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元至元年间;形制、特点:方形塔基与覆钵组合式塔,高30米;现状:2013国保
半塔塔,元代称“祭骨塔”。重修后又称新风塔。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自治县半截塔乡半截塔村(镇中心小学院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建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是中国尚存的为数很少的元塔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塔在清朝中期已剩一半,遂有"半截塔"之称。民国19年(1930)当地士绅捐资重修,方具塔之全貌。塔空心,座用石条砌成,正方形,边长10米,高8米;塔身3层,椭圆形,高30米(一说40米);塔顶2米为宝珠式。重修后更名为"新风塔",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半截塔"。 半截塔,位于围场县塔镇村东北角,距县城37.5公里。 塔基占地面100平方米,塔座为正方形,边长10米,高8米。该塔为空心圆形,系单体建筑,为砖、木、石结构。塔正面为圆形拱门,用青灰石精细加工,砌筑而成。塔座上砖砌三层,椭圆形塔身。每层正面均留拱门。塔身上端置宝珠形塔顶。塔前有寺庙遗址,至今基石尚存。据其寺庙遗址出土的瓷器、陶罐、陶瓶以及砖瓦等遗物考证,当时因连年战争,大批兵卒为国捐躯。这座元代白塔是为了祭祀疆场死者的亡灵而修建。因此,元代白塔又叫“祭骨塔”。 建塔传说: 相传,当年此塔是一个出家人刘僧人所建。这刘僧人很富贵,决心在塞外建成一塔。而刘僧人有一个同胞弟弟也是僧人,欲在南方修建一塔。于是,兄弟二人打赌,限定时间内将塔建完。哥哥听说南方的弟弟即将按期峻工时,便焦急的将未修完的塔封顶,于是便成了“半截塔”。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到塞外木兰围场狩猎时,正好经过此塔时,听当地一位蒙古人说:此塔叫做“藏龙塔”,蒙古人说:“皇上请看,这坐塔的四周,正对着四条长谷,每逢雨天,沟谷之水,都冲着这座塔流来。这是四条龙藏居在塔下。群龙在此相聚,说不定总有一天,这白塔被群龙拱塌!”康熙皇帝听罢大怒:“朕才是唯一的真龙天子!如孽龙得呈,朕大清江山难保也!”于是康熙忙下旨意,命众多民工从塔座旁掏此一洞,将一口铁锅扣在塔座之下,使群众永无出头之日。康熙龙颜大悦:“此塔,就叫“镇龙塔”吧!” 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围场半截塔欣赏
图片作者:月色问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