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Y06萨珊王朝与 波斯文化的复兴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2-28
一、萨珊帝国的建立
阿尔达希尔建国
当西方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出现所谓“三世纪危机”的时候,它 在东方的老冤家安息帝国也于公元三世纪头二十五年结束之时寿 终正寝了。实际上,内乱外患早已使安息帝国积弱不振,有野心的地方势力自然不会坐失良机。
在波斯帝国的发源地、安息帝国的法尔斯省,从塞琉古王朝 起,就一直存在着半独立的地方小王朝。从所发行的钱币特点看, 这些小王朝仍坚持传统的祆教信仰,并宣称是波斯帝国统治者的后代。萨珊王朝得名于其创立者阿尔达希尔的祖父萨珊。萨珊出 身于贵族(据传有阿契美尼德家族血统),是法尔斯省伊斯塔赫尔城(Istakhr)的安娜希塔神庙祭司。他通过与当地小王国的政治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并从事推翻帕提亚人统治的活动。大约公 元208年,其子帕佩克利用安息衰落之机,控制了法尔斯省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摆脱了安息王朝的统治。帕佩克的儿子阿尔达希更是雄心勃勃,征服了克尔曼和波斯湾沿岸地区,还建起了城堡、筑起了王宫和祆祠。在巩固了法尔斯的统治后,阿尔达希尔又北进伊斯法罕、西取胡泽斯坦等地。公元224年,阿尔达希尔大败 安息王阿塔巴努斯五世亲自率领的大军,阿塔巴努斯亦被杀,著名的纳克希·鲁斯坦铭文的高浮雕生动地表现了他被阿尔达希尔踏在马下的形象。此战之后,阿尔达希尔入主安息都城秦西封,是为萨珊王朝之始。到阿尔达希尔去世时,几乎整个安息帝国的领土 都归入萨珊王朝的版图。阿尔达希尔不但统一了伊朗,而且奠定 了新帝国的基础。
沙普尔一世的统治
公元240年,阿尔达希尔之子沙普尔一世继位,他首先征服了花剌子模和里海西南岸的吉兰,以后又与罗马进行了几次大战。 公元244年,沙普尔一世在泰西封附近的安巴尔大败罗马军队,罗 马皇帝戈尔迪亚阵亡。公元256年,沙普尔一世在幼发拉底河中 游击败6万罗马军,攻陷叙利亚重镇安条克,并把俘虏迁往胡泽斯 坦的一座新城“韦赫·安条克·沙普尔”(意为“沙普尔所建之城胜过 安条克城”),该城以后被讹传为“贡德沙普尔城”。公元258年,双 方又会战于艾德萨,罗马皇帝瓦勒良被生擒,连同大量罗马战俘被 送往胡泽斯坦,在那里修筑水坝和桥梁。直到今天,这里还有一座 水坝被称为“班迪恺撒”,意思是“皇帝水坝”。这样,沙普尔一世巩 固了萨珊在西部和西北部的统治。沙普尔一世还修建了许多城 市,其中毕沙普尔是他的新都,为罗马俘虏所建,其浮雕和彩绘灰 泥装饰具有明显的希腊艺术特点。沙普尔一世在位的三十年(240 〜270年),帝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从270年到309年的40年里,萨珊王朝先后更换了六位国 王,其中从270年到293年就换了四位。萨珊与罗马也发生过几 次战争。公元283年,罗马军队甚至攻下了萨珊都城泰西封。萨珊东部也不时遭到匈奴和萨迦部落的袭击。298年,萨珊被迫与 罗马缔约议和:规定萨珊割让两河流域北部5省给罗马;承认底格 里斯河为两国边界;割让米底部分地区给亚美尼亚;罗马对伊比利 亚拥有宗主权;尼比西斯为两国唯一通商城市。这个条约使两国 间维持了 40年的和平。
祆教成为国教
阿尔达希尔和沙普尔不仅以武力定国,同时还以宗教安邦。 祆教是伊朗历史与文化的体现,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因此,伊 朗民族古老的、最有影响的民间传统宗教祆教的地位大大提高,一 跃成为新王朝正统的官方宗教,即上升为帝国的国教。由于国王 的扶持,祆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教义理论、完善的 教会组织和繁琐的宗教仪式。
阿尔达希尔时期,重用精通教义的祆教高级祭司坦萨尔,令其 收集散佚各地的祆教经文,并重新编订《阿维斯陀》(《波斯古经》), 作为解释教义的依据。阿尔达希尔还在全国各地广建祆祠,虔祀 圣火,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圣火有三处:阿杜尔·法恩贝格圣火,在法 尔斯省的卡里扬城,是祆教祭司的圣火;阿杜尔·戈尔纳斯布圣火, 位于阿塞拜疆的希兹城,为国王和战士的圣火;阿杜尔·布尔岑·梅 赫尔圣火位于霍腊散内沙布尔利万德山中,是农夫、手工业者和商 人的圣火。祆教徒拜火时要唱赞美诗、朗诵经文、还要饮用一种具 有宗教意义的饮料豪麻汁。阿尔达希尔还创立了以“王之圣火”纪年的制度,即每一新王即位时,就燃起象征其王位的圣火,保持不 灭,直到该王去世。阿尔达希尔的钱币铭文上有这样的话:“造物 主马兹达的崇祀者,神圣的王中之王阿尔达希尔,乃神之苗裔他 临终时还教导儿子沙普尔说:“你要知道宗教与王权是两兄弟,彼 此不能分离。宗教是王权的基础,王权保护宗教。王权无宗教为 基础必将崩溃;宗教无王权保护,必将消灭。”可见其对宗教与王权 关系的重视。在传布祆教和组织国家教会方面,另一个高级祭司 卡迪尔起了重要作用,他一生辅佐七王,担任最高神职,甚至能像 国王一样勒石纪功。祆教神庙由于获得大量布施和捐赠,拥有很 多现金、实物、土地以至奴隶,在经济上也有相当实力。同时,国家 的文化、教育和司法大权也由祭司掌握。因此,祆教祭司阶层与国 家行政机构平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阶制和经济制度,成为特权 阶层,甚至在后来对代表世俗贵族利益的萨珊王权也构成威胁。
“佐尔万”派和摩尼教
尽管祆教与萨珊王权关系密切,具有国教地位,受到特殊重 视。但萨珊王朝仍有其他宗教存在,祆教内部也有派别之争。如 “善恶二元论”历来是祆教的正统教义,阿胡拉·马兹达被认为是最 高存在,但“佐尔万”派却认为“善恶同源”,善神阿胡拉·马兹达和 恶神阿格里·曼是一对孪生兄弟,同为“佐尔万”所生,佐尔万(意为 “时间”)才是最高存在。佐尔万派在波斯帝国时就已存在,但被视 为异端,可能与正统派长期并存,到萨珊王朝时期,佐尔万派似乎 成了正统派,受到国王的偏爱。如历事五主的萨珊首相、最虔诚的 祆教徒米赫尔·奈尔塞有一儿子就取名为“佐尔万达德”(意为“佐 尔万所赐”)。尽管佐尔万派降低了正统派神主阿胡拉·马兹达的地位,但在萨珊王朝并没有与正统派引起严重的对立。
