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尝试用最简单的方式讲乐理知识-调式篇 | 机核

 兜spnfvigyhtr9 2018-03-04

片尾 BGM 听这段

您现在收听到的是来自巴赫的《十二平均律 前奏曲与赋格 第一册 D大调 BWV850》中的第二节(Prelude and Fugue No.5 in D major, BWV 850 - 2. Fuga),我们下期再见。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开场 BGM 听这段

这首开场 BGM 是出自《寂静岭 2》的经典曲目《Promise》,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8 bit 音乐·基础原理》 听这段

上一期节目,重轻老师与阿炳、西蒙一起从基础原理的角度入手和大家讲解了一下 8 bit 音乐是如何制作的,并且分析了这种音乐背后的文化意义。这期节目一出深受欢迎,2 个月内点赞数已经达到了 515,可见这期节目有多牛逼!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兴趣爱好广泛 听这段

重轻老师是美剧相关公众号“联客”的成员之一,对美剧方面的内容研究很深,机核邀请重轻老师做客的第一期节目就是聊《西部世界》的节目。此外,重轻老师对音乐、游戏也非常有兴趣,也写过相关的文字、录过这些方面的节目。资料来源是《<西部世界>的文化根源与理论基础座谈会》,感兴趣的朋友请点击回顾。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颜色 听这段

颜色其实并没有实物,颜色的本质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对光的视觉感受。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颜色 听这段

我们现在说的颜色全是人类的视觉系统感受到的,其他生物看到的颜色可能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此外,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还包含心理等许多因素,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所以我们说的颜色其实是非常不客观的。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低熵状态 听这段

化学及热力学中所指的熵(英语:Entropy),是一种测量在动力学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总数,也就是当总体的熵增加,其做功能力也下降,熵的量度正是能量退化的指标。熵亦被用于计算一个系统中的失序现象,也就是计算该系统混乱的程度,“高熵”对系统是高混乱的或者是无序的状态,“低熵”对系统是低混乱的或者是有序的状态。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440Hz 标准音 听这段

A 或者 la 是唱名的第六个音,是目前国际通用的统一音高标准,也就是标准音,设定为 440hz。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音乐 听这段

音乐广义而言就是指任何以声音组成的艺术,每首不同的音乐都是主要由不同的节奏和旋律来区分的,这两种要素决定了音乐的个性。由两个以上的乐器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演奏(演唱)的音乐,可以由和声协调组成复调音乐。每种乐器和每个人声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不同音色的乐器组合形成独特的效果,安排这些乐器的组合叫做配器。以上四种要素的不同组合组成了每首音乐独特的性格,使人在聆听不同音乐时能感受到欢快、悲伤、慷慨、振奋等各种情绪,能理解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音乐,经常聆听音乐甚至可以从不同的音色中听出是哪个人演唱的,是哪种乐器在演奏的。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绝对音感 听这段

绝对音高或绝对音感指具有对声音的实际音高的感受能力,有绝对音感的人可以区别出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准确模仿出所听到的声音、知道所听到的声音的实际音高,并说出音名、直接唱出乐谱的实际音高。前两者说明有良好的听觉,能准确模唱所听到的声音。后两者则必须有一个大脑转换的过程,那就是把声音正确转换成概念,或把符号正确转换成声音的过程。后两者必须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声音和概念的相互转换。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后天训练 听这段

成年人可透过声音颜色(pitch color)、声音浓度(pitch chroma)或旋律刺激(melody trigger)等训练方式建立绝对音感。研究亦发现,不少未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均能辨别某旋律(如某流行曲)是否有离调的情况。这个“准-绝对音准”的现象证明并非某少数具音乐天分的人才有不依靠基准音辨别音高的能力,而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基本可以做到。而在研究中亦发现,绝对音准拥有者没有身体机能上的不同,而是在判断时采用了另一种思维系统,故后天不能培育的说法是过时的。而在很多亚洲的语言,都需要用特定的音高去表达某字词的意义,如广东话的九声,他们在学习绝对音准时会有更快的成果。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丙戊酸钠 听这段

2014 年美国哈佛大学团队于《系统神经科学新领域》期刊发表,利用治疗癫痫与急性抗躁用药“帝拔癫”(丙戊酸钠)可以让神经细胞放电异常的情况抑止,但一般人服用后反而可以让脑部一部分神经回路的发育,回到“可塑性”较高,也就是偏向幼年、学习能力较强的时期,此时再施以辨别音高训练,能让一般人也获得绝对音高感,甚至在记忆力和背诵等能力上都能强化训练效果。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相对音感 听这段

