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图招数那么多,你有没有好好研究过“景别”?

 typlr2d 2018-02-28

纪实摄影

很多人认为一张照片的完成始于一次快门的闪动,其实是有些误解的,对于摄影人来说,拍摄前,对拍摄主题的了解以及拍摄时的构思才是一张照片真正的开始。


大千世界,万物都可以成为拍摄对象,每一个摄影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拍摄感觉,以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运用视角、景别、色彩、光线……等等,来完成一次拍摄,所以,一张好照片的诞生不是所谓“机缘巧合”的“蒙”,而是通过全面的前期功课和扎实的拍摄技巧来完成。摄影作品的构思,本身包括立意与选材,是拍什么和怎么拍的关系;就是在千变万化的拍摄环境里,选择一种最佳的表现方式,巧妙地、精心地完成拍摄,以充分表达立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对于“景别”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景别”,我们一般理解为拍摄范围,是指相机与拍摄对象由于距离不同而所框取的范围,一般分为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景别越大环境因素越多,景别越小强调因素越多,当然,这种距离感也可以通过变焦来实现。也就是说选择“景别”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距离与焦段。当相机与被摄对象距离不变时,通过变焦来实现景别的大小:当镜头的焦段确定好,可以通过调整与被摄对象的距离来实现景别的大小。


在现场面对拍摄对象时,选择什么样的景别,框取多大的范围来拍摄?是容纳更多的元素来丰富拍摄内容,还是运用特写来强调某个局部?是通过长焦远摄来表现特写的压迫感,还是通过靠近被摄对象来表现出特写夸张的冲击感?是通过广角镜头来拍摄大场景,还是通过接片来拍摄大场景?……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也就是构图。上一次以构图样式“关键词”的形式对构图做了一些解析,总感觉只是泛泛的,这次我们换一个角度,以景别中的特写、中景、远景为三条主线结合构图的样式再解析一些图片。




特写

1、特写在视距很近时,画面可以允许夸张变形,但不管是人物还是景、物,突出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人物特写的拍摄,除了需要丰富的细节,还应该注重表达出人物情绪,让观者读出图片中人物内心的活动,这样的图片就有一种带入感,也是特写景别的意义所在。下图:“好奇”拍摄于埃塞俄比亚南部奥姆河谷地区,原始部落聚会中的一个场景。细节没问题,放大后,男孩的瞳孔里可以看到我手持相机的影子。

部落的女人们围成一个圈唱歌跳舞,小男孩则凑过来观看相机镜头,透过童真的眼神可以读出男孩对我、对我手中的“怪物”的注视,以及可以读出他对于外部世界的好奇。照片24端广角拍摄,镜头几乎贴到男孩的鼻尖,超广的视角强调了小男孩这张流着鼻涕的、轻微畸变的脸,这种夸张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更好地突出男孩好奇情绪。在构图样式上运用三分构图法则,把男孩的脸部置于三分位置,留出更多的空间以便框取更多的元素来交代环境因素,广角镜头的视角让观者有一种现场环境的带入感。运用超广镜头来拍摄这种纪实一类的题材是一种特例,这样的贴近被摄主体去拍摄特写,需要作者极强的亲和力与沟通能力,来避免拍摄前后有可能出现的尴尬,如果运用的好,会得到一张非常有趣的、不寻常的特写照片。

2:长焦镜头拍摄人物特写比较常见,由于视角很小,完全可以忽略环境因素,只是需要表现出纤毫毕现的细节和把握好人物的表情。如下图:“锡克族男人”拍摄于印度新德里一个锡克族人的集会,集会上人群纷乱、仪式冗长,参加的人尽显疲态。照片使用70-200镜头135端拍摄,人物民族特征明显、细节丰富锐利,画面截取锡克族人疲惫的神情,脸部僵硬、眼圈通红,与后面红色的背景相衬,强化了这种倦怠的神情。在构图样式上,把人物的脸部放在画面的正中以突出主体,人物疲倦的、凝视着你的眼神一下就抓住了观者。

3:特写也可以用于拍摄景、物。由于主体充满了几乎整个画面,这个时候环境因素则处于次要的位置,所以需要注重细节的表现和时机的把握。下图:“雨荷”拍摄于一个暴雨的傍晚,当雨水慢慢注满荷叶时,抓住荷叶在风中摇曳、水柱倾泻的一刻果断拍摄,完成这张照片。后期处理上以压暗周边环境来突出荷叶的细节和如珍珠般落下的水滴,在构图样式上通过裁剪选择对称式构图来完善画面。

4:特写,我们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放大了局部就是特写;强化了局部,哪怕在画面中只是占据了很小的面积,也是特写。如下图“猫”拍摄于蓝色之城--舍夫沙万,在蓝色的背景里,躲在墙角的黄色小猫只漏出了半个脸,而且在整个画面里占据了非常小的位置,但一点也不影响观者对于它的关注。这是因为通过构图,简化了周边环境和纯粹了颜色,使它一直处于画面的中心。构图样式上采用焦点构图的样式,以大块的蓝色包围黄色的小猫,利用冷暖色彩空间的反差,突出了小猫夺人心魄的眼神。所以这种强化局部的特写应该是更高级的特写,完全可以通过色彩的反差和明暗的反差来实现。




中景

1:中景有很强的叙事功能,所容纳的内容与情绪更丰富,选择中景“景别”拍摄人物时有利于表达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下图“跨牛的男子”拍摄于埃塞俄比亚的原始部落,裸体的男人要通过跨牛的仪式来完成他的成人礼。拍摄选择中景景别,24端广角低机位拍摄,非常靠近被摄对象的拍摄放大了主体,夸张的肢体语言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广角镜头也可以尽量多的框取元素以交代主体所处了环境,让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通过被摄主体的肢体语言,强调了男人即将起跳的情节。