对祆教构成最大烕胁的是新兴宗教摩尼教。摩尼教因其创立 者摩尼而得名。摩尼于216年生于南巴比伦的马迪奴。其父帕提 克是安息一王子,母亲玛利亚是一名犹太教徒或基督教徒,长期受 诺斯替派的一个支派(也叫“曼达”派,意为“沐浴的人”)的熏陶,据 说,摩尼于12岁和24岁先后两次接受天使陶恩(Twin“伙伴、孪 生子”)给他的启示,并于240年以祆教为基础,吸收基督教、佛教 等思想而创立了摩尼教。摩尼教的核心教义是“二宗三际说”。摩 尼的二元论显然受到佐尔万派的影响,即承认世界是光明与黑暗、 善与恶“二宗”的斗争,善神阿胡拉·马兹达和恶神阿格里·曼是佐 尔万的双生子,所以最高神是佐尔万。光明与黑暗两宗斗争要经 历“三际”,初际时,光明与黑暗彼此分开,互不相干;中际时,黑暗 侵入光明,两相缠绕,反复斗争。当光明与黑暗重新分离,恢复到 原初状态时,即为后际。二宗三际在人类表现为人的精神与肉体 的斗争,圣洁的灵魂被束缚于肮脏的肉体中,为了恢复纯洁与光 明,人们必须拋弃物质享受、不置产业、不结婚、不杀生、不食肉,以 求死后升入明界。摩尼这种脱世悲观的宗教社会观被广大下层民 众所接受。由于摩尼教把阿胡拉·马兹达降格为次要的神和视现 实世界为黑暗与罪恶,所以,它一开始就遭到祆教正统派祭司的大 肆攻击。当支持、允许摩尼传教的沙普尔和奥尔马兹达死后,新继 位的白赫兰一世(271〜274年)在与王权关系密切的祆教祭司影 响下,禁止摩尼传教,白赫兰二世(274〜293年)时,祆教祭司向国 王进谗,说摩尼“号召人民毁灭世界”。公元276年,摩尼被囚禁之后终于被杀,大批教徒也遭屠杀,但摩尼教却随教徒四处逃散而传 向周围地区,在欧洲、非洲、中亚和东方长期存在。
从帕佩克到霍尔米兹德二世的100年里(208〜309年),萨珊 王朝早期诸王用剑(军事)与火(宗教)奠定了以“政治一宗教原则” 为基础的帝国,使伊朗在政治上从分裂走向了统一,妖教亦上升为 国教,同时,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早期诸王也注意发展 经济,使农业、工商业和外贸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繁荣。如阿尔达 希尔一世注重发展经济,曾修建38座“王城”,这批城市后来成为 萨珊王朝重要的行政和工商业中心。为了发展农业,他还在卡仑 河上修建拦河大坝。阿尔达希尔的统治比较开明,他曾说:“国王 公正无私,臣民必定爱戴他。”霍尔米兹德二世(302〜309年)也以 积极从事城市与水利建设而闻名,使胡泽斯坦等地的农业生产有 了很大的发展。
二、萨珊王朝中期的内政与外交
沙普尔二世与罗马的战争
4世纪初,萨珊帝国的祆教祭司和贵族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有 所改变◦他们从顺从和支持王权一变而为尽可能控制和操纵王 权。霍尔米兹德二世在309年死后,他的三个儿子中一个继位仅 几个月就被大贵族们废掉,另一个被剜目失明,还有一个侥幸逃 脱,避难于罗马。同年,大贵族又立霍尔米兹德二世死后才出生的 一个儿子沙普尔二世为王,实权则由大贵族掌握。
沙普尔二世一生下来就是国王,一直到老死,在位共70年 (309〜379年),前30年史书记载很少,传说他少时聪明异常,为 他左右的人所叹服。成年后,他就亲自领兵出征骚扰萨珊朝的阿 拉伯人。以后,他又长期与罗马作战,以期收复两河流域失地和其 他权力,尤其是对西北部亚美尼亚的宗主权。337年他利用亚美尼亚内部混乱之机,占领了亚美尼亚。在美索不达米亚,沙普尔二世屡败罗马军队,三次围攻罗马在底格里斯河的军事重镇尼西比斯。350年,沙普尔二世又转赴伊朗东境,抵御匈奴人的人侵,并 与匈族缔约结盟。358年,沙普尔二世致书东罗马皇帝君士坦丁, 自称“诸王之王,星辰的伙伴、日月的兄弟”,要求罗马归还亚美尼 亚和美索不达米亚,遭拒绝。359年,沙普尔二世在匈族王格龙巴的配合下,长驱北上,围攻罗马要塞阿米达(Amida,今迪亚巴克尔),3万波斯精兵战死,该城和美索不达米亚其他城市相继陷落, 居民被迁往胡泽斯坦和萨珊帝国各处。363年,沙普尔二世又打 败围困泰西封的8万罗马大军,罗马皇帝朱利亚努斯受重伤死于 营中,其后继者约维阿努斯被迫议和,萨珊收回了 297年纳尔塞丧 失的土地和权力,因此,沙普尔二世在军事上非常成功:西南境制 服阿拉伯诸部落;东和匈奴并与之结盟;西击罗马,收复前人失地; 北方完成对亚美尼亚的占领。
沙普尔在位时期,由于基督教已成为罗马的国教(313年),两 国的敌对以及祆教与基督教在教义上的差异,使沙普尔二世在宗 教政策上以反对基督教和迫害基督教徒著称。对基督教徒,他加 倍征收人头税,许多反抗的基督徒都被处死。对基督徒的迫害一 直持续了 40年(339〜379年)。
沙普尔二世把与罗马交战中俘虏的士兵和居民迁徙、安置到帝国各地,利用他们的特长和技术修建城市,发展丝织业和毛织业。苏萨居民起义被镇压后,他用300头大象踏平苏萨城,另建新城,名为“伊朗·霍莱·沙普尔”(意为“沙普尔所建之城是伊朗的光荣”)。其他著名的城市还有呼罗珊的尼沙普尔,卑路斯·沙普尔 (意为“沙普尔的胜利”)以及在信德和塞迦斯坦所建之城。而杜斯 太尔、尼西斯比和塞阿尔特等城则以织造锦缎、粗绢、面纱和地毯 而闻名,主要用外邦人生产和管理宫廷及各城市的织造业。
沙普尔二世是萨珊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他统治的时期 是萨珊王朝国力强盛的第一个高峰。

教俗贵族操纵王权
沙普尔二世死后,妖教祭司和大贵族操纵了王位的继承,他们 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好恶废立国王,新王阿尔达希尔二世在位不到 4年(379〜383年)即被废黜,大贵族又立沙普尔二世之子沙普尔 三世为国王,在位亦仅五年(383〜388年),就在一次出猎时,大贵 族蓄意谋杀,砍断营帐绳索,把国王压死在营帐里。沙普尔三世曾 与人侵的阿拉伯部落作战并与罗马瓜分了亚美尼亚,伊朗获得东 部大部分地区,西部则归罗马,两国在亚美尼亚的斗争宣告结束。 沙普尔三世之子白赫兰四世在位11年(388〜399年),他修建了 以后很有名的克尔曼沙城,还打败了 395年越过高加索,长驱南下 美索不达米亚的一支匈奴人。399年,白赫兰四世在兵变中被箭 射死,大概是对他不满的贵族所为。白赫兰四世之子耶兹德格德 一世时(399〜420年),中央与地方、王权与教俗封建主的斗争更 为残酷,对维护王权尊严和宽待基督教政策不满的祆教祭司和大 贵族极端仇视耶兹德格德一世,称其为罪人,说他“变更萨珊朝成 规、惑众乱俗、压迫人民、暴虐无道”。他本人,据说是在420年巡 视戈尔干时被一匹烈马踢中胸部而死,这显然是憎恨他的大贵族 们为掩盖其谋害国王而编造的谎话。大贵族与祆教祭司还杀死了