相对音感是利用已知的一个音可以推断出另一个音的感觉,或者说熟悉调式中各音的音程,能够准确唱出所听到的音乐的唱名,但对声音的物理音高缺乏概念的转换,且不能准确反映出声音的实际音高。有相对音感的人能够区别出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能够模仿出所听到的声音、能够用唱名准确唱出所听到的音乐。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幸福的烦恼 听这段

当音感足够敏锐的时候,人就没办法自己把这种反应停下来,这样难免也会造成一些麻烦。不过这些麻烦在其他人眼中看来绝对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天才儿童 听这段

这个小孩叫 Dylan Beato,他的父亲 Rick Beato 也是一名职业音乐制作人,已经制作了好几张专辑,而且还经常在 YouTube 上发一些作品。在发现自己孩子的能力后,他经常制作一些 Dylan 展示绝对音感的视频,资料来源就是其中一段视频,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的看看。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绝对音高训练 听这段

国际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和调查表明,3-9岁是儿童进行绝对音高训练的敏感期。这一时期进行一定量的科学系统的训练一般孩子是完全能够建立绝对音高的感觉的。12岁以后这种能力的培养成功的机会就会很小了。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色盲 听这段

色盲(亦称“色觉辨认障碍”)是指无法正确感知部分或全部颜色间区别的缺陷。通常色盲发生的原因与遗传有关,但部分色盲则与眼,视神经或脑部损伤有关。世界上第一个公开发表关于色盲研究的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就是色盲者,他有绿色盲,据说他是在买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看到的颜色与其他人看到的不一样。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发现天赋 听这段

Rick 在 Dlyan 四岁之前都没发现他的绝对音感。某一天他们开车出门时,Rick 发现 Dlyan 在跟着车里放的约翰·威廉姆斯作品集哼曲子,而且哼得非常准,Rick才知道自己的儿子有如此惊人的天赋。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音色 听这段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不同音色的声音,即使在同一音高和同一响度的情况下,也能让人区分开来。同样的音高和响度配上不同的音色就好比同样色度和明度配上不同的色相一样。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音色 听这段

声音是由发声的物体震动产生的。当发声物体的主体震动时会发出一个基音,同时其余各部分也有复合的震动,这些震动组合产生泛音。正是这些泛音决定了发生物体的音色,使人能辨别出不同的乐器甚至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所以根据音色的不同可以划分出男音和女音;高音、中音和低音;弦乐和管乐等。所有泛音都比基音的频率高,但强度都相当弱,否则就无法调准乐器的音高了。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音色 听这段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将音色定义为“……一种感官属性,使听者可以根据它判断出两个具有相同的响度和音高的音是不相似的。(that attribute of sensation in terms of which a listener can judge that two sounds having the same loudness and pitch are dissimilar)”对1960年的定义的注释中(第45页)增加了“音色主要决定于声音频谱对人的刺激,但也决定于波形、声压、频谱的频率位置和频谱对人的时间性刺激。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羽管键琴 听这段

羽管键琴也称拨弦键琴、大键琴,是一种盛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的乐器。根据霍恩博斯特尔-萨克斯分类法,由于大键琴的发声源来自收藏在内部的絯线,并利用琴键及其内置装置令弦线拨动而发声,因此被归纳为弦鸣乐器。其分类号为314.122-4-8。一般乐器分类法则归入键盘乐器或拨弦乐器。过往大键琴所用来拨弦用的拨子多是由鸟类的羽毛管所做的,现今改良后的大键琴,大都改以塑胶作为拨子。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西塔琴 听这段

西塔琴(印地语:सितार;孟加拉语:সেতার;乌尔都语:ستار;波斯语:سی تار),又译西榙琴,锡塔尔琴、锡塔琴,是印度一种长颈诗琴,形似吉他,用作印度古典音乐乐器,是北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印度古典乐器。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Anna-Maria Hefele 听这段

Anna-Maria Hefele 是一名的德国女歌手,她的演唱方法叫卡基拉(Kargyraa),是呼麦的一种演唱技巧,其基本原则是运用假声带来发出超级低音。资料来源是她的 YouTube 主页,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的看看。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演唱视频 听这段

资料来源就是 YouTube 上的这段视频,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呼麦 听这段

呼麦(蒙古语:Хөөмий,意为“咽喉”),又称喉音唱法、双声唱法、多声唱法或浩林潮尔,是阿尔泰山周围地区诸多民族的的一种歌唱方式,并非蒙古族所独有。呼麦是阿尔泰山原住民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早在 12 世纪蒙古形成民族之前就已在广袤的地域上流传: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音高 听这段

音高指各种不同高低的声音,即音的高度,音的基本特征的一种。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两者成正比关系:频率(即单位时间内振动次数的多少)高则音'高',反之则'低'。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音高 听这段

