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后台回复“日历”“图书”可获取诗词日历和免费图书 免费报名→2018届“诗词联创作师资班” 李白,人称“诗仙”,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王维,人称“诗佛”,山水田园诗人的风向标,两位都是唐玄宗执政时期举足轻重的诗人。 据史书记载:李白生于701年,死于762年,王维则生于701年,死于761年,两个人几乎是同年生,同年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少见的。 李白与王维,当时都名满天下,并有同一个好哥们,孟浩然。 两人还有许多共同好友,比如杜甫,王昌龄。 两人也都在长安打拼过,碰头机会应该很多,还都得到一个叫玉真公主的赏识。 但两个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诗人却好像没有见过面一样,李白的诗作中从来不曾提到王维,王维的诗里面更找不到与李白相关的痕迹,这两人如同陌路。 1拥有同一个好哥们——孟浩然 在李白的朋友中,和他心心相印的应首推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生于公元689年,比李白大12岁,是唐代从陈子昂到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孟浩然也颇有入仕之心,但因一直没有得到入仕的机会,只好隐居山林,写下不少山水诗,史称“田园诗人”。 李白对孟浩然是很尊敬的。他在《赠孟浩然》的诗中写道: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简直太直白了啊!第一句就直抒胸臆“吾爱孟夫子”就是“我爱孟浩然”啊!画面太美,友情太深厚,不敢看~ 孟浩然四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开元十六年,他准备到长安考进士前,游历名山大川,曾来到湖北的黄鹤楼。 孟浩然来到黄鹤楼,巧遇李白,两人自然兴奋不已,登楼远眺,映入眼帘的是碧蓝的天空,滚滚的江水,眼前的景致无不令人留连。 李白前来送行,他站在岸边,看见孟浩然所乘的那叶小舟渐渐远去,终于消失在天边,只有滚滚的江水不断向东奔流。 李白心中无限惆怅,写下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深情厚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是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合称“王孟”。 开元十七年,孟浩然到长安来求官找差事,他和王维意气相投。 孟浩然和王维正在聊天儿,突然唐玄宗就驾到了,吓得孟兄钻到床底下去了。 后来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让孟浩然吟诗。 结果孟兄念了首“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惹得唐玄宗大为不悦,老孟的官运也就此被封杀。 孟浩然赠诗给王维,写了一首《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是孟浩然将离长安、赠别王维之诗作。孟浩然入长安无功而返,心中惆怅。“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是一时的牢骚,他与王维还是很投缘的,他是把王维作为知音。诗里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 从这首诗可见,孟浩然把王维视为知音,两人关系还是很不错的,是铁哥们呀!
2他们共同的好友很多、爱好相似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长安。年届不惑的李白书生意气奋发,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到李隆基面前,被封为翰林。 那份鸿运带来的高傲,直教贵妃为其磨墨,高力士替他脱靴,大唐从开国直到崩盘,恐怕没有第二个人敢于如此“藐视天下”。 同是天宝元年,王维从岭南北归,再次入京做官左补阙。虽然官职不算大,但毕竟是个京官。 那时王维的诗名如日中天,盖过李白。与此同时,李白的大名也愈渐隆盛。可是这期间,李白与王维,依然未有互相见一面的想法。 以唐代当时诗歌兴盛的程度,诗会、诗舍这种社团在长安遍地开花,共为诗人的他们不可能不去参加,然而两人在这里依旧不曾见面。 李白善歌,王维对于音乐的造诣更是不浅,两个人还算是有一些共同爱好,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明程度,很有参加音乐晚会的可能性,参加音乐会相遇的可能性就很大啊。 哪怕真是两个人这些都不参加这些活动,两个人亦都是社会的名流,同朝为官,不可能没有相见的机会。唐代宫廷、贵族宴会更多,每一次都少不了诗人的身影,两个人更是不可能不参加。 但是…… 开元十八年, 前辈诗人贺知章常约张旭、李适之、 崔宗之、李白等名士于长安市上开怀畅饮,后来就有“饮中八仙”之美名。而他们就没有邀请过王维。 开元十九年,前辈诗人张九龄第三度奉诏入京,闲余之时就多次邀上王之涣、王昌龄和王维等人于长安城郊渭河之滨把酒论诗,而他们也没有约请过李白。 天宝二年,诗人王昌龄、裴迪、王缙等人相约了王维游长安青龙寺悬壁上人院并一起赋诗,说好每人写一篇同题诗以作纪念。这一次游玩,大家没有叫上李白。 天宝三年,贺知章向皇上提出辞职归隐得到允诺后,当即约请了几位朝中大员及文朋诗友到长乐坡出席送战友的最后晚餐,其中就有李白,但也没有喊上王维。 