赶回京城泰西封继位的亚美尼亚王、耶兹德格德一世的长子沙普 尔。次子白赫兰自幼由希拉王门迪尔抚养,听到父兄去世的消息 后,在和阿拉伯骑兵的帮助下,进军泰西封i取f王位了此即 白赫兰五世(420〜438年)。白赫兰是个传奇式的国王,他能说好 几种外语,会作诗,喜欢打波罗球和狩猎,爱好音乐。为了娱乐,他 从印度招来很多能歌善舞的卢利人,欣赏他们的音乐,这批卢利人 定居伊朗,成为后来吉普赛人的祖先。白赫兰有个绰号叫“古尔” (G6r,波斯语有“欢乐”、“野驴”之义,喻其生性活泼而放荡不羁)。 实际上“古尔”是古代东伊朗语“国王”或“首领”之意。白赫兰还被 奉为具有强力和阳刚之气的祆教战神,可能是因他在帝国东部受 匈奴威胁时,能够临危不惧,大获全胜之故。他在位期间,伊朗社
会经济相当繁荣,所发行的货币有泰西封、厄克巴坦那、伊斯法罕、
阿尔贝拉、勒丹、尼哈温德、亚述、胡泽斯坦、米底、克尔曼等地的标
记。他的死也很神秘,传说他是在狩猎时,落马坠入深渊而死,尸
体也未找到。白赫兰五世沉溺于享乐,很可能是由于大贵族专权
使他无所作为,只好不理朝政。他的首相就是其父在位时就任首
相和军队首领的米赫尔·奈尔塞。他是安息王室的后代、虔诚的祆
教徒,德髙望重,而且大权在握,拥有大量土地,还修建了许多祆祠
和园林。他的三个儿子也身居要职,权倾一时。白赫兰五世之子
耶兹德格德二世在位时(438〜457年),主要忙于维护帝国西北和
东北部的安全与稳定。他死后,长子霍尔米兹德继位(457〜459
年),但次子卑路斯在呖喷、祆教祭司和一些大贵族的支持下,兴兵
夺位,杀死了霍尔米兹德,卑路斯遂成为萨珊国王(459〜484年)。
卑路斯在位的25年,萨珊朝伊朗的处境比较困难,国内连续七年
遭受旱灾,到处发生饥荒。卑路斯及时豁免捐税徭役,开仓赈济。 118
据说由于他的这些果断措施,整个荒年期间只有一人死于饥荒。 卑路斯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却不幸运,484年出击匈奴时兵败而亡, 其弟巴拉斯被大贵族拥立为王(484〜488年),卡林家族的扎米赫 尔则是实际上的统治者。巴拉斯在位虽短,却因关心百姓疾苦和 国家繁荣颇得好名。他的一些政策和做法招致祆教祭司、大贵族 和军队的不满,被扎米赫尔废黜,并遭剜目之刑〇大贵族另立卑路 斯之子卡瓦德一世为国王(488〜531年)。卡瓦德时期是萨珊朝 最混乱的时期,国内王权与教俗封建主的斗争十分尖锐。卡瓦德 统治初期,宰相扎米赫尔大权独揽,卡瓦德不愿受制于他,便利用 米赫尔与卡林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设计让米赫尔家族的沙卜尔 处死了扎米赫尔(苏赫拉)。因此,民间流传有“苏赫拉风平息,米 赫尔风刮起”的歌谣。而马兹达运动更加剧了国王与教俗封建主 的各种矛盾,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进一步复杂化。
马兹达克运动
马兹达克派的创始人是法尔斯省法萨城的祆教高级祭司査拉杜士特(与祆教先知琐罗亚斯德同名)。他宣称自己对《阿维斯陀》 有了新的理解,作了正确的解释,实际上是对祆教的改革。他的思 想很可能也受到3世纪末4世纪初摩尼教激进教派信徒“正信者” (即信仰正义、善和真理)的影响,即特别强调在善恶相争中善将战胜恶的思想。因此,马兹达克派和正信派的宗教神学观都受祆教 和摩尼教影响,只不过对世界的解释有差异。而马兹达克则进一 步把査拉图士特的思想运用于社会现实,来阐发自己的伦理道德 观和阶级社会观。他宣称:最高存在(神)为人类在地上留下维生 的手段,由他们平均分配,谁都不应该比别人多得。不平等产生于暴力,有的人想损害别人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实际上却是没有哪一 个人应该比旁人占有更多的财富、妇女和财产。因此,必须把富人所有的物质财富和妇女拿过来分给穷人,恢复原始的平等。财产、妇女,同水、火、牧场一样,应该公有。波斯大诗人菲尔多西在《列王纪》中记载了马兹达克的道德观,说人们之所以背离正义的事业,是五大恶魔所致,即欲望,贪婪,嫉妒,愤怒,仇恨。指出要想拯救灵魂脱离黑暗就必须克制情欲和苦行。此外马兹达克派在道德上还主张仁爱待人、禁杀生、不许使人感觉痛苦、还应热情款待客人、而不论他是哪一国人。因此,这种要求恢复平等、给百姓以反 对教俗贵族特权之权利的马兹达克派,也叫阿达利耶特派(al- Adaliyat, “为争取权利而奋斗”)。
马兹达克的说教不仅团结了被压迫的广大群众,而且在当时 复杂的阶级关系和动荡不安的形势下,马兹达克也得到了国王和 部分贵族的支持。国王卡瓦德支持马兹达克是希望这个运动摧毁 世家大族和祆教祭司的势力,借以免除他们对自己的威胁;一部分 大贵族支持马兹达克运动,是因为大贵族彼此之间有矛盾。
在马兹达克的影响下,卡瓦德颁布了一些法令,限制贵族特权,禁止一夫多妻,征收贵族特别税以改善穷人处境等等。因此,卡瓦德对马兹达克派的支持和社会改革法令激怒了大贵族和祆教祭司。卡瓦德在位的第8年(496年),他们发动宫廷政变,立其弟扎马斯普为国王(496〜498年)。卡瓦德则被投入专门囚禁王族的监狱“永忘堡”(谁若提到被关者的名字就要被处死,故名“永忘崖”)。后来,卡瓦德在其妹(或妻)和大贵族西雅瓦什的帮助下逃到畎啦。卩厌哒王把自己的女儿(卩厌哒王与卑路斯之女所生,也就是卡瓦德的外甥女)许配给卡瓦德为妻。499年,畎哒王出兵帮卡瓦恢复了王位。卡瓦德复位后,赦免了其弟和大部分参与政变者, 只处死了几个首要的政敌。卡瓦德第二次在位期间(498〜531年),国内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在利用马兹达克运动达到削 弱大贵族和震慑祆教祭司的目的后,便开始疏远、限制以致最后屠 杀马兹达克派教徒。518年卡瓦德借口与拜占廷谈判失败,杀死 了其救命恩人西雅瓦什,这实际上是讨好祆教祭司和以前受压制 的贵族。为了保证自己钟爱的王子胡斯洛能够继承王位,卡瓦德 在529年以召开神学会议的名义把马兹达克派的领导和大批信徒 杀害,马兹达克派也被宣布为邪教,教产被没收,经籍被焚毁,教徒 四散而逃。531年,卡瓦德死,胡斯洛继位。他的长兄泰伯利斯坦 总督卡乌斯举兵反抗,不久被杀。此后,马兹达克派在民间秘密传 播,以后哈里发时代的穆康那起义和巴贝克起义都是在马兹达克 派传下来的支派领导下发动的。