虽然不同乐器的频谱不同,但任何乐器演奏中央 C上的 A 音符基频皆为 440Hz,因此所感受音高全都相同。此外,即使频率有些许改变,听者感受的音高未必改变,但是如果音高改变通常意味频率也会改变。事实上,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此为一个临界值,指可被感受到的音高变化量)大约等于五音分(也就大约等于半音的百分之五),但是其会随着人耳可听频率的不同而改变,且同时比较两个音高会更为精确。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十二平均律 听这段

十二平均律,又称十二等程律,是一种音乐的定律方法,将一个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等分称为半音,是最主要的调音法。音高八度音指的是频率加倍(即二倍频率)。八度音的频率分为十二等分,即是分为十二个等比级数,也就是每个音的频率为前一个音的 2 的12次方根倍。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十二平均律的历史 听这段

公元 400 年左右,中国南朝数学家何承天提出世界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十二平均律数列 900 849 802 758 715 677 638 601 570 536 509.5 479 450(原文:……黄钟长九寸,太簇长八寸二厘,林钟长六寸一厘,应钟长四寸七分九厘强)。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伽利莱的父亲伽利略·文森佐曾试图解决十二平均率问题,但他用的倍率是 18:17,因此自乘 12 次后只得 1.98556,不是 2,八度走了音,他的系统只能算近似十二音阶平均律。1605年荷兰数学家西蒙·斯特芬在一篇未完成的手稿“Van de Spiegheling der singconst”提出用 12 倍根号 1/2 计算十二平均律,但因计算精度不够,他算出的弦长数字,有些偏离正确数字一至二单位之多。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十二平均律的历史 听这段

中国明代音乐家朱载堉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首次提出“新法密率”(见《律吕精义》、《乐律全书》),推算出以比率 12 倍根号 2 将八度音等分为十二等分的算法,并制造出十二平均律律管及律准,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乐器。16 世纪末叶中外交通方兴未艾,1580年开始,明朝广东承宣布政使司每两年在广州举办一次为时数周的交易会,届时东西商人和传教士交流货物和思想;朱载堉刊行十二平均律学说之时,正值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华之时,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学书,极有可能在此时通过传教士传向西方。图为《乐律全书》。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最早的乐器 听这段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乐器是在德国出土的骨哨,经过碳测定得知其已有 42000 到 43000 年左右的历史。最早的弦乐器则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出土的“乌尔的七弦琴”,距今有 3000 年左右的历史。

阿雷佐的圭多 听这段

阿雷佐的圭多(Guido of Arezzo,991/992年 – 1033年之后),也称圭多·达莱佐(Guido d'Arezzo)或圭多·莫纳科(Guido Monaco),意大利中世纪音乐理论家,常被认为是现代音乐记谱法(五线谱)的发明者。早年曾在科迪戈罗的彭波萨修道院求学,1025年因修道院僧侣反对他的音乐革新而离开彭波萨。后受阿雷佐主教泰达尔德之聘任大教堂学校教师,并受托写出了《辨及微芒:音乐理论剖析》(Micrologus de Disciplina Artis Musicae)一书。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毕达哥拉斯 听这段

毕达哥拉斯(希腊语:Πυθαγόρας,约前580年-前500年)是一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创立者。毕达哥拉斯的哲学思想受到俄耳甫斯的影响,具有一些神秘主义因素。从他开始,希腊哲学开始产生了数学的传统。毕氏曾用数学研究乐律,而由此所产生的“和谐”的概念也对以后古希腊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毕达哥拉斯还是西方勾股定理(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首先发现者(有学派说是巴比伦人先发现,亦有说是中国人发现)。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五度相生律 听这段

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纯律为音乐的三种主要律式,它的诞生可能与弦乐器的应用实践有关,一种观点认为该法为毕达哥拉斯所创。

五度相生律 听这段

五度相生律是按照自然泛音的纯五度关系依次产生音序(5 声,7 声,12 音)的生律方式,该方法产生的音阶与十二平均律有着细微的差异。以 C 为例,将其频率 f 乘上 3/2,即升高完全五度得下一音 G。再将 G 升高完全五度得下一音 D,此时 D 的频率为 (3f/2)*(3/2)=9f/4,高于原基准音的倍频,将其除二也就是降八度后得 9f/8。再将 D 升高完全五度得下一音 A,频率为(9f/8)*(3/2)=27f/16。再将 A 升高完全五度得下一音 E,此时 E 的频率为 (27f/16)*(3/2)=81f/32,同样高于原基准音的倍频,降八度得 81f/64。再将 E 升高完全五度得下一音 B,此时 B 的频率为 (81f/64)*(3/2)=243f/128。假设有一音升高完全五度再降八度后为基准音 C,就能得这个音的频率为 4f/3,也就是 F。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切分弦长 听这段

