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人死后遭到车裂,思想依然在影响后世

 滹南行东一庄翁 2018-03-01

看到标题大家一定想到说的是谁了,而他对于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王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人死后遭到车裂,思想依然在影响后世

“一将功成万骨枯”。翻阅中国古籍中对战争的记载,通常只看到有显赫功名的将帅们在主宰成败,而很少描述“无名小卒”的状况,小说中的厮杀多是战将们相互间多少个“回合”的刀枪较量。若考证古代真实的大军交战,将领主要职责还是指挥,对阵的浴血拼杀还是靠士兵。只是因帝王将相占领中国历史舞台,文人对士兵的记述稀少,若想把这种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研究历代战史的重点应转向兵制、兵源、兵饷、兵风等长久被忽视的领域。“兵者,国之大事”。王朝之兴衰,军旅之强弱,主要还是由军事制度变革来决定。

这个人死后遭到车裂,思想依然在影响后世

“商君变法”VS“胡服骑射”

夏、商至西周时期,国家形态还不很完备,王朝还像一个部落联盟。参军打仗是奴隶主和自由民的义务,经常由国君、诸侯直接率兵,这形成只有少数人参加的“贵族战争”。下层臣民同这样的战争没有关系也没有积极性。春秋之间300多年不义之战,只是以大的列国兼并小国。进入战国时期后,奴隶制社会形态基本瓦解,自耕农成为社会主体,能服兵役的人日益增多,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公元前4世纪以后,华夏大地上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其中谁的军事制度好,谁的军力就强,谁就有一统天下的最大希望。

变法以魏国为最早,以秦国为最烈(最烈变法后的帝国崛起)

这个人死后遭到车裂,思想依然在影响后世

魏国是“三家分晋”后兴起的强国,疆域从如今的陕西北部,经山西延伸到河南东部。首都原在安邑后迁大梁(现开封)。公元前5世纪,李悝主持变法,在兵役方面实行了自耕农青壮年普遍当兵的征兵制,其军事力量一度居于头强。魏国大将吴起还率军夺占“河西七百里”,即攻占了黄河以西原来秦国的大片土地,威胁到咸阳和秦都雍城。

从地理环境看,魏国位居中原四战之地,除燕国外与其他五大国都接壤,易于四面受敌而多线作战。魏国内部又倾轧严重,像吴起这样出色人才都流失别国。魏国在其他诸国实现全民普遍的兵役制度后,又缺乏激励机制,丧失了优势地位。兵士征战影响农作,出力流血后功劳又归将领和国君,从军的积极性自然不高,因而很快衰落。

这个人死后遭到车裂,思想依然在影响后世

楚国地跨如今的云南和江浙,面积相当于其他六国的总和,国都长期设在郢(如今的湖北荆州)。其人口在列国中最多、出现了屈原等著名文人。不过楚地传承几百年的贵族势力太大,上层精神状态一派颓靡,给后人留下的只是古钟乐舞和诗赋。楚国灭小国最多,造成疆域广大,主体民族荆人在国内不占多数,族群矛盾尖锐而难形成合力。南方又不适合养马,难以发展骑兵,楚军车兵的马匹数量质量也逊于北方,导致其长期兵多而不强。

齐国位于富庶的山东半岛,以人口而论也算大国,却长期安于自保。燕、韩属于小国,仅有燕国的乐毅有过“东下齐城七十二”的短暂战绩。赵国疆域原来只有晋北和如今河北中南部地区,却学习匈奴“胡服骑射”最早发展骑兵,在关东六国中一度军力最强。不过赵国国小民少,经济水平不高,也没有建立有效的鼓励从军的机制,败于秦国后就难以重振。

这个人死后遭到车裂,思想依然在影响后世

秦国在战国期间的政治、军事变革中,成为一枝独秀的异类。这个崛起于西方荒蛮之地的国家因文化落后长期被中原列国视为“西夷”,却通过变革成为军事和经济最强之邦。

战国之初秦国有被魏攻灭之忧,于是穷则思变,从孝公起便求贤若渴,结果出现天下人才多向西流的现象──秦国所用丞相和主要谋士,倒是来自那些它攻击之国的“客卿”,如来自卫国的商鞅,典型代表还有范睢(魏人)、吕不韦(卫人)、李斯(楚人)等人。他们的才智未能见用于本国,入秦却成为变法革新的主持者或推动者。

秦孝公为富国强兵发布《求贤诏》后,商鞅以一介平民入宫,用几天时间讲解变法强国设想,马上被破格跃升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庶长(相当于后世的丞相),这在讲究论资排辈的后世简直不能想象!