西和东战的外交格局
从309年到531年的222年里,除了沙普尔二世在位后期和 后来的卡瓦德第二次执政时期,萨珊王朝与罗马和拜占庭因基督 教问题及军镇关隘问题在美索不达米亚与亚美尼亚有过多次大战 和冲突外,其余时间两国基本上保持着较为和平的局面。耶兹德 格德一世时期(399〜42i年),萨珊与拜占廷的关系甚至相当友 好。408年,拜占廷皇帝阿卡迪委托耶兹德格德一世做他的儿子 狄奥多西的监护人,以保证以后顺利继承王位。耶兹格德格接受 了这一请求,并在阿卡迪死后,扶持狄奥多西回国继位。409年, 两国又签订和约,使伊朗境内的基督徒受到善待。耶兹德格德一 世还颁布敕令,修复被毁的基督教堂,允许基督教徒在伊朗各地自


由通行和进行宗教活动。410年,耶兹德格德一世支持伊朗的基 督教徒在塞琉西亚召开宗教会议,正式接受尼西亚信条(承认阿里 乌派为异端,圣父与圣子为一体),并在萨珊帝国建立了基督教会 及各级组织,耶兹德格德一世因此备受基督徒的赞颂。此后,萨珊 与拜占廷虽然在基督教问题上不时发生摩擦并在亚美尼亚问题上 经常失和,但总体上两国关系还算平静。而从白赫兰五世起,萨珊 王朝的东部边境却愈来愈受游牧民族的威胁。427年,呖哒人(白 匈奴)垂涎于萨珊宫廷生活的奢华,出兵进攻萨珊。白赫兰得知消 息后,表面上毫不在意,照旧狩猎宴乐,暗中却亲自率领一支精兵 秘密向东机动。当呖哒人带着从萨珊掠夺来的战利品返至木鹿附 近的库什梅罕时,早已等在那里的伊朗伏兵出其不意,大败呖哒, 其王被杀,后宫被俘,财物尽失,呖哒被迫求和。白赫兰还在边界 立石塔为记,警示呖哒不许越过一步。此后,直到白赫兰去世东境 基本平安。耶兹德格德二世时(439〜457年),首先于441年与拜 占廷议和并镇压了亚美尼亚贵族的起义(451年),从443〜453 年,在东部与匈奴长期作战,取得了很大胜利,451年对贵霜的征 讨也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在454年追击呖哒人时中了埋伏,大败而 归。卑路斯在位时(457〜484年)先后三次(469年、475年、484 年)被呖哒击败,不仅失掉了大片土地,而且要交付大量赎金,还得 让王子卡瓦德在呖哒为质。卑路斯本人也于484年进攻呖哒时被 杀,随行的妖教祭司、后宫妃嫔及王室财宝皆为fl厌哒所得,这是萨 珊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失败。强大的萨珊王朝曾屡次击败强大的拜 占廷帝国,现在却成了呖哒的属国,每年要向畎哒交纳贡金,在很 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屈辱地位。
二、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
种姓制度与奴隶
萨珊王朝的建立并不是单纯的改朝换代,而是一次新的社会 变迁,伊朗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伴随着这一过渡,伊 朗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也发生了变化。
从法律地位上看,萨珊帝国的人口分为有公民权利的自由民 和没有身份自由的奴隶。自由民又划分为有严格区分的四个等 级,从而成为萨珊王朝的基本社会结构。等级的划分早在雅利安 人南迁时就已存在,但在米底王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和安息王朝时 并没有多大发展。到了萨珊王朝,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和阶级关 系的复杂,才形成了以职业划分为基础的种姓制度。与印度的四 种姓一样,萨珊朝的四个种姓也是职业固定、等级森严,从一个种 姓改变为另一种姓非常困难。《坦萨尔书信》中就说:等级的区分 是保持社会安定的必要条件,因为社会秩序的破坏莫过于混淆阶 级和泯灭阶级的界限。
第一等级是祭司种姓,其内部又分为不同的品级,最下层的是 穆护,其上为穆贝德(主持一个教区的教务)。与穆贝德品位相同 的是海巴德(主持祭火仪式和研习教典)。穆贝德之上为大穆贝 德,相当于教王。海巴德之上的大海巴德地位仅次于大穆贝德(是 高级宗教法官)。
第二等级是武士种姓,即服兵役的世袭贵族,其内部有四个品 级,即沙赫尔达朗(意为“诸王”,包括各省的总督、王子、半独立的
小王〉;瓦斯普赫朗(意为“亲王”,指王之宗室)、乌兹尔干(意为“大 人”,即7大世族和大贵族),这三个品级地位极高。武士种姓中人 数最多的是阿扎坦(意为“自由的人”、“高贵的人”,主要是小贵 族)。他们大多依附于大贵族,战时是骑兵的骨干,平时则务农。
第三等级是新形成的文士种姓,称作“地卑”(意为“文件”、“题 记”)是从各种姓中分离出来出任文书之职的。除了各级文官之 外,地卑还包括医生、诗人、乐师和占星士等。
以上三级种姓属特权等级,政治上占居高位,经济上占有大量 财产并免纳赋税。
第四等级是平民种姓,也叫纳税种姓,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 商人。后二者只交纳人丁税,也不服兵役,农民的负担则比较沉 重。他们是主要生产者,必须交纳人丁税(每年交纳一次)和土地 税(收人的1/6到1/3),战时还得服兵役,充当步兵。实际上大多 农民的处境并不比一般奴隶好多少,他们虽然在法律上是自由民 (拥有自由身份),但往往因天灾人祸失去了土地和自由,固着于土 地,依附于贵族,已无异于奴隶。
在四种姓之外,萨珊朝伊朗还有一个人数较少,社会地位极其 低下的等级——不净人,可能来源于因犯重罪而被剥夺公民权的 自由民和被驱逐出社区的公社成员。不净人类似于印度不可接触 的贱民,其居住地区有严格限制(只能住在城外或村外),和其他种 姓处于相互隔离状态,不能与其他种姓随便来往,多从事被认为下 贱、不洁的丧葬业。
