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高正讲《近思录》:揭秘王阳明龙场悟道真相

 明知豁达 2018-02-28

2016-06-27
学问一定要学会怀疑 由渐修才能顿悟所以说,谈到这里,我们接着要跟大家讲,《近思录》很重要的一条。就有学生问:“如何是近思?”伊川说:“以类而推。”好,我们现在这样来讲。
“近思”——为什么《近思录》这一本书被命名为“近思录”?这就是因为在《论语·子张》篇里面,子夏讲了这么一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什么意思?也就是鼓励我们要广博地学习,要诚笃我们的心志,什么叫诚笃我们的心志?要让我们的心志一心一意向学,一心一意向道,一心一意求圣人之道,这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进思”,但是呢?你要问,一定要从跟我们有切身关系的问题问起,要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来思考开始,所以说“切问而近思”。
好,在这里,学生问了,什么叫做“近思”啊?伊川讲“以类而推”。什么叫“以类而推”?其实这个“以类而推”,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叫“类推法”。什么叫类推法?我告诉大家,我们在思考里面,在学习的过程里面,类推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好,举个例来讲,现在发生这一件事情,是吧?那在另外一个状况之下,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那里,这叫类推。以类而推,也就是它有它相似的原理,比如我们发现这一件事情,它里面产生的理路是怎么样,跟它类似的情形,也会发生在其它的事情上面。这个在法律里面用得非常多,叫类推法。
我这样讲吧,就以朱子——朱熹,他在《格物致知补传》里面讲得最透彻了。什么叫类推法?他在《格物致知补传》里面这一段话也是经典,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什么事情的时候,大概都离不开这样。也就是说你要学一个新的技能,学一门新的学科,大概都离不开朱子所讲的这一套,这叫以类而推。
什么呀?他说:“《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什么意思?他说,《大学》在教人——“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它要求学者,“因其已知之理”,这个“因”就是凭借,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什么东西,都要凭借着我们已经知道的道理,“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也就是借着我们已经知道的道理,更进一步去追究,“以求至乎其极”,把它推到极致,大家听懂了吧?以我已经知道的道理,不断把它推扩出去。
我在这儿问大家,老师现在要教你三角函数的问题,那一定是按照你在代数里面已经知道的基础知识做基础,来教你,对不对?这都是一样的道理,也就是说,用你已经知道的道理,然后把它推扩出去,“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像孔子在教导我们,不是这样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要人家对你恶言相向,那你怎么好意思对别人恶言相向呢?这是一样的道理,你不希望人家这样对待你,那你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这就是一种修养上的类推。
所以说,大家来看看,所谓“近思”就是以类而推,从我们已经知道的,推到我们不知道的。
什么叫做学习?其实学习就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就叫做学习。我从未知到知的过程,叫做学习。那我问你,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已经知道的慢慢来推扩,才能够推扩到未知,那“未知”就变成“知”了嘛,那这个过程叫做学习。所以说,所谓“近思”就是以类而推。为什么叫“以类而推”?这个所谓“近思”,“近”就是我们已知之理,把我们已知之理往外推扩,这不叫近思吗?从近而远,从已知推往未知,就是“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是吧?穷理就是这样,“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焉”,只要你用力用久了,就会出现那种状况,“一旦豁然贯通焉”,忽然会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所有东西的表面的、里头的、精的、细的,全部都懂了。“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也就是说我们心的体跟用,全部都彻然洞开了,看得一清二楚了。
所以说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朱夫子这一句话太重要了,这就代表什么?“渐修”跟“顿悟”的对立又统一。你一定要渐修功夫下得够,才会有顿悟。我在这儿就举个例,像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不就是顿悟吗?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的顿悟,如果没有他从二十岁开始那十几年的努力,读了朱子的著作,很多事情在他脑子里面的困惑,哪儿有龙场悟道——哎呀!原来圣贤所讲的,在我的心里都已经有了。
不了解王阳明的人以为,王阳明讲的是顿悟功夫,错啦!大家去看看“天泉桥四句教”。天泉桥四句教就是他的学生,王龙溪跟钱绪山——就是钱德洪——他们两个人,为了这“四句教”起争论。四句教的争论在哪里?四句教的争论就是钱德洪是遵守老师的教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钱德洪遵守的是这个。但是这个王龙溪,就是王畿,他智慧比较高,他说如果“心”是无善无恶的话,那“意”应该也是无善无恶啊,所以什么都是无善无恶。讲到最后是什么?变成“四有”跟“四无”杠上了,两个就去找老师,问到底谁是对,谁是错。老师怎么讲?说两个都对,两个也都不对。他说如果是利根之人,就是说你聪明,智慧高的,只要一参透本体,连功夫一下就OK了,就没问题了,这是王龙溪的。但是他说,像钱绪山的,就是钱德洪——他讲的这一套就是我教的。其实我告诉你,聪明绝顶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中下的人,你一定要考虑这个。所以王阳明到最后教导他的学生,我这四句都不能给我动,一动就乱了我教学的宗旨,一定要按照这样来做,干嘛?也就是说“渐”跟“顿”是对立又统一的,你没有渐修,何来顿悟?所以说很可惜,后来王龙溪的泰州学派的末流,搞得到最后就不堪问闻了,完全把渐修都丢到一边去了。这是违反王阳明的教义的。
所以我在这里就要告诉大家,近思是很重要的,你没有近思,就没有渐修。那像伊川刚才讲的,你一定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就自然会贯通。所以一定是由常年累月的渐修,才能为顿悟创造有利的时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伊川最后在教导我们怎么读书,他提醒我们“学者先要会疑”。这一点很重要,也就是说,学者一定要会怀疑。很多人以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讲怀疑,错啦!伊川都鼓励学生要会怀疑,朱熹甚至说做学问一定要会疑,然后弄到最后把疑惑冰释了、消解了,这样才真正进入那个门,才学到位。所以说,学要先会疑。
我非常感谢我爸爸,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爸爸就给我买那种智慧的板块,然后告诉我,一定要会提出问题,要会怀疑,什么都要会怀疑。学先要会疑。我们以前填鸭式地灌输你一大堆的东西,其实我们传统学问不要求这样,反而是鼓励你去怀疑。因为经过怀疑之后,你的怀疑一个一个解决了,你那时候的“信”才会真真正正地笃信,这一点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说,大家看看,在这里,伊川告诉我们,你要穷理就是要透过读书,要能够来褒贬历史人物,或者是你在应事接物里面来穷理,而且一个一个来处理,积累久了就会有豁然贯通。他鼓励你要去思考,鼓励你要去怀疑,而且他告诉你,一定要从近处开始,然后慢慢推扩出去,由近——所谓“近”就是以类而推——这个就是伊川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的基本方法。
我刚才特别跟大家提到了,张载讲的“书须成诵”,跟伊川所讲的“学原于思”,其实你记诵跟思考两个要互相为用。有的人以为西方就是强调思考的,东方就强调记诵,错了!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又要你懂得记诵,又要你懂得会思考,所以说,这个大家要弄清楚。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