拨弦乐器发音是和弦的振动有关的,当弦的长度改变时,弦的振动频率会发生变化,声音的频率也会随之改变。

出了偏差 听这段

毕达哥拉斯的这个数学模型在前十二个音上是没问题,但是再往后就会出现偏差,不过这个偏差非常细微。

对世界的理解 听这段

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派认为数学可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数字痴迷到几近崇拜;同时认为一切真理都可以用比例、平方及直角三角形去反映和证实:譬如主张平方数'100'意味“公正”。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无理数 听这段

相传无理数最早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弟子希帕索斯发现。他以几何方法证明根号 2 无法用整数及分数表示,并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而毕达哥拉斯深信任意数均可用整数及分数表示,不相信无理数的存在。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希帕索斯 听这段

当毕达哥拉斯发现根号 2 为无理数时,大为震惊、不承认其存在。后来在他的学生希帕索斯触犯学派章程,向外人透露无理数的存在后,毕达哥拉斯下令将其淹死。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巴赫 听这段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过去在日本的教育上曾被称呼为音乐之父,但现今在日本教科书上已避免这样称呼。在 2005 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六,次于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朱载堉 听这段

朱载堉(1536年-1610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嫡子,出生于怀庆(今河南沁阳)。为明仁宗第二子郑靖王朱瞻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明代乐律学家、音乐家、数学家、舞学家、乐器制造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散曲作家,首创著名的十二平均律。西方人称赞他为‘东方百科艺术全书式的人物’。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朱载堉 听这段

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乐律全书》中发明的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以复杂的数学计算及乐器的实际实验,在世界上最先算出以比率是 12 倍根号 2=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精确到小数点后25位数,将八度音等分等分为十二律,且实际制造出相应的律管及弦乐器。他最晚在 1581 年就提出了这个概念,比比利时数学家兼军事工程师西蒙·斯特芬在西方音乐史上提出类似理论还要早。直到1638年法国科学家马兰·梅森(Marin Mersenne )出版《和谐音概论》,西方世界才第一次知晓 1.059463 这个数字。如今通行世界的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权,非朱载堉莫属。后来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在所著的《论音感》一书中写道:“中国有一位王子名叫载堉,力排众议,创导七声音阶。而将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的方法,也是这个富有天才和智巧的国家发明的”。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平均律钢琴曲集》 听这段

《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巅峰,彪罗(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共两卷,各24首。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每卷都包含有一整套24首前奏曲和赋格,总共48首。第一卷的曲子要明亮,欢快一些,第二卷要严肃、灰暗一些。这套曲集的诞生,不仅证实了自由调律法的可行性,使得各调性之间能够自由转调,并且在形式、风格上也显得多彩多样,第一卷中直接采用了巴赫的钢琴小曲集,而第二卷则包含了时期更广的一些作品,巴赫的赋格曲写作手法,更是达到了颠峰造极的境界。资料来源是网易云音乐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歌单。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巴赫的贡献 听这段

尽管他的音乐并没有开创新风格,但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但由于音乐的风尚迅速转向为洛可可和古典主义风格,巴赫的复调音乐音乐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长时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均对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门德尔松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并且在其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松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恢复了今日的崇高地位。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西部世界>的文化根源与理论基础座谈会》 听这段

重轻老师第一次做客机核录制的是《<西部世界>的文化根源与理论基础座谈会》这期节目,聊了聊《西部世界》到底借鉴了哪些经典的作品、台词中埋藏了多少待挖掘的伏笔、彩蛋里暗藏着什么玄机,并为大家介绍了一下二分心智理论。感兴趣的朋友请点击资料来源回顾。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二分心智的崩塌:人类意识的起源》 听这段

《二分心智的崩塌:人类意识的起源》由 Julian Jaynes 于 1976 年写成,最早出版于 1976 年,1978年 被提名被提名国家图书奖。本书已被翻译成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和波斯语。这本书讨论的就是二分心智这一心理学理论,二分心智理论发现人类直到大约3000年前才具有完全的自我意识,在此之前,人类依赖二分心智(bicameral mind)——每当遭遇到困境,一个半脑会听见来自另一半脑的指引,这种指引被视为神的声音。人类社会日趋复杂,这种二分心智也最终坍塌,人类现代自我意识被唤醒,最终具有了内在叙事( an internal narrative)的能力,Jaynes 认为,一切变化源于语言。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听这段

十二平均律的诞生打破了五度相生律对音乐创作的限制,至此人类创作音乐不再需要凑合或者屈服于某些限制。而在《西部世界》第一季第九集中,仿生人们突破了人类为他们设下的种种限制,获得了自由。某种程度上来说,十二平均律确实挺适合用来形容这一集。