萨珊朝时,没有公民权的奴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班达克” (意为“被束缚的”、“负有义务的”),其在法律上是物权对象,即财 产的一个部分,可以买卖、抵押和转让,但奴隶也有一定的人身权
利,主人不能随便杀死,甚至可以控告主人对他的伤害或虐待。另 一种奴隶是“安沙里克”(意为“外邦人”),来源于战俘,他们被安置 于各地,不但允许信奉原来的宗教,而且鼓励他们与当地人通婚。
萨珊朝初期,奴隶的使用范围很广,世家大族、祆祠、乃至王室 都拥有奴隶,他们被用于农业、手工业、家内仆役和公共工程等。 许多“安沙里克”都有特殊专长,如有个叫波西的人,长于织锦,后 来被任命为各城纺织行业的会长,最后竟成为政府的工匠长。
等级君主制
萨珊王朝中期(309〜531年),世俗贵族政治经济实力进一步 加强,成为影响王权的重要因素。从4世纪起,祆教祭司建立的国 家教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大为加强,王权则相对被削弱。从 理论上讲,国王是“诸王之王”和“神的苗裔”,实际上受制于教俗大 贵族。像阿尔达希尔那样集国家元首、宗教领袖和军事统帅于一 身的绝对专制王权难以保持。王位的继承常常由祭司、武士和文 士三个等级的代表选举产生,使萨珊王朝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等级 君主制的政治体制。
国王之下,最高权力机构是御前会议,由王室成员、高级祭司 和大贵族代表组成,他们有权选择王位继承人或从形式上确认国 王所指定的继承人。御前会议的权力在4一5世纪时特别大,胡斯 洛改革后,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御前会议之下是中央行政机构。最高官员是首相哈扎尔帕特 (意为“千夫长”),协助国王处理军政大事。首相之下有以地卑勃 (意为“文士长”)为首的文士(即文官)负责处理日常行政事物。如 农夫长,既管理奴隶、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也负责征收土地税和 人丁税,实际上是财政大臣兼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大臣。而宗教和 司法大权则由祆教高级祭司穆贝德执掌;军事大权由“萨波勃”(意 为“将军”或“元帅”)行使,“战士长”是大元帅的另一名称。此外, 还有禁军首领“禁军长”。萨珊军队的主力是由阿扎坦组成的重装 骑兵,还有农民组成的步兵。
萨珊帝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是王城和省,历代国王在征服 过程中建立的新城以及原有的旧城都直属王室,其统治者叫“沙赫 尔阿勃”(意为“城守”),由国王任命,类似今日的直辖市,行政地位 与省相同。省也叫王国,统治者称“王”。王朝早期主要是指那些 归附的保持半独立的安息小王朝。4世纪时,随着中央集权化的 完成,王国逐渐改为由政府任命的总督(“维达赫”)统治的省。
省以下有州(“欧斯坦”)和县(“洛斯塔克”)两级,分别有属于 国家系统和祆教教会系统的官员。
四、从极盛到遽衰的后期萨珊帝国
萨珊王朝后期(531〜651年)的前三位国王很有作为,尤其是 胡斯洛一世,更使萨珊王朝的国力达到第二个高峰,可称之为胡斯 洛中兴,他的后继者也把这一中兴保持了很长时间。
胡斯洛改革
胡斯洛在帮其父镇压了马兹达克运动以后,于531年继承王
位(531〜579年)。他首先结束了其父卡瓦德发动的对拜占廷30
年的战争,在532年与拜占廷签订了和约,拜占廷作出了让步。随
后,他又杀死了企图密谋夺取王位的弟弟扎木斯和参与此事的贵 126
族。胡斯洛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恢复被马兹达克运动破坏的社会秩 序,实现国内稳定,他在给官员的一封信中说:“最可怕的事情莫过 于缺少这样一个人,没有他则臣民不能安居乐业,骚乱蜂起,善良 的人一个接一个,他们本身、他们的奴仆、财产、一切宝贵的东西都 受到种种伤害。我们深知,再没有什么使整个民族痛感可怕的事 情——那就是缺乏一个好国君。”为此,他要求在马兹达克运动中 被夺占的动产和不动产归还原主,无合法继承人的财产充作善后 救济金。关于被夺占的妇女,分别不同情况处理。对失去父母的 世家贵族子女,则由国家收养,女子嫁给本阶级门当户对的男子, 男子则留在宫中接受教育,以备日后担任国家要职,由此,培养了 一批听命于国王的新贵族。
通过上述措施,帝国的形势基本趋于稳定。为了进一步在经 济和军事上加强王权,胡斯洛又进行了重要改革。
其一是赋税改革。卡瓦德时期,为了保证国家有固定的税收 和对地方税收的监管,就已开始丈量全国土地、清点枣椰树和橄榄 树的株数及调查20—50岁的人丁数,以之作为纳税的基本依据和 资料。胡斯洛完成了这项工作,编订了两套纳税书册,一套存人国 家档案,另一套颁行中央和地方机构。
根据新的赋税制度,土地税在不同作物收获后征收不同的固 定税额,以代替过去的收获前根据水土条件估定的税额。如1加 里布(约3.6亩)小麦每年征收1迪尔翰(dirham)银币(约4.4 克)、伊朗椰枣每4株、阿拉米油橄榄每6株年征1迪尔翰。人头 税只向农夫种姓(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征收,根据财产多少分为 12、8、6和4迪尔翰4级,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免征。祭司、武士 和文士则豁免税收。税每年分三次交纳,每4个月一次,以货币交
纳,不用实物。这种税收制度以后沿袭为哈里发时代的赫拉支和 吉兹耶。
