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蜂人工育王技术:祁文忠

 蜜蜂之星 2018-02-28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简称中蜂,是我国生态地理条件下,自然界选择出的一种我国特有的蜜蜂。蜂王是蜂群中主要繁殖者,在自然界中一个蜜蜂群体有几千到几万只蜜蜂,由一只蜂王、少量的雄蜂和众多的工蜂组成。蜂王的主要职能是产卵,蜂群内所有的个体(新蜂王、雄蜂和工蜂)都是由蜂王产卵发育而成,蜂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蜂群的发展和蜂产品的产量。

1 采取人工育王的意义

目前,多数蜂农饲养中蜂采用粗放管理方式,使用自然王台。虽然自然王台蜂王也能发展、生产,但由于工蜂建造自然王台育王受气候、蜜源、群势、群内条件、分蜂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培育出来的蜂王质量差异大,质量难以保证,从而导致中蜂的生产力不高,养蜂效益低,采用人工培育出优质蜂王方法,提高饲养中蜂的经济效益。

中蜂在我国分布广泛,目前我国的中蜂处于人工饲养或半人工饲养状态。土法饲养的中蜂群毁脾取蜜,只能在蜂群分蜂期或自然交替蜂王的情况下,由工蜂建造自然王台培育蜂王。土法饲养的中蜂在分蜂、取蜜、繁殖等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中蜂活框饲养后,可以人工培育蜂王、人工分蜂、适时取蜜和提高蜂群的繁殖率,大大提高了中蜂的经济效益。

蜂王质量优劣直接影响蜂群的繁殖和产蜜量。活框饲养的中蜂群,在养蜂生产实践,可利用人工育王技术选育优质蜂王,优质蜂王具有良好的遗传性状,能维持强大的群势,工蜂采集力强,蜂群抗病力强等优点,人工培育优质蜂王显得尤为重要。

2 如何选择培育蜂王的哺育群

中蜂在自然界群体性能差异较大,有的蜂群存在分蜂性强、喜迁飞、性情暴烈等缺点,这些不良特性对于中蜂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是有利的,但却不符合人类生产的要求。

2.1 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蜂群培育蜂王

蜂群的优良性状主要表现为 :一是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抗病力强,群体采集力强。在同等蜜源条件、气候条件下,工作蜂出勤早,归巢晚,蜂群进蜜快,取蜜时产蜜量明显高于其他群,这样的蜂群采集力强。二是抗巢虫和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能力较强。在蜂场有的蜂群对巢虫和中囊病的抵抗能力强,遇上中囊病发生却安然无恙,这样的蜂群就可以作为培育蜂王的哺育群。三是性情温和,抗逆性较强。性情温和的蜂群便于检查、取蜜等管理。蜂群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遇上恶劣的气候条件时不飞逃,抗寒能力较强等。

2.2 培育优质蜂王的群内条件

蜂王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幼虫期得到蜂王浆的数量和稳定的巢温,构造良好的群内环境是培育优质蜂王的先决条件。一是有足够的哺育蜂。工作蜂羽化第 4天后,工蜂位于头部前额和两侧的王浆腺开始发育,并分泌王浆,哺育蜂是羽化出房中 4 ~ 18 d 的年轻工作蜂。群内哺育蜂多能够分泌充足的蜂王幼虫发育需要的蜂乳。二是稳定的巢温。蜂王幼虫发育的适宜温度是 33 ~ 35℃,哺育群的温度要保持在 33 ~ 35℃,才能使幼虫健康成长。三是群内刚出现雄蜂蛹。这时期蜂王的产卵量开始下降,也是群内积累青年蜂最多的时候。此时蜂群对王台的接受率比较高。

3 中蜂育王应注意的问题

中蜂是我国本土的蜂种,具有原始“野性”,长期以来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在数千万年的历史进程中,中蜂和植物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协同进化关系,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下,形成了区域性优良的遗传地域特征、变异和选择特征、基因性状与环境特征 ;不像西方蜜蜂那样驯化饲养成功,适宜全国各地引种、转地放养。不同区域的中华蜜蜂基因迁入后,不可避免地改变当地中蜂的遗传结构 ;不适应的基因造成蜂群抗逆力下降,患病蜂群增多。

3.1 禁止从外地引进中蜂蜂王

从距离较远的不同生态区引进中华蜜蜂种王,将改变本地中华蜜蜂的遗传结构,存在极大风险。

3.2 禁止不同生态区的中华蜜蜂蜂群进入

从外面引入的中蜂,群内雄蜂会影响本地中华蜜蜂的基因库,导致本地遗传结构改变,使蜂群抗逆力下降。

3.3 注重区域性蜂种选育

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当地中蜂饲养者共同参与,需要对种用群的抗病性、生产性能等综合考察。劣群(抗病力弱、分蜂性强、蜂群发展缓慢、生产力低下)的蜂群从种用群中淘汰。收集抗病力强的蜂群作为种用群,每个蜂场都应选种用群 30 群以上,以避免近交退化。在培育雄蜂的季节,每隔 12 d 定期割开患病蜂群、生产性状差的蜂群中的雄蜂封盖子。

