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燕中 | 精气夺则虚,中医告诉你如何养精气

 tong0579 2018-03-02


精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气是指所有来自于水谷精微的精气,包括五脏之精的全部,肝藏血,心藏脉,肺藏气,脾藏营,肾藏精等。而狭义之精是指肾精。因此从广义来说,精气夺是指人体气血阴阳的丧失,狭义则是指肾精的丧失。经云“精者,身之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从这些经文可以看出精的重要性,但什么是精气夺?精气是否不能补充,或者精气能不能消耗呢?目前在中医界很多理论不是很清楚,以下就我自己的理解谈谈补精的问题。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精的生成与气化,人体之精有两类,一个是水谷精微,一个是五脏之精。水谷精微源于脾胃腐熟及运化,此精是五脏之精的根本。经过气化的精微物质可以直接陈洒于脏腑,也可以在脾运化的作用下,上输于肺,营气入肺脉,这是五脏藏精之源。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就是肾精的来源。五脏藏精的同时,精化气以温养脏腑。无论是肾精还是五脏之精都源于水谷精微,所以有“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之说。五脏藏精是有限的,尤其是肾藏精,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藏精的能力就越来越小,尽管我们也每日三餐,吃的比以前更营养。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说:“岐伯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肾藏精的能力不是无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藏精的能力逐渐衰退,以至于到了五六十岁时,肾藏精以不足以维持生殖功能了,所以无子。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利地让肾精完成生长衰老的过程,而且尽可能延长这个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养生,或者长寿的方法。


肾精的生长衰老过程分为3个阶段,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肾精充足主身体生长;从天癸到天癸竭这一个阶段,肾精从充足逐渐走向衰落主生殖;从天癸竭到肾精竭是生命的最后阶段,肾精主生命。整个过程是个生理过程而非病理变化,原则上我们是不能改变它的,最好的结果就是顺应自然,不要过度消耗肾精,尽可能多地藏精养精。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不同时期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青少年要多运动,增加营养,保持心灵健康;中年要多运动,饮食均衡,劳逸结合,尽可能避免精神上的压力;老年也要尽可能做适合自己的运动,饮食有营养,但要低热量,心情舒畅,安享晚年。


虽然不同年龄阶段所要求的内容不完全一样,它们的共同点不外乎3个方面,


第一,是身体方面的,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养生藏精的最重要的内容。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经常有网友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方法是最简单和有效的养精、藏精方法呢?首先就是要运动,运动可以加强脾胃的气化功能,将所有的入胃的水谷化为精微物质,然后气化,以利用机体吸收。经过吸收的精微物质中营气的部分生成精藏于五脏,而其他的精微物质要在五脏功能的气化作用下转化为机体阳气,变为机体的热量,尽可能代谢所有多余的精微物质在体内,否则这些物质就会堆积于体内而生阴形。



青少年时期人体出于成长时需要精微生形,所以小孩会吃得多而不发胖。成年后,或者到了老年就不需要生长了,这时就要少摄取食物,多运动,如果有多余的精微物质停留于体内,大部分对人体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例如,过度饮食形成的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运动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物质的残留,前面说了五脏藏精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每天摄取的食物很多是不能转化成精,而藏的物质就要通过运动而代谢出体外,如果生形而堆积,最直接的害处就是脏腑经脉的气血瘀阻,严重者可以出现心梗、中风等病症。


第二,是饮食结构,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和运动量的多少,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结构。原则是尽可能多地把那些不能化精的残留物代谢出体外,经云“精食气”,五味入于胃后只有化气的部分才能生精,而将五味化精的最好方法就是运动,如果知道自己运动量不足以消耗掉多余的食物,就要想办法节食,调整饮食结构,尤其对中年以上的人群,少吃甜、咸、油腻性食物,晚上睡觉前尽量不吃或者少吃等。


第三,是心理健康,少年时期不要沉迷于对机体过度刺激,或者引起身体过度兴奋的药物、游戏、毒品以及一些伤害人体的行为方式,例如手淫、性生活过度频繁等。中年人不要过于攀比,争强好胜,好面子,都会给自己精神上带来无限的烦恼,心情的抑郁会影响气机舒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各自擅长不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享受健康生活的每一天。


我特别欣赏李白的一句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要认命才会有幸福感,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人到中年甚至老年,就不要再挣了,俗话说,不比钱财有多少,只比幸福有多久。以上是我总结的养生之法,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感受,如果能够做到这三点,健康就基本有保障了。



我们回到本节主题上,所谓精气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指精泻而致精气夺,是指人为的不良生活方式等,造成肾精多度消耗,例如过度的性生活,失眠、酗酒、吸毒等。二是精化气后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充,例如,由于过度的体力消耗后,没有得到及时补充,也可以造成精气夺。三是缺乏运动,机体气机梗阻,藏精与化精都不能正常运行,也可以形成精气夺。四是机体过于虚弱,例如,由于某种疾病,身体阳气过度虚弱,阳虚精气不固,而成精气夺。精气夺是虚证的根本,也代表正气不足,阴阳平衡失调等。


最后介绍一下《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五实五虚证,《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五实证是由于邪气过盛,而分别与五脏相关联;五虚证则是由于精气夺所致,同样也是与五脏相关联。



总之,虚实是指事物形态的多少,实是指相对太过,是由于邪气侵袭郁滞气机,使机体某个局部相对过盛,称之为实证。所谓虚证是指绝对不足,是由于人体精气不足,也就是气血阴阳的不足,所有营养物质来自于精。精虚可以是由于摄入不足,也可以由于气化失调造成气血阴阳的平衡失调而表现不足。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