另一项重大改革是军事改革,对服兵役的条件、军事机构的设 置和徙民戍边政策都进行了有利于加强王权和稳定边界的改革。 以前的萨珊军队主要是来自地方的民兵,贵族自备武器、马匹,无 偿为国王提供骑兵,农民则提供步兵。这种兵役制既不利于加强 王权,也不利于提高兵员质量,尤其是农民组成的步兵,毫无战斗 力,只是一群没有武器,随军从事掘毁城墙、处理尸体、伺候战士的 后勤人员。鉴于此,胡斯洛组建了一支由国家供给薪饷,配备马匹 和武器的骑兵队伍,实际上是培植了一个直接听命于国王的军事 贵族阶层。他们从中央到地方都成为社会的骨干,使大贵族的军 事地位相形降低,对国王的威妒彳、相对减弱。而步兵的情况则一 如以前,基本没有变化。为了保障边界地区的安全,胡斯洛还化害 为利,把一些好战的部落$被征服的居民安置于帝国边地,组成防 御游牧民族的边防军和第一道防线。他还在戈尔甘筑长城,建碉 堡,以抵御突厥。在高加索重修了著名的达尔班达关溢;为了加强 王权和防止军权过分集中,胡斯洛在卡瓦德时期设立的四大行政 区的基础上,撤销了统帅全国军队的大将军一职,代之以四大将军 负责的四大军区,这四大军区是东区、西区、南区和北区,其中东西 两区的将军最重要。东区防御中亚的游牧部落,西区防御拜占廷 帝国。四将军之下还有四边防使(manzton),驻守阿兰、伊拉克和 花舉i子模的边防使可被封为小王(边地侯)。同时,四将军之下还 有负责行政事物的4个官员帕特戈斯潘。中央最高行政权力也被 分散,由弗拉马塔尔(首相)、艾斯太贝德(百吏长)和赋税长三者掌 管。
胡斯洛中兴
上述改革加强了王权,增加了帝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安定了 国内形势,使萨珊王朝进人了最鼎盛的时期。胡斯洛时期,帝国在
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540年,胡斯洛借口拜占廷撕毁条约,开始了两国持续五年的
战争。胡斯洛攻克了安条克城,征服了高加索的拉济卡小王国。 542年,胡斯洛准备进攻耶路撒冷圣城,因听说拜占廷名将贝里萨 留率军而来和巴勒斯坦流行鼠疫,便放弃了此次计划。此后两年, 萨珊军又在高加索地区重创拜占廷军,还长期围攻两河流域北部 拜占廷城市艾德萨和达拉,但未能攻下。545年,两国订立5年休 战协定,查士丁尼送黄金500磅,并将当时名医巴勒斯坦人特利本 借给胡斯洛,为期一年。一年后当胡斯洛问这位名医有什么要求 时,他说只要求释放一些罗马人,胡斯洛便释放了 3000名战俘。 549年,双方又因拉济卡问题爆发战争,一直持续到555年。562 年,双方签订50年和约,规定:伊朗撤出拉济卡;拜占廷每年付给 伊朗30000金币;保证伊朗境内基督教徒信仰自由;两国商人在规 定城市内进行贸易等等。萨珊签约的重要原因是要把军事重点转 向东方。实际上,早在557年,胡斯洛就与突厥结盟灭了呖哒国, 胡斯洛获阿姆河以南之地,突厥得阿姆河以北之地。567年,萨珊 与突厥因丝绸贸易问题失和,于是突厥寻求与拜占廷结盟,共同对 付萨珊帝国。两国间使臣频繁交往,但终未实现共击萨珊之计划。 6世纪70年代,胡斯洛与拜占廷就亚美尼亚问题进行了多次大 战。在南方,胡斯洛还派兵帮助南阿拉伯的也门人赶走了埃塞俄 比亚人,使也门成为萨珊王朝的一个边远省份,并控制了海上丝绸
胡斯洛在内政方面也有出色表现,除了上述军事与税制改革 外,帝国的经济也有很大发展。胡斯洛重视农业,他曾说,国王的 宝座靠军队支持、军队靠财政、财政靠农业的税收。继位之时,他 下令调查因水利灌溉工程失修而遭破坏的田宅,以牲畜资助其旧 业主重整家园和荒芜的农村重建工作。农业人口在胡斯洛时期有 明显增长。他重视兴修水利,在胡齐斯坦和迪亚拉河流域修建了 大型水利工程奈拉旺运河系统,它灌溉了伊拉克广大地区的农田, 帝国其他地区也发展了许多灌溉工程。因此,萨珊朝时期,耕地和 灌溉面积显著扩大。他还在各地修桥梁、道路、兴建城市、大力改 进帝国内的交通。
胡斯洛在位期间,伊朗文化达到最昌盛时期,其文化成就留待 后面叙述。
霍尔米兹德四世与胡斯洛二世的统治
胡斯洛死后,其子霍尔米兹德四世继位(579〜590年)。他为 人公正甚至超过了其父胡斯洛。他善待弱者和穷人,而压制贵族。 民间传说,有一次他出行北方的米底时,命令随行人员,不得踩踏 沿途的农田,正好他儿子的坐骑践踏了农田,他便命人割掉那匹马 的双耳和尾巴,并让儿子赔偿了农田主人的损失。他还善待伊朗 的景教徒,霍尔米兹德用形象的比喻对攻击景教徒的祆教祭司说: “我们的宝座若是只有前面两条腿而没有后面两条腿,就不能站得 住。同理,若是基督徒和其他宗教的信徒反对我们,我们的政府也 就难得安稳。因此,不要攻击基督徒,而要使基督徒和其他宗教的 信徒看到你们力行善事,从而称赞你们,被吸引到你们这一边来。”


霍尔米兹德对拜占廷态度强硬,拒绝了拜占廷的议和要求,两国之 间的战争在他任内一直进行,双方互有胜负。589年,伊朗四面受 敌,尤以东部突厥人的威胁最大,霍尔米兹德起用出自于米赫朗家 族的名将白赫兰·乔宾,该家族也是安息王室的一支。白赫兰·乔 宾率12000众迎击突厥,杀可汗处罗侯,降其子帕木达,获金银财 宝数千驼。在西部,白赫兰与拜占廷交战失利,霍尔米兹德便派使 者免去白赫兰之职,并送给他一个纺线杆和一套妇女衣服,以此羞 辱§只配做妇^事情。白赫兰当即起兵反叛,并率军南下准备 夺取都城泰西封,不满霍尔米兹德政策的大贵族和祆教祭司趁机 在首都发动政变,释放被囚的贵族,冲人王宫,霍尔米兹德被剜去 双目,不久被处死。政变者拥立霍尔米兹德之子胡斯洛二世(590 〜628年)为国王D不久白赫兰·乔宾攻入泰西封称王,胡斯洛二 世则逃往拜占廷。591年,胡斯洛二世与拜占廷和亚美尼亚组成 的联军打败了白赫兰·乔宾,恢复了王位,白赫兰·乔宾逃往突厥, 胡斯洛派人贿赂可汗之妻,她使人杀死了白赫兰·乔宾。随后,胡 斯洛二世的舅父毕斯坦又在白赫兰·乔宾余部的支持下,建都赖 夷,与胡斯洛二世对抗10年之久,公元600年,他亦被突厥首领所 杀。至此,伊朗在经过了 10年的内乱之后重新统一。
胡斯洛复位后,为酬报拜占廷的支持,将达拉城、梅菲克特城 和亚美尼亚的一部分割让给拜占廷,拜占廷不再向伊朗交纳年贡。 两国间的友好关系维持了 10余年。602年,拜占廷皇帝摩利斯在 下级军官福卡斯发动的政变中被杀。胡斯洛二世以替摩利斯报仇 为借口,对拜占廷宣战。604年,胡斯洛二世亲自出兵,几年之内, 占领了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大片土地。610年,胡斯 洛二世拒绝了拜占廷新帝希拉克略(610〜641年)的求和,继续征
