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青神,寻找苏东坡的初恋_散文天下_论坛_天涯社区

 李明旭 2018-03-03
    从成都去乐山,沿成乐高速公路行驶,一块广告牌,改变了我的行程。遁着广告词,到青神,去寻找苏东坡的初恋。
  车拐下高速路,驶向宋朝。驶向少年的苏轼。
  脑海也在快速地收集有关苏东坡的记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 密州出猎)……在我有限的阅读记忆中,全是豪迈、激越、雄壮、旷达的男人胸怀。关于个人情感的诗句,除了与弟弟及诗友间的怀念与送别的唱酬之外,极少有关于儿女情长的。
  在婉约词盛行年代开创了豪放词的词宗领袖,当他还只是默默苦读的少年学子,在面对最初萌动的爱情这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时,会是什么样的情形?这样的一个猜想与假设,更让我充满了好奇。
  我来到青神的中岩。九百多年前,就在这里,一个名叫王方的进士在从州官任上离职之后,办了个书院教书授学。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个来自眉州的青年,聪明、敏思,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叫苏轼,是老师深爱的弟子。
  想来,书院的生活是贫乏而清苦的。伴着晨钟暮鼓,日复一日地诵读四书五经,并按老师的要求,作出符合科考要求的文章。但对于抱着一腔热血,怀想着十年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众学子来说,因为有着追求,所以这苦行僧的日子也就只能坚持。有一天,王老师突然提出带着学生们到山腰游玩,或者是想换一个环境考察学生的才思,要学生们为山腰的一个无名的水池取名。
  在众口纷纭中,苏轼叫出,唤鱼池。这一个脱俗而雅致的名字立即获得了包括王方老师在内的一致赞赏。如果这一次出游仅是至此结束,就会显得平淡而缺少情趣。就在这时,山道上匆匆跑来一个丫环,手里拿着一封书稿,喊,我家小姐给水池取了一个名字。众一人看,是王老师家里小丫头,让她打开手里的纸,众人惊住了:唤鱼池!
  今天,面对刻镌于紫红色石岩上的这三个字时,我对这个传说是深信不疑的。而且觉得该有这样的一段佳话,来与这一池水、与这一壁岩相衬。在池边,有苏轼与妻子王弗的塑像。王弗坐着,苏轼站在她身后,两人都望向那方水池。这是前些年才塑的,倒也切题。我顺着他们的眼光看过去,那见证了一段佳话,成就了一场姻缘的池水,似乎真有些与众不同。水中悠然游动的鱼儿,不唤,也是自来自去,并没能激起多大的波澜。
  但当年,在为水池命名的雅事发生之后,在书院苦读的苏轼与待字深闺的王弗二人的心中,决不会是没有一点波动的。在读书之睱,会不会有一个少年跑到池边来,看那水中鱼儿游来游去,渐渐走神,想象着自己随着鱼儿游向一个少女的梦。从此,苦读的岁月便会与往昔不再相同。而在另一边,会不会在听到书院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中停下手中的女红,仔细聆听,渐渐走神,记起父亲在一家人闲谈时,常常提起的那个名字,那名字已深深地刻在心中。夜里入梦的月色从此不同,同样的闺房,却比以往更深更寂寞。
  当然,这都只是我的想象。时间没让心有灵犀的少年少女等待太久。喜结良缘时,苏轼十九,王弗十六。正在花样年华。
  这便是我所想寻找的苏轼的初恋。今天,能看到的,除了当初叫中岩书院如今叫中岩寺的地方,便是那个唤鱼池了。关于这一段情感,苏东坡本人也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他的初恋,这一段情感他十分珍惜。他与王弗一起生活了十年,这十年,也是他人生最得意的十年,金榜题名,且名动天下。可惜,王弗二十七岁便先他而去。但死,并没有终结他们的爱情,又在事隔十年之后,王弗还走进他的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怱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内心默诵着铭刻于石岩上的这首词,忍不住泪湿双眼。
  在青神,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寻找苏轼的初恋旧地。面对旧地,我试着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将他最初的那一段恋爱的细节想像得鲜活生动。因为我想,在面对爱情时,再豪放的人,也该有婉约的一面。
  这一次青神之行,我好像觉得我的这一想法是正确的。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