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祭祀后土祠

 静趣同山 2018-03-01


啊,土地 - 张也

“华夏始祖今何在,山西万荣后土祠”,后土祠的历史价值可见一斑。这里最早叫中国。天地祖先曾经是我们最早的宗教信仰。土生万物而不语,承载万物而不怨。站在扫地坛上,遥看地老天荒大河西横,先民对大地的那种崇拜之情,进入后土祠你就知道了什么叫“皇天后土”,你也明白了北京的地坛是从这里迁去的,你才能真正知道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一句空泛的说法……

后土祠是中国民间广泛信仰的神祗,总司土地之神。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是中华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1996年,国务院确定万荣后土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恩亭

承天門

二零一八年二月二十五日,我们一行十人的亲友团来到山西万荣的后土祠。

古老的戏台告诉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东锺樓

西鼓樓

在古代帝王祭祀华夏始祖女娲氏的处所后土祠里有着可与北京颐和园的三层戏台的艺术价值相媲美的“品”字戏台。品字台是由祠中间两个并排舞台和祠前山门过厅舞台三个戏台组合而成,三座戏台都坐南向北,形状类似“品”字,故称品字台。三戏台可同时上演三台戏或两台戏,也能一台戏单独演出,甚至可以用不同的腔调唱同一出戏。

  品字戏台除了布局独特外,台上的几副对联对仗工整,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东戏台有对联: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有道家的意味,讲音声的曼妙,举手投足的婀娜,充满视觉的动感,后台中央还呈匾额一块上书“春雪台”意为舞台上演的唱歌、舞蹈皆为高雅艺术。西戏楼有对联两副,一则为:空即色,色即空,我闻如是;画中人,人中画,于意云何?另一则为:事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两副对联互为解释,又有佛家的禅意,是说人生如梦如幻,真亦假时假亦真,假亦真时真亦假,不必太在乎世间的事物与人间的情感。过厅台前台柱有对联: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
  人间的悲欢离合,世上的喜怒哀乐,在古戏台上都被演绎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看着那一座座经历了岁月磨难,百年风雨的古戏台,我似乎又回到了那被湮没的岁月,夹杂在人群中看着台上的一出出悲喜剧……、
这三处戏台把中国的佛家、道家、儒家三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几幅对联互为释意,告诉祭祀者释怀若虚,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龍鳳柏

鼎是古代權力的象征。-

庙貌图碑

后土娘娘

送子娘娘

施藥娘娘

秋风辞

汉 ·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眼前这座秋风楼就是为这首千年传诵的秋风辞而建。
《秋风辞》是西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13年,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秋风辞》。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音韵流畅,且适合传唱,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佳作,历来受到赞誉。

二聖配飨铭

古道門

一九三七年秋,八路軍经过古道,奔赴抗日前线。

在听完讲解员对后土祠那些久远的美丽传说的讲解和看完那一座座精美绝伦的古建筑,使人们不能不感叹祖先的聪明智慧和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我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看到那一幅幅楹联、牌匾、木雕、浮雕、砖雕及精美书法,仿佛就是一幅幅真迹古帖,这是一处古文化艺术的永久展示……

东西戏台对联:

空即色、色即空、我闻如是。

画中人、人中画、於意云何

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

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

这个小小的铁狮子在这外墙上镶了一百多年不锈蚀完好无损,其中奥秘至今不解!

这些精美木雕都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在展现,太美了!

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是轩辕黄帝扫地而祭之所。后土祠位于中国历史上盛称为“汾阴脽上丘”。所谓“脽” ,是因此地背汾(河)带河(黄河),自然形成一条长四、五里,宽二里有余,高十多丈的长阜。因东周时属魏,故又称为“魏都”。汉武帝刘彻即位,把祭祀后土列为国家一件重要大事。从元鼎至天汉元年,汉武帝八次巡幸汾阴祀后土,设坛施祭,大筵群臣,中流饮然而赋千古绝调《秋风辞》。元鼎元年六月得宝鼎于祠旁,即兴作《宝鼎之歌》,并改年号为元鼎。

唐代,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大臣张说向唐玄宗上奏说:“汾阴上有汉家后土祠,其礼久废,陛下宜因巡幸修之,为农祈谷。”(《旧唐书·张说传》)开元十一年(723年)、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两次到汾阴祭祀后土。在开元十一年祭祀后土时,在后土祠掘得两尊古代宝鼎,便将汾阴县改为宝鼎县。
北宋时期的万荣汾阴后土祠,庄严弘钜,为海内祠庙之冠。后土祠庙貌图碑所记,庙南北长732步,东西阔320步,约合南北长1204.14米,东西宽526.4米,面积为 633859.29平方米,是现存后土祠面积的25倍,比北京故宫还要大。所以说后土祠是海内祠庙之冠,中华之最。
西汉宣帝、元鼎、成帝、哀帝和东汉光武帝,相继来此祭祀不下10余次。唐明皇先后三次巡幸,并将后土祠加以扩建,其规模壮丽,同于王居,号奉祗宫。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先命人对祠作了修葺,庙貌倍益增丽,次年亦来亲祭,还为后土祠亲撰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萧墙碑),现仍完好地保存于庙内。现庙内明天启年间重刻的金代庙图碑上,记载了宋代以前历朝立庙致祠实迹。该祠在明以前是皇家祭祀圣地,而后属民间祭祀的庙宇。
明万历年间,由于黄河冲刷,脽丘塌陷,后土祠择地迁建。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黄河泛滥,后土祠被淹,只留下门殿及秋风楼。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秋,黄河决口,后土祠建筑荡然无存。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荣河知县戴儒珍将此祠移迁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这就是现在的后土祠。庙内现存建筑有山门、井台、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东西五虎配殿等,建筑宏伟,结构精巧。山门与井台组成国内罕见的“品”字戏台,对研究中国古代舞台形制提供了重要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正殿琉璃饰件光彩夺目,极为珍贵。各建筑物上的悬雕,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后土祠
文学记载
《唐大诏令集·祀后土赏赐行事官等制》有这样的记载:北巡并都,南辕汾上,览汉武故事,修后土旧祠。时为仲春,地气萌动,将先政本,为众祈谷宝鼎出地,奠此币玉,荣光塞河。改汾阴为宝鼎。在开元十一年祭祀后土之前,唐玄宗下令对后土祠进行扩建,使后土祠的建筑规模更加壮观。唐代诗人李峤的《汾阴行》一诗,对开元年间祭祀后土的盛况有如下描述:“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旗。”“河东太守亲扫除,奉迎至尊导銮舆。五营夹道列容卫,三河纵观空里闾。”“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兴出。彼汾之曲嘉可游,木兰为楫桂为舟。


侯新月摄影编撰
2018年2月2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