服。613年,萨珊军队在安条克附近大败敌军,即而攻占大马士 革。614年,萨珊名将沙赫贝拉兹攻下耶路撒冷,夺得基督教的圣 物“真十字架”,传说耶稣就是钉死在这个十字架上的。615年,萨 珊军甚至到达博斯普鲁斯海峡岸边,威胁对面的拜占廷首都。619 年,沙赫贝拉兹又降服了埃及。从605年达拉陷落到620年安卡 拉及罗得岛归降的15年里,萨珊帝国几乎夺取了拜占廷帝国在亚 洲和东北非的所有领土,再现了古波斯帝国的辉煌。但形势很快 就逆转了,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在危急关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加强了军事力量。从622年起,拜占廷开始反攻,把萨珊军队赶出 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626年,拜占廷又打败了从海陆围攻君士 坦丁堡的萨珊军、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627年,希拉克略又与可 萨人结盟,共同对付萨珊军。是年秋,希拉克略南下,在尼尼微打 败萨珊军,628年又劫掠了胡斯洛二世的离宫达斯特伽德,继而威 胁萨珊都城泰西封。胡斯洛二世又把失败归罪于诸将,想杀死沙
赫贝拉兹等将领。诸将和大贵族支持胡斯洛二世长子卡瓦德二世 继位(628年),胡斯洛二世被杀。
胡斯洛二世对外虽有开疆拓土之功,并因此获得了“帕维兹” (胜利者)的称号,他在位时萨珊帝国的版图最大。但其对内却残 暴、贪婪,留下许多恶名。他对拜占廷的胜利与当时拜占廷内部混 乱有关。实际上他从未亲临敌阵,相反,每遇大敌当前,他总是提 前逃走。“帕维兹”的美称不如说是对他的讽刺。他以炫耀豪华, 奢糜无度闻名于中古阿拉伯和波斯文学。据阿拉伯史家泰白利记 载,他有妃嫔3000,内侍3000,数千歌伎舞女,8500匹坐骑,760头
大象,12000头驮运行装的牲口。他不满足于三千粉黛,还四处广 求美色,不管少女、有夫之妇或有子女的母亲,一经他看中,就要^
他夺走,纳人后宫。他还有各种稀世珍宝,有一顶纯金冠重0.5公
c= . *
斤,镶嵌着雀卵大的明珠和红宝石,把黑夜照得通明。他的残忍、 阴险亦是世上罕见,有个总督被他召见,应召稍迟,他提笔写到: “若是他整个的人来见我有困难,那就来一部分也可以。这件事很 容易,留下身体,光来人头就行了”。
由于胡斯洛二世在位期间穷兵黜武,消耗了帝国大量人力、财 力和物力,他贪婪成性,大量聚敛钱财。他任用一个名叫费路赫扎 德的外族追收欠款,老百姓如不能及时补交,便加以重罪,同时夺 去他们的财产。他还无情地追缴以往二三十年拖欠的地税,以充 实他的财库。因此人民仇恨胡斯洛二世和他的统治。他的倒行逆 施和阴险残酷,激化了王权与军队、贵族的矛盾,加剧了地方和边 区对中央的离心力。中央政局的混乱导致封建割据逐渐形成,四 大军区的将军和边防使拥兵自重,王权对小贵族亦失去了吸引力。 这些都造成了帝国的遽然衰落。突出表现在胡斯洛二世死后的短 短4年里(628〜632年),萨珊朝竟更换了十几个国王。直到632 年,大贵族才拥立躲在乡间避难的胡斯洛二世的后裔耶兹德格德 三世为王(632〜651年),人主泰西封,帝国在他的统治下得到最 后一次统一。实际上,帝国最后一次统一只是一种假象,充其量只 是说再没有一个异姓争夺王位而已。大大小小的贵族已割据一 方,居地为王,如木鹿的边防使实际上已独立,东部边境重镇达拉 堪和赫拉特的统治者也都据地自立,甚至拥有一村的小贵族底赫 干也筑寨自保。帝国已支离破碎,一盘散沙,只要一击,顷刻瓦解。
五、萨珊时期的文化
萨珊朝伊朗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纪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法国的伊朗考古和历史学家吉尔什曼说:“萨珊文明是伊朗民族一 千年来历史发展的顶峰,代表了它的最高成就。除远东以外,在贵 霜帝国消逝之后,世界是由罗马和萨珊朝伊朗平分的”。这话并非 过高估计。罗马人继承了古代希腊人的成就,萨珊朝伊朗人继承 了阿契美尼€朝的遗产,这笔遗产包括埃及、叙利亚和两河流域 的政治、宗教、艺术等文化传统,实质是所谓“古代东方”文化的综 合。萨珊朝伊朗在政治、宗教、艺术领域内影响深远,而且由于地 处欧亚交通孔道,其沟通东西文化交流的作用,更是其他民族难以 相比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又是东西方文化的结晶。萨珊王 朝灭亡后,其文化传统在西亚仍有极大影响,是阿拉伯一伊斯兰文 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文化典箱
萨珊王朝的文化遗产包括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的祆教典籍、 文学作品、法律道德书和历史地理著作以及以造型艺术保留下来 的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品。它们都体现了萨珊王朝在精神文 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诸方面的成就与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萨珊王朝所使用的语言属中波斯语的南 巴列维语(也叫钵罗婆语),用阿拉米字母表示它的14个元音和辅 音。这种语言一直使用到约9世纪初为达里波斯语代替为止。由 于历代兵燹战火,保存下来的巴列维语文献残缺不全,使人们难以
窥其全貌。所幸的是许多巴列维语文献被译为其他文字保留了下
来。
巴列维语宗教典籍主要有《阿维斯陀》残卷,仅及全经的十之 二三;《赞德·阿维斯陀》主要是对《阿维斯陀》原本的注释与解说。 《丁卡尔特》是保存至今篇幅最长的巴列维语著述,成书于9世纪 初,内容广泛,有琐罗亚斯德教“百科全书”的美誉·,《本达希申》(意 为“原始的创造”),一般认为作于9世纪后半期,主要是对祆教创 世神话的生动阐述和对教理的深刻阐发。其他关于教义与教理的 书还有《扎特斯帕拉姆文选》、《驳毁约者书》和《库斯蒂克释》。
文学作品主要有诗歌、小说和传说等,诗作最著名的有《缅怀 扎里尔》和《母山羊和棕榈树的争吵》,前者是一部表现民族宗教精 神和爱国主义热情的长篇叙事诗,后者是对安息时期诗歌的整理。 《列王咏》则是萨珊朝游吟诗人歌颂古代伊朗英雄和君王的史诗。 历史传奇有《帕佩克之子阿尔达希尔所行赞》,讲述阿尔达希尔家 世的离奇故事。《阿尔塔伊·维拉夫书》描述的是关于天国与地狱 的宗教梦幻景象。《一千故事集》则是《一千零一夜》的最早素材。 人物传记有《白赫兰·乔宾传》和《马兹达克传》及《沙赫尔·贝拉兹 与帕维兹》等。
