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是能人辈出,不管是大小战争还是改革变法,只要是能够推动历史前进的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都会青史留美名。大家都知道,历史上被评价为“三姓家奴”的只有一个在三国时期的吕布,勇武堪称三国上将,但是人品只能说下九流了,以至于后世对他的感官只存在于他的武力值有多高,对他的人品嗤之以鼻。今天我要在这里说的这个人物,一生也是侍奉三位君主,但后世对他的评价甚高,可与商鞅相比。 这个人从出生开始不缺钱,但是他却执意要从政。先是学习儒家思想,教他的先生质疑他人品有问题,被赶出师门,于是弃儒从军,一生大小战争从无一败,后又被君主猜疑,然后投奔他国,被国君器重委以重任,开始变革,变革成功使国力强盛,但损害了其他贵族的利益,在国君病逝之后,被贵族乱箭射死,尸体被车裂。这个人就是战国时期的吴起,纵观其一生,波澜壮阔,但他所做的事情,在后世也是褒贬不一,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下。 一、弃儒从兵,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说一不二的一个人 吴起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也就是不缺钱,但是他执意要去学习儒家思想,于是就被乡邻们嘲笑,说他傻,有福不享非要去受罪,吴起就恼羞成怒,杀了乡里好几十人。从此逃离家乡,离开家之前跟他母亲说:“我要是不能当上大官,我就不回来了。”离家后拜在了儒家思想曾申门下学习儒术,他母亲病逝的时候没有回家奔丧,曾申就认为他没有孝心,于是把他赶出师门,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放弃了学习儒家思想,开始学习兵法。 从这段经历来看,吴起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的人,也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角色。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的母亲去世而不回去奔丧,在他的老师看来这是不孝的表现,不符合儒家思想,所以就赶走了他。但是站在他的立场上来讲,他是为他的宏远目标而来,并且我们刚才也说了,他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的人,一般这样的人都是说一不二,吐一口唾沫一个坑的主,他既然离家前已经说了不当上大官就不回家的誓言,以他的性格,那就是天塌下来也不会回去的。 二、阵前斩妻,他是一个为向前一步而没有底线的人 吴起被师父赶出来以后,开始学习兵法,并且被鲁国国君任命为将军。在他当将军的时候刚好齐国派兵来攻打鲁国,鲁国国君就想让吴起去担任将军抵抗齐国的入侵,但是考虑到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就心存疑虑。吴起得知这个消息后,为了打消国君的疑虑,取得国君信任,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就杀掉了自己的妻子来表示自己的忠心。果然,鲁国国君疑虑被打消,就任命吴起率军抵抗齐国兵马,并且取得了胜利,把齐军打的大败。没过几年,鲁国国君开始猜忌他,被他得知后,就放弃了将军职位,投奔到了魏国。 由此来看,不得不说吴起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按道理来讲,嫁给这样的男人,应该会很幸福的。但是就是这样的男人才更加的难以把控,他的妻子可以说死的冤也可以说死的不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女人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很有可能是鲁国国君为了试探吴起,想让吴起给自己一份投名状,于是吴起就拿自己的妻子做了投名状,来换取自己在鲁国的地位。不得不说,吴起为了向前一步也是没有自己的底线了。 三、统兵打仗,他是一个兵家圣祖级别的人物 吴起离开鲁国后来到了魏国,魏国国君就任命他为主将前去跟秦国打仗。他直接就把秦国军队给击溃千里,打的不敢露头。后来给魏国建立了一直威震天下的魏武卒。他带兵期间,从来没有给自己过高于普通士兵的待遇,士兵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士兵怎么生活他就怎么生活,跟士兵同吃同睡,打仗必定争先,爱兵如子。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士兵长了疮,吴起就亲自给这个士兵用嘴去吸浓疮,这个士兵的母亲听到后泪流满面,于是别人就问她,你为什么哭了,将军这么爱兵如子,亲自给你儿子吸浓疮。老婆婆就回答说,去年我的丈夫也是因为将军给他吸浓疮,所以打仗必定争先,于是就打没了,现在又轮到我的儿子了,所以我才哭的。 吴起在带兵打仗上面可以说是兵家圣祖级别的任务,能充分利用能利用的一切条件。在带兵方面也是爱兵如子,跟士兵同吃住,丝毫没有当将军的优越感,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有这样的将军,士兵打仗能不争先么?有这样争先杀敌的士兵,将军能不出名么? 四、改革变法,他是一个实现了自己离家时发出宏愿的人 在魏国打败秦国以后,遭到了魏国国君的猜忌,被收了兵权闲赋在家。后来魏国国君死了以后,他就跑到了楚国,被出国国君任命为郡守,让后升到宰相级别的职位,开始了自己的变法之路。他的变法使楚国国力强盛,但是也触及到了贵族的利益,在楚国国君过世之后,他失去了靠山,贵族开始要杀死他,最后落得一个被乱箭射死,尸体被车裂的下场。 纵观吴起的一生,从鲁国到魏国最后到楚国,经历三个国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前行。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是这样评价吴起的,“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学家是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