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谐 欢乐 祥和过大年】制作灯笼寓团圆 温馨祝福传万家

 無情360 2018-02-28


写福字 做花馍 拍视频

——市第三中学内初班春节系列活动侧记


春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我市第三中学内初班的孩子在学校也同样度过了喜庆快乐的春节,走进市第三中学,飘扬的彩带、火红的灯笼、精美的春联,学校里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做灯笼、写福字、穿唐装、捏花馍、送祝福等多姿多彩的节日活动,让孩子们沉浸在浓重的节日氛围中。



给祖国妈妈拜大年


“我亲爱的祖国,我们爱您,祝您更加繁荣昌盛、日益强大!”


“家是我的家,国是我的国,我爱我国家!祖国母亲我给您拜年啦!”


“别人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父母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如果没有您的繁荣富强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感谢您伟大的祖国母亲,祝您繁荣昌盛!”

……

2月18日至2月20日,第三中学1200多名内初班学生通过视频记录下了她们对祖国母亲的祝福。


这是该中学举办春节系列活动之一——“我为祖国献祝福”的缩影。


镜头前,孩子们有的青涩拘谨,有的豪气冲天,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深沉耍酷,不同的性格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妈妈的热爱、感恩和祝福。


初二(11)班学生伊帕尔古丽说,她们当天是几个同学一起录的视频,视频的祝福语是阿米娜想出来的,她们反复练习了5遍才完成。


“虽然我们几个练习的特别熟练了,但一面对镜头我依然很紧张,反复拍摄了好几遍才算满意。希望我的祝福祖国能喜欢。”麦尔哈巴说。


初三(13)班学生麦麦提艾力表示,通过活动,他想起了政治课上老师说过的有强大的国,才有幸福的家。“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首先要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福祖国的明天更美好。”麦麦提艾力说。


美丽唐装拍拍拍



鲜艳的颜色、金色丝线花纹、精致的盘扣……


唐装,这个唐朝盛世的主流服饰,寓意吉祥、宽厚、喜庆和繁荣,对于内初班的孩子来说却非常陌生。


过年期间,该中学老师专门租赁了很多套大红色的唐装,在全校内初班学生中开展了“唐装拍拍拍”活动。


在拍照前,老师们还借机给孩子们普及了和唐装有关的文化、以及民间故事等,妙趣横生的故事让孩子深深沉浸其中。


“作揖是一种民间传统的礼节。相对于庶民打招呼的万能性礼节‘拱手’,‘作揖’礼是士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隆重性的礼节。”老师刘思扬说完,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磬折30度,向同学们演示了“作揖”礼。


同学们跟着反复练习了几遍后,就欢乐地相互作揖拍照啦。


“唐装颜色鲜艳,我很喜欢,穿上以后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新春佳节的气氛,我要把照片发给我爸爸妈妈,让他们别担心,我在学校挺好的。”初二(18)班的学生吾不力卡斯木说。


初二(15)班学生依布拉依木表示,这个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节庆气氛,还了解了唐装文化。通过活动我们每个人都能获得一张唐装照片,带回去给家里人,让家里人也看看。


温馨祝“福”传万家



2月20日,大年初五,第三中学体育馆一楼热闹极了,今天是初一年级的德育活动课程。


初一(17)班学生古丽米热一笔一画的在红纸上写下福字。她对自己写的福字很不满意,跑去老师那求教。


教师王彦华细心的给她指点了半天,并现场演示了好几遍,她记在心里,又慎重的写下了一个福字。


“完美!”古丽米热拿着写好的字,想起了远方的父母,心里默默为她们祈福,希望她的祝福爸爸妈妈能收到,希望她们今年身体健康,万事顺利。


和前面的活动课程一样,全校内初班1200多名学生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祝“福”传万家的活动。


当天,王彦华用展板的形式,介绍了“福”字的来历和多种写法。


然后,孩子们在王彦华老师的指导下,拿起毛笔在准备好的红纸上写下大大的“福”字。


“希望同学们在写‘福’、送‘福’的过程中,感受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希望他们将千万句祝福的语言融入笔下的“福”字,张贴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将这些祝福送给母校、老师和同学们。”王彦华说。


制作灯笼寓团圆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西汉时期,人们喜爱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营造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历了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品种上说,灯笼分宫灯、纱灯、吊灯等。从造型上分,灯笼上画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在制作灯笼前,教师王云先给同学们普及了灯笼的知识。然后她手把手的教学生们开始制作彩色灯笼。


一张张色彩鲜艳的卡纸在同学们的手里旋转,通过剪、贴、画,不一会就变成了一个个喜气洋洋的小灯笼。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高兴极了。


初二(14)班学生努如拉说:“我特别喜欢灯笼,红红火火的特别喜庆,而且各种灯笼造型各异,提在手里很酷,能自己动手做灯笼,将设想在手中实现,许下美好的愿望,真的太好了。”


制作花馍送祝福



大年初三到大年初五,在三中体育馆二楼,可以看见来自不同年级的内初班的孩子们,她们三四个人围坐成圈,分工协作,忙得不亦乐乎。


原来,她们在用轻粘土做花馍馍。


瞧,这边巨龙腾云、凤翔九天,那边具有各种立体造型的花朵,绽放出春的别样风采,超轻黏土在初三的孩子手中拥有着别样的风姿。


看,这边荷花绽放,小荷才露尖角,那边梅花傲立风霜,还有各色的小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好一派万紫千红的景象,初二孩子们用独具的匠心迎接着最美的年。


赏,这边的“福”字与小花相映成趣,那边的“春”字在五彩缤纷的花朵点缀下喜气洋洋。还有各种动物的造型,这不同的年味在初一孩子们的眼里、心里、手里徜徉。


教师杨文娟说,花馍是中国民间面塑品,也称“面花” ,盛行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迎年节时保留下来的一项传统。


为了让三中的内初学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加强孩子们对中华民俗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巧手花馍送祝福”走进了三中的德育活动课程,成为最受孩子喜爱的课程之一。


作为课程的开发者,针对不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教师白丽娟精心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内容。课堂上,杨文娟老师用五颜六色的彩泥教孩子们制作花馍,介绍面花的丰富内涵和千姿百态造型的寓意。


不一会,粘土变成了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变成了孩子们手中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


初一年级的学生阿不都外力看着自己的作品笑着说:“我还是第一次了解到花馍这么漂亮、寓意这么美好的食物,做好了还真舍不得吃呢。”


初二(10)班学生迪来萨说:“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还有花馍,而且花馍不仅造型好看,还有很多寓意,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后回家,我要用面粉做一次,让爸爸妈妈也看一看,尝一尝。”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记者 郭雪梅 通讯员 朱曼 张甜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