2:再如下图“斯瓦扬布纳神庙晨祭”拍摄于加德满都,斯瓦扬布纳神庙又称为猴庙,里面供奉着天花女神Hariti,印度教中这位女神掌握着人间的生育大权,每天都有男女来祭祀求子。橙黄的烛光把祭祀的男女从天色微明的蓝调中剥离出,他们肃穆、虔诚的神情令这种宗教神圣感油然而生。长焦选择中景景别拍摄,框取了佛塔、法轮、幡旗等宗教元素,与人物表情互相补充渲染了这种仪式感很强的氛围,完整表述了一个求子的故事情节。

3:选择中景景别来拍摄风光是相对于大风光而言的“小景”,这种风光应该更强调景致的独特性和色彩的情绪感。如下图“金色的土林”拍摄于西藏札达,傍晚开车翻上有几百米海拔差的高坡,俯视拍摄落日照射下的土林,图片以金字塔一般的土林为主体,再框取周边的土林以丰富画面的层次感,相比于运用广角拍摄这样的场景,气势上是弱了点,但长焦拍摄更加突出土林的纹理和质感,强调了这种地质的独特性。色调上利用傍晚的色温,渲染在落日余晖照射下这种金子般的色调,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震撼。

4:再如下图“万福大桥”拍摄于扬州,图片使用24端广角拍摄,完整框取了整座大桥,应该属于一张广角全景图片,但我依然把图片归类到中景景别中。因为,我可以运用更广的镜头来框取整座大桥,拍摄一张全景或者远景景别的图片,然而,如果靠近主体拍摄,超广的视角则不可避免会造成大桥视觉上的倾斜,即便是后期矫正也无法做到完美;选择远离大桥拍摄,大桥在画面里所占面积则太小,无法表达大桥雄伟的气度。所以,我选定了24焦段来拍摄,通过调整与被摄主体的距离,既控制了大桥的视觉倾斜又表现了大桥飞渡的恢弘气势。这种框取方式正如前文提到的,景别的控制,不仅可以通过焦段的变化来调整,还可以通过距离的远近来调整。




远景

1:远景景别的图片普遍运用到拍摄风光中,因为可以容纳最多的元素,来表达中辽阔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质地貌,再结合影调来塑造氛围、表达情绪。如下图“不屈的胡杨”拍摄于新疆木垒胡杨林。照片14-24镜头拍摄,以远景景别来框取枯死的胡杨为主体,14超广角尽可能多容纳近处朽倒的枯枝、远处茂盛的胡杨、以及天边血红的晚霞等各种元素,来完整的讲诉胡杨的“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这样一个故事。画面以灰暗的枯黄色为主基调,给观者压抑、愤懑、绝望的情绪,天边的霞光如宝剑般刺破铅云,有一种绝处逢生的力量,更好诠释了胡杨不屈的精神。

2:远景景别也可以使用中长焦来拍摄,这样的拍摄一般比较远离被摄主体,同时也可以避免广角拍摄所产生的畸变,尤其是拍摄建筑物这样的题材。如下图“佛境蒲甘”拍摄于缅甸蒲甘,这幅图片发表在《摄影旅游》杂志2015年5月号封面。图片使用70-200镜头95端拍摄,中长焦拍摄把分散的佛塔压缩到一个空间里,既浓缩了画面也避免了佛塔的变形,宽阔的画幅中佛塔星罗棋布散落,运用逆光拍摄使画面更加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构图样式上以蜿蜒曲折的土路为引导线,通过马车与行人穿行在佛塔间,由近及远的把画面引向纵深。

3:远景景别当然也可以拍摄人文题材,更广的视角容纳最多的元素来演绎内容。如下图“归家”拍摄于大凉山的美姑县。画面讲诉了一位妇女背负着小孩,牵着毛驴归家的剧情,24-70镜头24端拍摄,画面以居高临下的俯视视角拍摄,构图样式上运用远近、大小、浓淡、深浅的对比来强化纵深感,以大山为背景来突出人的渺小,以黑白为基调来渲染冬季大凉山的荒凉。

4:狭小的空间里运用超广镜头拍摄全景,是不是也可以视为一种远景景别的图片?比如下图拍摄于印度阿格拉红堡,一家三口在欣赏建筑精美的纹饰。图片以稳健的对称式构图来体现建筑的稳重气度,一家人不规则的位置如音符一样的跳跃,通过这种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来强化空间。虽然空间不够广阔,但这种利用超广视角完整交代一个画面,我想这也可以被当作一种另类的远景景别吧!

以上是以景别作为切入点来解析一些图片,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析构图,关于构图的总结是多种多样的,每一本摄影教材都会涉及到构图的讲解。本人不是摄影科班出身,业余时间在多本摄影教材中学习构图和在拍摄实践中去运用。诸多教材书籍中关于构图的归纳,技术上,诸如对称式、框架式、三分法则……,也有诸如正负空间、图案、对比、色彩……各种归纳,也可以通过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以“景别”这样的视角来归纳;观念上,也有开放式构图和封闭式构图的总结。总之:构图有一定之规,却没有一定之法,完全没有必要教条的去学习,应该综合的、灵活的去运用。以上一些图片的解析是自己在拍摄实践中的构图总结,供大家参考、讨论。

作者 | 陈大军

编辑 | 图游君

陈大军

一个热爱摄影的玉雕师

摄影作品屡次刊登在《摄影旅游》、

《中国国家旅游》、《厦门航空》等杂志上。

福利

如果您认可本篇内容的价值

我们希望您可以不吝转发

如果您有不同意见或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