钢琴曲 听这段

钢琴曲在《西部世界》里出现了很多次,包括酒馆中自动演奏的钢琴、进行仿生人调整时的德彪西已经背景音乐等等。

人与自然 听这段

学习自然是人类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事情,在音乐领域也同样如此,音乐家们一直在从自然中学习和借鉴,并把得到的成果融入到音乐创造中。我们刚刚聊到的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其实也来自自然。

非常的脏 听这段

对无法接受无理数、偏执到疯狂的毕达哥拉斯来说,现在我们用在音乐创作上的五度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首调唱名法 听这段

我们平常说的“do,re,mi,fa,sol,la,si”正式名称叫唱名,是用来教授音高和视唱的音乐教育方法。有助于演唱者区分音程,并加强对乐理的理解。它是一种阶名唱法,而这两个表达方式实际上常被混用。唱名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唱名法:将 do,re,mi,fa,sol,la,si 与 C,D,E,F,G,A,B 一一对应。无论哪个调,唱名都是绝对的;另一种则是首调唱名法将当前调的主音唱成 do。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五声音阶 听这段

五声音阶,或称五声调式,是由5个音构成的一种调式。但不是随意5个音构成的调式都是五声调式,五声调式是由按照纯五度排列起来的五个音所构成。最出名的五声音阶是中国传统音乐,西洋音乐史上首先在苏格兰民谣中出现。日本的传统乐曲也是使用五声音阶,此外还有许多国家的传统音乐听起来都像五声音阶,如不丹、越南、爪哇、安第斯山脉等地区的音乐听起来就像五声音阶。中国音乐的五声音阶可以很明显的在京剧中体会,虽然京剧也有采用变宫、变征等音阶,此外,实际的旋律仍然是使用五声音阶。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樱花歌》 听这段

《樱花歌》是日本传统民谣,历史十分悠久,产生于江户时代,为儿童学习日本筝而作,词、曲作者已不可考。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东京音乐学校的《筝曲集》开始有正式记载。现在已成为日本流传最广的民歌之一。大家小时候上音乐课肯定也都学过这首歌。

《影子传说》 听这段

《影之传说》(日语:影の伝説,英语:The Legend of Kage)是一款由太东公司制作和发行的街机游戏,于 1985 年发行,后来在 PSP、PS4、3DS等平台都有复刻。玩家扮演的角色是年轻的伊贺流派忍者影,他要从恶棍雪草妖四郎和雾雪之介拯救公主雾姫。玩家装备有一个小太刀短剑和无限量的飞镖。如果得到一个水晶球会使玩家的衣服变成彩色并获得一定的能力(飞镖变大或速度加快)。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没想过 听这段

长久以来使用传统五声音阶制作音乐让日本人产生了惯性思维,死抓着五个音不放,根本没想过把另外两个音加进来。在明治时期西洋音乐进来以后,西洋音乐成了日本音乐的主流,只用五个音的状况也就消失了。

日本民俗调式 听这段

日本民俗调式分很多种,包括日本雅乐中的吕(Do、Re、Mi、So、La)和律(So、La、Do、Re、Mi;Re、 Mi、So、la、Do)、民谣(Re、Mi、So、La、Do;La、Do、Re、Mi、So)等。

花村主题曲 听这段

这首是《守望先锋》中花村的主题曲,虽然加入了很多现代音乐的内容,但是一听还是能感觉出这是日本风格的主题。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中国的五声音阶 听这段

中国的五声音阶分为宫、商、角、徵、羽,对应的是Do、Re、Mi、Sol、La。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

中国的五声音阶 听这段

我们现在听到很多歌用的也是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思路制作的,比如《青花瓷》、《我和你》、《北京欢迎你》等歌曲的写法都是如此,坚决不用4、7。

《功夫》 听这段

《功夫》是科乐美于 1985 年在 FC 上推出格斗游戏,主角以李小龙为原型设计。这款作品被认为是格斗游戏的鼻祖,也是 FC 上深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七声音阶 听这段

七声音阶(Heptachord)是在八度音程之内,由七个相邻的音所组成的音阶。中国战国时期已有七声音阶的出现,由原有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五音加上变徵与变宫两音而成(CDE#FGAB);西洋七声音阶的出现可分为教会音阶及近代大小调音阶两种。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自然大调 听这段

自然大调(经常简称为大调),即中古调式中的伊奥尼亚调式(Ionian),是调式的一种。自然大调包含七个音符,在唱名中分别是Do、Re、Mi、Fa、Sol、La、Si(或Ti)。C大调是大调中最“简单”的一个调性,因为它是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升号(♯)和降号(♭)的大调,在钢琴中只需弹奏白键。比某个大调低小三度的小调,称为该大调的关系小调。自然大调中的音符从主音开始,按照音高依次为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属音、属音、下中音和下主音,也可以称作主音、二级音、三级音、四级音等等。除了中音和下属音,下主音和主音之间是小二度,其他相邻两音之间都是大二度。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小调 听这段

