向身居宰相之位的张九龄毛遂自荐:“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这跟孟浩然当年写给张九龄的“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一个意思、一个目的——老大,你看小弟我怎么样?

后来,张九龄罢相,王维被贬。

再后来,有了这首诗。

此时的王维好静、好道,万事不关心。

当时的日常是这样的:

清晨静修,门外的木槿花恰自静好;

夜里弹琴,风吹翠竹,明月来相照;

兴致上来的时候,出门溜达,信步而行,行至溪水尽头,那便坐下来,慢看天边云卷云舒;

假若遇到渔夫樵汉,很聊得来的话,忘记返回时间,那也没什么关系,反正有大把大把的时光,反正不用担心某某喊他回家吃饭……

王维写给张九龄的这首诗,道出一种人生境界,叫作不说

存在即合理,当一个人得道之后,外界与内心都是四通八达,毫无障碍。

人生行不通处,只因执念挂心,执着而放不下。

在诗信中,张九龄想跟王维探讨人生穷困与通达道理,大概他仍有想不通的地方,仍有不甘心之处。王维没有正面作答。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你问我人生贫困如何、通达如何究竟是怎样一番事理,我且唱着渔歌,划一叶扁舟,驶向江河深处去咯。

此时的王维已经四十,此时的王维真的已经不惑了么?

面对友人困惑,他选择不语。不语,不代表没有回答。山谷回音是回应,山谷沉默,同样是回应——无言的沉默。

王维写给张九龄的这首诗,道出一种人生境界,叫作不说

孔子说,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针对一个时代而言。当诗人看透官场黑暗、想通过仕途实现安邦济国的抱负理想破灭后,他便完全倾向了归隐。

渔歌入浦深。这种不语,是否有几分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是否也有几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然?

张九龄若能懂得,这种不语而隐去,是否也有几分拈花一笑、尽在无言的豁达意味?

总觉得,做到不语的人并非无义,恰恰相反,他的心中更易深藏一份诗意的深情。就像王维,遇到从家乡而来的人,谁也不牵肠,谁也不挂念,只问一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写给张九龄的这首诗,道出一种人生境界,叫作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