这个人死后遭到车裂,思想依然在影响后世

商鞅变法的中心,就是耕、战,前者达到粮食丰足,后者鼓励民众打仗。按照这一思路,整个秦国都塑造成只知道耕田和打仗的机器,老百姓的职责要么就是多打粮食,要么就是到前方去杀敌立功。

商鞅非军人出身,以研究“刑名之学”起家,变法主要改变了政治体制,给了草民以立功升迁的机会。在过去的列国中,齐军最善布阵,魏国甲兵冲击力最强,此时秦国“科头”军却压倒了魏国精锐,在西河(如今的陕北)一战便斩首8万。据记载,那些穿布衣、不戴头盔的“科头”冲锋时全不顾性命,一心要取对方首级。立军功者能升官晋爵,又刺激了更多的人投军并拼命杀敌、略地和缴获愈多又使秦廷论功行赏有了资本⋯⋯如此循环,秦军愈战愈强,成为一支东方诸国闻之丧胆的虎狼之师。楚国曾牵头召集五国之兵两次到函谷关外联合抗秦,然而一见秦军战旗下的强弩劲兵冲来,各国兵马无不吓得望风而逃。

这个人死后遭到车裂,思想依然在影响后世

特定的华夷混杂环境,使酷烈的秦法得以推行战国时列国都在变法,唯独秦国能实行严刑峻法和最赤裸的功利刺激,让国人只知追逐功利,这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正好印证了“存在决定意识”。

秦人出身于大西北草莽,与游牧民族混居,同只讲究骑马弯弓征战的义渠国还能合并。秦国上层学习代表中原文明的“周礼”,却从未真正接受其优雅精致、中庸谦让的伦理道德。秦王族通过联姻掺入了许多他国血脉,几百年间同楚国有记载的联姻就多达19次,多位秦王系楚国或魏国公主所生。楚公主嫁秦时往往都带有众多的陪嫁乐工、诗书陪读,相当于一次文化输出,也只是让秦国上层多一点优雅的外表和享乐情趣,根本改变不了急功近利、不顾礼义而渴求征服的特性。

这个人死后遭到车裂,思想依然在影响后世

秦王嬴政当政后,韩国公子韩非子被召入咸阳,他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就是,那里的百姓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不考虑生死,好战习性在列国中独一无二。

关东诸国受周礼影响,习惯于按出身和血统贵贱分配权力财富。公元前359年商鞅推行变法前,秦国也循“世卿世禄”制度,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平民从军得不到什么好处。商鞅推动的变法最重要的条款是实行“军功爵”,以上缴杀敌首级作为晋爵受奖的依据。此举打破了以出身定官制,士兵斩一敌军官马上可晋一级爵位,这较之魏国只赏铜八两的规定诱惑力大得多,秦国军人也成了最荣耀的职业。

从考古发掘的秦国云梦竹简中,可以看到秦兵上阵最渴求的是求得敌人首级,为此内部竟然经常为争战利品头颅自相残杀。按商鞅规定: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整个生活都跟打仗立功挂钩。军功爵还可以传子,若父亲战死,其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真是一人立功全家受益。

长时间对外征战,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粮食。秦变法后鼓励耕作和修渠灌溉,关中平原成了当时天下产粮最多的地域。如秦以倾国军力进攻赵国三年,在长平僵持,军粮输送源源不断,赵军却因乏食无法持久,军心崩溃导致长平大败。《商君书·兵守》记载,秦国除了招募壮年男子从军,还让女子、老弱为兵负责守城,担任运输、养马、做饭、救护等后勤补给工作,相当于实行国家总体战部署。

这个人死后遭到车裂,思想依然在影响后世

秦国有庞大的兵器制造业,长项是超过列国的长射程弓弩。秦军作战时的惯例,先是在远距离发射如雨的弩箭,使对手阵势大乱,再发起冲击以大量斩首。在列国中,秦国兵器制造规定最严,上面还要刻工匠的名字,如有不合格产品就要严惩制造者。

凡此种种严苛要求,虽能有力保障作战,也会让秦国老百姓苦不堪言。自商鞅变法起,秦国实行了最严酷的刑法,目的是不许人发怨言,敢非议者轻则发配当苦役,重则斩首、车裂、活烹。靠着军功爵刺激,秦国这一机制才能在征服六国前得以运行,却势必不能持久。

这个人死后遭到车裂,思想依然在影响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