小调是相对于大调而言的,现代音乐两种调性之一。小调的特色是音阶的第一音到第三音是个小三度音程。通常用以表达负面的情感,常用来表达悲伤、阴沉、恐怖的情感,比如在动画或电影当中在悬疑或血腥等剧情时的的背景音乐、游戏中的战斗曲或是 BOSS 战 BGM等。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哦,苏珊娜》 听这段

《哦,苏珊娜》是一首美国乡村民谣,这首欢快的歌谣由斯蒂芬·福斯特在 1847 年写就,同年 9 月 11 日在匹兹堡的“雄鹰沙龙”上首次演出。翌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后,大批的淘金者就是唱着这支生动、活泼的歌直奔加利福尼亚的。后来这首歌曲又飘洋过海,传遍了整个世界,一直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打破成见 听这段

但事实上音乐并不是一定要从 do 或者 la 开始,还有很多种其他的调式,只不过现在新作的曲子很少会去用,所以我们就很难听到其他的调式。

《斯卡布罗集市》 听这段

斯卡布罗集市(Scarborough Fair)本是由于维京人经常的登陆,作一些交换而形成的一个定期集市,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每年的秋天持续一个半月,现在的英国,还有这么一个小镇。《斯卡布罗集市》则是一首古老的英国民歌,其起源可一直追溯到中世纪,从歌词来看与苏格兰民歌《精灵骑士》有类似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斯卡布罗集市》与瘟疫爆发有关。随着歌曲的传播,它被改编、修饰并重写,至18世纪末已存在许多版本,但现今只有几个版本被传唱。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橄榄树》 听这段

《橄榄树》是齐豫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李泰祥作曲,三毛作词,收录在齐豫 1979 年 7 月 9 日发行的同名专辑《橄榄树》中。这首歌曲是齐豫的代表作品之一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多利安调式 听这段

多利安调式是一种是一种从大调音阶的第二级开始的音阶,是一种正格调式,以 D 为起音和结束音(正格调式的最后一音,该调音阶的最低音),吟诵音(结束音向上五度)为 A。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Tavern(Intro Cue)》 听这段

现在放的是《魔兽世界》中酒馆的 BGM《Tavern(Intro Cue)》。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多利安调式 听这段

多利安调式是欧洲民谣中经常采用的调式,比较欢快、轻松,适合在聚会、典礼等场合演奏。现在各种以欧洲为背景或者设定原型的游戏、动画、电影中如果出现酒馆之类的场景,一般也都会配上这种调式的 BGM。

《The Makers Theme》 听这段

这首是出自《暗黑血统 2》的《The Makers Theme》,是大地图 BGM 之一。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经常出现 听这段

Jesper Kyd 特别喜欢用多利安调式,在《暗黑血统 2》、《刺客信条 2》、《腐烂国度》、《无主之地 2》的配乐中他都有采用。此外,《上古卷轴》系列也有很多 BGM 使用了多利安调式,《上古卷轴 5:天际》中尤其多。

西班牙 听这段

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外来影响,因此他们的文化也有很多其他文明的影子。中世纪时,西班牙境内有多个国家并立。公元 710 年,由于争夺王位,西哥特人的一位王位竞争者寻求阿拉伯人(又称摩尔人)的帮助,从而开始了摩尔人的入侵历史。公元 711 年,摩尔人入侵西班牙,赢得了瓜达莱特战役大捷。只用了 7 年时间就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从而西班牙开始了为期近 800 年的伊斯兰统治,称做“安达卢斯国”,中国古代称之为“绿衣大食”。1492 年 1 月 2 日,摩尔人首都格拉纳达陷落,西班牙光复运动宣告完成,西班牙最终实现统一。资料来源是《刺客信条》电影上映前 Red 老师写的《神秘刺客背后的隐秘历史》,里面就聊到了部分内容,感兴趣的朋友请点击资料来源阅读。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弗利吉安调式 听这段

这个调式叫做弗利吉安调式,以 E 为起音和结束音,吟诵音是 B-C。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Army of the Dead》 听这段

大家现在听到的是《Army of the Dead》,出自《劳拉与奥西里斯神庙》。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God of War II - Main Titles》 听这段

这首是《God of War II - Main Titles》,是《战神 2》的主菜单音乐。这首曲子也是游戏史上经典的旋律之一了。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阿拉伯音阶 听这段

阿拉伯音阶也叫吉普赛音阶、拜占庭音阶,是弗利吉安调式的衍生版,主要模式就是 34#5671#23。

《Introducing The Prince》 听这段

这首曲子是《Introducing The Prince》,是《波斯王子:时之沙》开场动画的 BGM。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君士坦丁堡 听这段

