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造技艺|古建筑的模数与权衡制度

 alayavijnana 2018-03-03

本文导读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无论在唐、宋、辽、金还是元、明、清,直至现在,都基本是按照古人《营造法式》、清《工部做法》等在内的经典著作中总结制订出的一整套建筑模数与权衡制度来进行营造的。


何为权衡?何为模数?

本篇我们就来学习古建筑的模数和权衡制度。


模数


模数,是古代房屋整体及各部位、各构件尺寸的一个基本计量单位。


在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房屋的基本计量单位是“材分”


在清《工部做法》中,规定了房屋的基本计量单位是“斗口(大式大木)”和“檐柱径(小式大木)”。


模数的等级规定

在古代建筑中,官方将建筑群的规模、单体房屋的建筑形式、间量大小、台基栏杆、斗栱脊瓦、彩画装修甚至于木构件的截面尺寸等都做出了严格的等级划分。


模数等级举例:

如清代,官方就将清式建筑中官式、大式建筑的所有尺度划分为十一等(材)级:6寸、5.5寸、5寸、4.5寸、4寸、3.5寸、3寸、2.5寸、2寸、1.5寸、1寸,每半寸为一个等级。


权衡

权衡,即为“比例”。在清代,官方将房屋的各部位(面宽、进深、高度、出檐等)尺寸及各种构件的尺寸都在模数的基础上规定了一个比例倍数。


清式带斗栱大式建筑木构件权衡表


清式小式(无斗栱大式)建筑木构件权衡表


清代权衡尺寸通则

清代建筑权衡尺寸的通则所涉及的几个主要方面是:

一、柱径与斗口;

二、面宽与进深;

三、柱高与柱径;

四、收分与侧角;

五、台基与上出、下出、山出、回水;

六、步架与举架;

七、庑殿建筑的推山法;

歇山建筑的收山法;

悬山建筑的悬山法;

硬山建筑的硬山法。


柱径与斗口

柱径:指的是前檐(廊)柱根部的直径。主要有了“柱径”的尺寸,就可以根据古人“模数倍数”的这个权衡规定来计算出小式建筑和不带斗栱的大式建筑及部分杂式建筑各部位、各构件的详细尺寸。

斗口:具体指的是斗栱构件“坐斗”面宽方向刻口;这个刻口的宽度尺寸也就是斗口的尺寸。同样可以说,有了斗口的尺寸,也就可以根据古人“权衡”的规定来计算出带斗栱大式建筑各部位、各构件的详细尺寸。


面宽与进深

面宽(阔):建筑物长向(正、背立面)两柱之间的距离面宽有明间面宽、次间面宽、稍间面宽、廊间面宽等。

通面宽(阔):建筑物长向(正、背立面)最外侧两柱之间的距离。

进深:建筑物短向(侧立面)两柱之间的距离。进深有明间进深、次间进深、廊间进深等。

通进深:建筑物短向(侧立面)最外侧两柱之间的距离。



柱高与柱径

柱:是竖向垂直于地面,承接上部荷载,并将之传送于下端的圆形或方形的石质或木质构件(柱顶石或墩斗)上。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

在权衡尺度、著作文字和设计图纸中所指的柱高是台明之上至柱头的全部高度。这里面其实包含两部分的高度,一是纯木柱部分之高,二是石柱顶的鼓径部分之高。而就木作施工而言,柱高则专指纯木柱之高。这个区别无论是从事设计还是从事施工,都一定要掌握。

注意:小式建筑柱高的权衡尺寸

根据建筑物明间面宽尺寸而定,通常比例为10:(7~8)(柱高一尺,面宽一丈;七或六檩建筑10:8;五或四檩建筑10:7)


注意:大式建筑柱高的权衡尺寸

不带斗栱的大式建筑柱高与面宽的权衡尺寸;前檐(廊)柱以明间面宽尺寸6/7定高(小式建筑近似)。

注意:都斗栱的大式建筑柱(檐)高的权衡尺寸:前檐(廊)柱以70斗口定高(如减掉斗栱和平板枋高,以三踩斗栱计则檐柱高为60.8斗口),五踩斗栱计则檐柱高为58.8斗口。


注意:小式建筑柱高的权衡尺寸

根据建筑物明间面宽尺寸而定,通常比例为10:(7~8)(柱高一尺,面宽一丈;七或六檩建筑10:8;五或四檩建筑10:7)。


收分与侧角

收分:柱子根部与头部的直径不一,下大上小,通常收分的尺寸为柱高的7/1000或1/100。


侧脚:侧脚指柱脚外移,这样可以使木构架更为稳固。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同为1/100或7/1000。


台基(台明)与下出、上出、山出、回水

台基(台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承托木构架、墙身、屋面部分的基座称为台基(台明)。


下出:自檐柱中至台明皮的这段距离称为下出。


上出上出又称为平出、出水,是自檐柱至飞(檐)椽外皮的这段距离。


山出:山出是自建筑物面宽方向最外侧的柱子中到建筑物面宽方向台基外皮的这段距离。通常尺寸为墙厚尺寸(由瓦作给)+金边尺寸(2寸)


步架、举高与举架

步架:相邻两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

大式建筑步架的尺度:一般4D~5D(D为柱径)

小式建筑步架的尺度:廊步一般4D~5D;金脊步,4D左右,顶步,不小于2D。

举高:相邻两檩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举高。

举架:举高与步架之间的比值称为举架。例如步架为1,举高为0.5时举架即为五举;步架为1,举高为0.7时举架即为七举。


山面变化

硬山建筑的硬山法则:桁檩两山端头与两山梁架外皮平。

悬山建筑的悬山法则:两山博缝板板中自两山檐柱柱中向外悬挑四椽四当尺寸。

歇山建筑的收山法法则:由山面檐檩(桁)向内返一檩(桁)径为山花板外皮,即博缝板里皮。

庑殿建筑的推山法则:当每山步架相同时,第一步(檐步)方角不动,从(下)金步起至脊步每步递减上一步架尺寸的一成(1/10);当每山步架不相同时,第一步(檐步)方角不动,从(下)金步开始,递减自身步架尺寸的一成(1/10),再依(下)金步推山后的中向上按(中或上)金步自身步架尺寸递减一成(1/10),依次类推,直至脊步。

古建筑各部位及构件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古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固定法则,每座建筑根据等级高低和规模大小,会首先确定其基本模数的具体数值,然后再推算各种构件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以此建筑出优美的古建筑。

本文源于汤崇平老师《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知识入门》、 马炳坚老师《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的书籍内容而整理。哲匠之家编辑整理。






丨中丨式丨营丨造丨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注:本文由中式营造(ID:Chinese-Construction)整理编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