法律与道德箴言书受祆教影响很深,其中不少著作本身就是 祆教典籍的组成部分,如《宗教轨仪》、《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 《宗教裁决》、《往哲遗训》、《智慧之神的晓谕》和《琐罗亚斯德劝戒 书》等,这些可称之为宗教戒律和宗教虔修书。世俗性的法律与道 德著述有《千条判决书》,堪称萨珊王朝的法律全书;《礼仪制度书》 和《坦萨尔书信》也是关于治国之术和典章制度的;道德类的有劝 诫贵族子弟、朝中大臣和国王修身廉政的《卡瓦德之子胡斯洛遗 训》、《对学生的训谕》、《卡瓦德之子与青年贵族》、《瓦祖尔格·密特 尔·布赫塔康的赠言》和《阿尔达希尔遗训》等。这些“遗训”或“告 诫”文学,旨在根据祆教教义为统治者及其后代施政和教育服务。
历史与地理类的著作有《伊朗诸城志》,按伊朗四大行政区分 述各主要城市,并述及城市的创建历史。《锡斯坦志异》亦属此类 著作。历史著作有成为后来菲尔多西《列王记》最早范本的类似国 史的《君主书》等。
一些巴列维语作品还反映了萨珊朝伊朗与印度的文化交往。 如胡斯洛一世派他的御医布尔佐伊从印度带回梵语寓言故事集 《五卷书》,并将此书译为巴列维语。公元8世纪散文作家穆格发 又据巴列维本把此书译为阿拉伯语,取名为《克利莱与笛木乃》。 萨珊人还把梵文佛经《佛所行赞》、《本生经》和《普曜经》翻译选编 为《佛陀传》和《菩萨与苦行僧》两部书,这两本书后来也被译为阿 拉伯语。《象祺论》记载了萨珊朝波斯与印度两国大臣分别以解答 纳德棋和象棋难题来决定哪一方应纳贡的传说,非常引人。
造型艺术
萨珊王朝建筑没有完整保存至今的,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二 十余处宫殿废墟和祆祠遗址,使我们能对其建筑特色略有了解。 萨珊王朝早期的建筑有菲路扎巴德阿尔达杀尔一世的王宫和沙普 尔一世在毕沙卜尔的宫殿及泰西封著名的“胡斯洛拱”王宫遗址, 这些宫殿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与主建筑相伴的长方形半圆拱顶结构 “伊万”,这是沿袭了安息建筑的做法,主建筑的起券式屋顶及拱 廊、壁龛和圆拱等具有希腊罗马式建筑的风格,建筑装饰亦受到了 希腊罗马的影响。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平面结构还有阿契美尼德王 朝的遗风。王朝后期的主要建筑是胡斯洛二世为其宠妃西琳在胡 齐斯坦修建的园林式建筑群。这些都是在伊朗西部发现的萨珊朝 建筑遗迹,东部地区尚未发现。
萨珊艺术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其在悬崖上的岩石浮雕,这是 对阿契美尼德王朝此种艺术的继承。目前已发现了萨珊王朝头两 个世纪的岩雕30余处,大多数分布在今天的法尔斯省。这些岩雕 的早期作品从布局到技法,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浓厚的波斯传统,如 反映波斯“王权神授”传统的神主阿胡拉·马兹达给萨珊王加冕的 “授冕”图及附加的铭文对王权神授和王族神圣的强调,还有进攻 敌人和处置战俘的场面等。王朝后期的浮雕更加精细化和世俗 化,最有名的一处是胡斯洛二世在克尔曼沙东北的塔克·伊·布斯 坦开凿的石窟中留下的高浮雕,它运用了壁画的构图方法,是一幅 典型的国王狩猎图。其场面复杂、内容丰富,是西亚自亚述时代起 就偏爱的题材D
萨珊王朝的壁画也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它有三个特点,一是 用印度自然主义的手法表现人和动物;二是继承了阿契美尼德时 代西亚就有的马赛克镶嵌艺术;三是西方的影响同化于波斯传统。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装璜图书的细密画,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萨珊时期的工艺品技艺高超,制作精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钱币和银制品以反映人和动物为主,多用自然主义的表现手 法。而丝织品上则更多地使用程式化的装饰图样和抽象化的几何 图案。
萨珊银器和银币大多发现于伊朗以外的地方,银器主要有银 盘,多呈圆形,椭圆形,有国王狩猎、宴饮等图案,如白赫兰五世 (421〜439年)猎狮图,卑路斯(459〜484年)射羊图,胡斯洛一世
(531〜579年)端坐金羊床图和胡斯洛二世(590〜628年)行猎图 等,充分显示了亚述传统。还有表现水神安娜希塔的银壶。萨珊 银币以重量足和成色好而闻名,是当时与拜占廷金币一样在西亚、 东欧和中亚广大地区流通的国际货币,仅我国就发现了 1千多枚。 其上的王像各有不同特点,能够确认的有30个王,成为确定萨珊 朝其他艺术品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萨珊朝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重要实物,同样也是反映萨珊朝对外交往的明证。萨1 朝g 璃制品久有盛名,在我国也有发现〇
萨珊织造物以毛织品和丝织品最有名。胡斯洛二世穹顶宝座 上方的壁毯和泰西封王宫中的“胡斯洛之春壁毯”的图案被人们描 绘得如同仙境一般,后者后来被阿拉伯征服者所获。以“波斯锦” 闻名的丝织品大多也发现于伊朗以外,如埃及、中国吐鲁番,反映 了萨珊对外交往及其艺术风格对西亚周边的影响。萨珊丝织技术 的特点是使用斜纹组织和纬线显花这种织法。其艺术风格追求对 称,纹样多用联珠对兽纹,对马纹中的马为翼马,而翼马早在亚述 浮雕、洛雷斯坦青铜器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圆筒印章中就有表现, 联珠立鸟纹(鸭、鹅等)中的鸟一般都是颈绕绶带或口衔绶带,这也 是萨珊式花纹的特点。1959年在中国吐鲁番出土的一幅北朝 (386〜581年)“双兽对鸟纹锦”图案就是典型的萨珊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