君士坦丁堡,又译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旧名,现在则指伊斯坦布尔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地区。它曾经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公元 330 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为新罗马,不过一般还是以建立者君士坦丁之名称呼这座城市。在公元 12 世纪时,君士坦丁堡是全欧洲规模最大且最为繁华的城市。后来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领土范围也缩减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公元 1453 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此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再次繁荣起来。西方学者们习惯上将基督教治下(330 年至 1453 年)的该城称作君士坦丁堡,而将此后伊斯兰教治下的城市称作伊斯坦布尔。如今,君士坦丁堡之名仍然被东正教沿用,教众们将君士坦丁堡教会的领袖,亦是整个东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领袖称作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刺客信条》 听这段

《刺客信条》初代古代线的故事发生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期的中东地区,所以配乐也大多采用了充满异域风情的阿拉伯音阶。同样,故事发生在君士坦丁堡的《刺客信条:启示录》的配乐也采用了这类风格。

谁先谁后 听这段

因为我们接触了很多音乐,所以现在听到各种调式就能够一下子反应出这个调式风格代表的地区或者文明。但是目前我们还并不知道这些调式最早的起源具体是什么情况,也不知道为什么各个地区的音乐风格会有这么有趣的差异,更不知道音乐与其代表的地区文化谁先产生。或许以后随着考古发展,这些问题都能得到答案。

利地安调式 听这段

Lydian Mode 一般翻译为利地安调式,也是一种正格调式,起音和结束音为 F,吟诵音为 C。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EVE》 听这段

大家现在听到的是动画电影《机器人瓦力》的女主角 EVE 的主题旋律《EVE》。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任天堂 听这段

利地安调式给人一种幻想、梦幻的感觉,特别适合任天堂出品的很多游戏,所以我们在任天堂的游戏中经常能听到这个调式的旋律。

《Overture》 听这段

这首是《超级马力欧银河》的开场曲目《Overture》。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Windows 7 开机音效 听这段

资料来源是 yoshifan 用 Windows 7 音效制作的《U.N. Owen was her? (Windows 7 Remix - Remastered)》,里面就用了很多这个音效。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辛普森一家》主题曲 听这段

汉斯·季默在制作《辛普森一家》的主题曲《The Simpsons Theme》时,也用了利地安调式,营造了一种欢快、充满幻想的感觉。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米索利地安调式 听这段

米索利地安调式(Mixolydian Mode)也是一种正格调式,以 G 为起音和结束音,D 为吟诵音。米索利地安调式带有明显的布鲁斯味道,除此之外很多摇滚、流行音乐也采用了这个调式,无数经典名曲就是以这个调式写成的。

《Hey,Jude》 听这段

《Hey,Jude》是披头士乐队的名曲,原名为“Hey Jules”,是麦卡特尼为安慰约翰·列侬之子朱利安在他父母离婚期间所作。“Hey Jude”于 1968 年 8 月作为单曲发行,是披头士在苹果唱片旗下发行的第一首单曲。它也在美国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上停留了九个星期,是所有披头士冠军歌曲中占据第一时间最长的,并打平了排行榜第一占据时长的记录。经常出现在专业乐评人的史上最伟大歌曲名单中。2012 年,当时 70 岁的保罗麦卡特尼还曾在当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最后献唱过这首歌,引发了全场八万人的大合唱。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Sweet Home Alabama》 听这段

《Sweet Home Alabama》是美国摇滚乐队林纳·史金纳的名曲之一,最早于 1974 收录在他们的第二张专辑《Second Helping》中。这首歌也是一首经典,后来被多次翻唱和改编,也经常出现在电影里,包括《阿甘正传》、《空中监狱》等等。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Sweet Child O'Mine》 听这段

《Sweet Child O' Mine》是美国硬摇滚乐队枪炮与玫瑰(Guns N’ Roses)的第三张单曲,也是枪花 1987 首张录音室专辑《Appetite for Destruction》的第九首歌,于1988年8月18日发行。《Sweet Child O'Mine》Billboard Hot 100冠军单曲,是该乐队第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冠军单曲,同时这首歌在英国单曲榜上名列第六。根据主音吉他手 Slash 的自传,他一开始觉得这歌不怎么一样,因为它的 riff 仅仅是 Slash 的“指法练习”,是他弹着玩儿的。后来乐队成员们一时兴起,将其做成了一首完整的歌。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苦乐交响曲》 听这段

《苦乐交响曲》是英国摇滚乐队神韵合唱团在 1997 年推出的一首歌,收录在他们的第三张专辑《Urban Hymns》中。《苦乐交响曲》根据滚石乐队的《The Last Time》的管弦乐版本改编,因此也引起了很多纠纷,还打了一次官司。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沙罗曼蛇》第一关 BGM 听这段