4 培育中蜂王的操作技术

人工培育出体格健壮、产卵力强的蜂王,利用优质雄蜂,选择强壮健康的哺育群育王。移虫、分配王台等方面的技术操作很重要。

4.1 提前培育种用雄蜂

蜂王与雄蜂的发育期不同,为了使雄蜂与蜂王的性成熟期相吻合,需要提前培育种用雄蜂。做法是选择经济性状优良的蜂群培育种用雄蜂,在春季蜂群进入快速增殖期,加入雄蜂房多的巢脾扩大蜂巢,促使蜂王产下未受精卵,同时加强饲喂。如果蜂巢内贮蜜不足,孵化的雄蜂幼虫可能被工蜂拖掉。春季外界气温较低,要适当给蜂群保温。待雄蜂幼虫封盖后,子脾两面的蜂路保持在 12 ~ 14 mm,避免挤伤雄蜂蛹。在培育种用雄蜂期间,非种用的雄蜂蛹要及时割除,种用雄蜂开始出房时就着手育王了。

4.2 选择哺育群

蜂王在幼虫期得到蜂乳的多少决定蜂王质量的优劣。因此,选择哺育群特别重要,在移虫前一个星期。在蜂场挑选性状优良的蜂群作为哺育群。

移虫前一天,对哺育群进行调整。要求 6 ~ 8 框足蜂以上的群势,巢内有大量的哺育蜂,保留封盖子脾和少量的幼虫脾,抽出空脾使蜂数密集。

中蜂在无王的状态下情绪低落,工蜂泌乳减少。所以,在培育蜂王期间哺育群不能无王或靠临时抽出蜂王来提高接受率。为了使哺育群正常繁殖和育王,在蜂巢当中插入隔王板,把蜂群划分为繁殖区和育王区。繁殖区留成熟子脾,育王区留卵虫脾和蜜粉脾,这样哺育群容易接受王台。

4.3 制作人工王台

在自然蜂群里,中蜂王台刚产卵时的台基深度约6 ~ 9 mm。随着台基内幼虫发育工蜂逐渐加高台壁,封盖的自然王台高度在 15 ~ 20 mm。根据工蜂在建造王台时表现出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台基以高 9 mm,直径8 ~ 9 mm 为宜。

4.4 移虫

把经济性状优良蜂群中的幼虫移入人工王台内生长,为了培育的蜂王身健体壮,可采取复式移虫。当育王框重新放进哺育群后,哺育蜂对台基内的幼虫进行认真的检查,在复移后的 2 ~ 10 h 内决定取舍。复移 36 h 后幼虫发育很快,进食量增大,这时哺育蜂饲喂的蜂乳随之增多,幼虫呈乳白色漂浮在蜂乳上面。复式移虫王台内浆量多,培育的蜂王质量好。

第一次移虫。工蜂饲喂蜂王幼虫是随着幼虫生长逐渐增加泌乳量。根据这一特点,第一次移虫的虫龄可适当大一点,这样的幼虫易挑,易被工蜂接受。移虫时动作要轻,不能擦伤幼虫。

复式移虫。第一次移虫 24 h 后进行复式移虫。复移前最好饲喂蜂群,刺激工作蜂多吐浆,便于挑虫。复式移虫时,将前一天移动接受了的虫,用镊子轻轻夹取,然后从种群寻找到的不超过 24 h 虫龄的幼虫移入王台内原虫位置。为保证幼虫有足够的蜂乳,6 ~ 8框蜂的群势移入 20 ~ 25 个幼虫较合适 ;移完后迅速把育王框放进哺育群。

5 交尾群组织与管理

复式移虫后的第 10 天组织交尾群。

5.1 原群组织交尾群

在蜂巢中间加隔离板,把蜂群分为有王区和无王区,两个区各开巢门。分区第 2 天(也就是复式移虫后的第 11 天)在无王区介入成熟王台。

5.2 多区组织交尾群

把标准蜂箱分隔成3个小区,巢门开在不同的方向。从其他蜂群中提出带蜂子脾和蜜粉脾,每个小区放子脾和蜜粉脾各一张,尽量提出房子脾,小区内要蜂多于脾。3 个小区四周要隔严,防止区间的蜜蜂串通。组织交尾群的第 2 天(也就是复式移虫后的第 11 天)介入王台。

5.3 交尾群管理

交尾场地须开阔,交尾箱置于地形、地物明显处,在巢门口的箱壁上贴上黄、绿、蓝、紫等不同颜色标志,便于蜜蜂和处女王辨认巢穴。

介入王台时最好两人配合,从哺育群中提出育王框,不抖蜂,轻轻用蜂刷扫落蜜蜂,一人用薄刀片紧靠王台条面割下王台,一人将王台镶嵌在交尾群巢脾中间空处。在操作过程中防止碰伤、震动、倒置或侧放。

介入王台前一定要检查确定群内无王、无王台,方可介入王台。介入王台一天后处女王出房,处女王出房的第 1 天在巢脾上不停地爬行。第 2 天和第 3 天处女王特别畏光,大部分时间静静地匍匐在巢脾上。处女王在出房后 6 ~ 10 d 交尾。根据处女王的特点,提高交尾成功率,在介入王台后尽量不要检查交尾群。蜂王出台后 12 ~ 13 d,检查新王产卵情况,若气候、蜜源、雄蜂等条件都正常,应都正常产卵了,如果还没有产卵或产卵不正常,说明交尾不成功或交尾质量差,这类蜂王立即淘汰。

因交尾群小,守卫能力差,要防止盗蜂发生。气温较低对交尾群进行保温,高温时做好通风遮阳工作,傍晚对交尾群奖励饲喂,促进处女王提早交尾。

浅谈中蜂人工育王技术:祁文忠

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正确请纠正与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