3李白、王维和玉真公主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说起大唐的玉真公主,这个人并非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她一生中比较赏识的两个男人,却是大唐文坛的中流砥柱,一位是王维,一位就是诗仙李白。 玉真公主和王维的“花边”交往恩怨史,与王维玉树临风的仪表、高超的乐礼演奏水平以及玉真公主“超龄待嫁”有关。 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 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 此地回鸾驾,缘谿转翠华。 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 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槎。 种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 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 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 大道今无外,长生讵有涯。 还瞻九霄上,来往五云车。 这首诗名叫《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名字有些长,反正我是记不住,这首诗出自大名鼎鼎的王维之手。 说起来王维的诗作,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唐代诗作中秀出丛林,历代名家无不叹服。 看来王维和玉真公主的关系还真是不一般,赠诗给公主,如果不是交情匪浅,就应该是两个人惺惺相惜。
作为皇帝的亲妹妹,恃宠而骄总是会有的。而这位富家女和另一位大诗人李白的情感纠葛,就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这首《玉真仙人词》是李白所作。太白为人,风流倜傥,潇洒不羁,且高庭阔步,自视甚高,他能把玉真公主写得像九天玄女一般浪漫,玉真公主看到这样的称赞,自然是满心欢喜,对李白的赏识更是上了一个高度。 有人这样夸太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话形容的并不为过。 这玉真公主与李白和王维都传过绯闻,王维不用说,年少成名,一表人才,诗画双绝,谈得一手好琴,名曲《郁轮袍》更是俘获了玉真公主的芳心; 李白则是风流倜傥,潇洒不凡,犹如仙人下凡,一首《玉真仙人词》更是把玉真公主夸赞得天花乱坠。 4为什么这俩人没有交集呢? 两人有共同的好友,共同的爱好,同朝为官,曾经都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赏识,但相互之间却不是好朋友,朋友的朋友也可以是朋友呀,不过话说回来,在盛唐时期文学的两大高峰,王维与李白,怎么就会毫无关系呢? 难道是“自古文人相轻”?两个人就是那么杠着,谁也不理谁。 当时王维在京中任右拾遗,兼监察御史,李白说到底却只是侍奉翰林,靠着自己的文笔吃饭的御用文人。 王维可能会觉得李白不过如此,诗好又有什么用?还不是靠着博皇帝一笑来吃饭的。 李白本心虽然并不是如此,但事实的情况就是这个样子。 李白心高气傲历史闻名,你瞧不起我,我更是没有道理去瞧得起你。 王维怎么看自己的诗都觉得比李白的好,但李白的名声就是响。李白怎么看王维的就是看不上,但王维的名声却一点也不比自己的差。 可能王维看不惯李白上天入地天马行空的风格,认为是有害诗风;李白也看不惯王维那点田园情调,更不喜欢动不动就是把佛理引入诗中。 两个人更是为诗打起了冷战,殊不知后人把他们两个摆到了同样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诗人都自负,从李白和王维的性格上来看: 李白,狂放不羁,潇洒而不受世俗约束,从他的诗歌、行为、言辞中,所感受到的,是豪放,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傲岸; 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小清新;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率性看着他的诗,你会觉得一切都变得开阔了,那是一种洒脱的解脱。 王维的诗则有些雅的极致,是那种文人似的纯粹的雅,他的行为,他的诗歌中,让你感受到的,便是那种温文尔雅。 他的诗中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气;有“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沙。”的士不平则鸣;有“今生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的自信与自负,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从王维的诗中找到的都是温柔。 他好像更多情一些,也更温和一些,“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百年后,这首诗中所表达出的友情仍令人感动。 或许,正因如此,他们俩人,性格上的不同,追求的理想的不同,让两个人形同陌路。“道不同不相为谋”大概说的就是如此,更何况是心高气傲的文人呢?。 不知道两个人临死时是不是后悔此生错过了对方这样一位朋友,都是闻名遐尔的文豪,都是文人圈里的佼佼者,但是此生却根本没有说过几句话,至死不交,会不会成为人生的一大憾事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 令李白与王维形同陌路呢? 你这么看,欢迎留言区发表高论哟~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