《8 bit 音乐·基础原理》这期节目的开场 BGM 选的是《沙罗曼蛇》第一关 BGM,用的也是这个调式。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超惑星战记》 听这段

《超惑星战记》(日版名:超惑星戦記 メタファイト,英文版名:Blaster Master,日版名假名部分为“Metafight”的转写)是 Sunsoft 开发,并于 FC 发行的平台动作游戏。游戏于 1988 年 6 月 17 日在日本首次发行,同年又于北美发行,1991 年在欧洲发行。2000 年 2 月 24 日在 Game Boy Color 发售续作《メタファイトEX》。之后,Peter Lerangis 将游戏小说化,并由 Scholastic Books 出版。游戏共有 8 个关卡。游戏流畅的操作、关卡设计、精细的画面和音乐在那个年代算非常出色的了。关卡有分两种模式,一种是横向卷轴、另一种是当驾驶员下车进入小入口时会切换到成在平面图的迷宫舞台探索零件来强化车子和车子的副武器。不过游戏难度高的同时没有提供密码和存档点这一点遭受了部分玩家的批评。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Main Theme From Star Trek》 听这段

大家现在听到的是1966 电影版的《星际迷航》的经典主题曲。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Stay (Suite)》 听这段

米索利地安调式带着一种波澜壮阔的科幻感,让人一听就想到无限的太空和缓缓前行的飞船。汉斯·季默大师在为《星际穿越》制作配乐时就用了米索利地安调式,这首《Stay (Suite)》中就有很明显的旋律。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罗克里安调式 听这段

罗克里安调式(Locrian Mode),以 B 为起音和结束音,F 为吟诵音,让人感觉特别压抑悲伤。

减音阶 听这段

减音阶(Diminished Scale)是罗克里安调式衍生出来的一种音阶,没有主音而且不稳定,感觉是邪恶和黯淡的,让人感到慌乱和焦虑。

《Terror》 听这段

这首是放血怪兽 BOSS 战时的 BGM,标题就叫《Terror》。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阿诺德·勋伯格 听这段

阿诺德·勋伯格,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曾向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学习作曲,其后并迎娶策氏之妹为妻。勋伯格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他开创了第二维也纳乐派、编写《和声学》(1911)、提出《十二音列理论》(1923),深远地影响了二十世纪音乐的后续发展。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String Quartet No.3, Op.30 - 2. Adagio》 听这段

这首是《String Quartet No.3, Op.30 - 2. Adagio》,和我们平常听的音乐确实差很多,感觉非常古怪。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绑在一起 听这段

调式、音阶这些音乐理论早就烙印在人类身体里,是无法摆脱的情绪指示器,无论是否受过专业训练、自身是否有意识到,听到这些音乐是都会产生对应的情感共鸣。

阿诺德 听这段

阿诺德是《西部世界》剧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角色,他是西部世界乐园的联合创始人,也是罗伯·福特的老友,两人一起研究出了仿生人技术。不过阿诺德这个角色一直非常神秘,从来没有正式出场,直到第一季最后观众才知道阿诺德到底是谁、长什么样。

阿诺德·勋伯格 听这段

起初,勋伯格受 19 世纪末德奥浪漫派作曲家的影响,创作风格被归类为浪漫派晚期的半音主义,1908 年结识画家康定斯基,并和他共同举办享誉一时的蓝骑士画展,两位艺术家在创作理念上交相刺激影响,而开启了勋伯格音乐创作上著名的表现主义时期,在此期间,勋伯格的音乐创作,慢慢由浪漫晚期的复杂调性转为无调音乐,无调音乐时期维持大约十五年,于 1923 年,正式提出他的十二音列理论,正式进入他的十二音列时期。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自然还是文化 听这段

前面我们提到过,音乐创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习自然,把人类认为自然中美的部分学习过来并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就能让曲子更“好听”;但是无论如何音乐还是人创作的,是一种文化作品。

教堂 听这段

天主教在中世纪的欧洲的地位极高,是人民共同的信仰,也是音乐活动的中心。在历史潮流演变下,许多作曲家加入个人的创意,促成素歌的改变,例如朗诵句、续咏调等等,最著名的素歌就是葛利果圣歌。中世纪时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圣歌,像是赞歌、礼仪剧、神秘剧,在公元六世纪末,教宗葛利果一世带头开始收集修订各地散乱的圣歌。历经了数个世纪的发展与进步,终于成为使用拉丁文的教会礼仪音乐。从中诞生的音乐理论成为了欧洲音乐的基础之一,一直保留到今天,并出现了被称为教会调式的调式体系,刚刚我们聊到的所有调式都属于其中。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摈弃自然 听这段

前面也提到过,从自然中学习来的五度相生律对前十二个音来说是完美的,但是往后就会出现偏差。十二平均律诞生后,人们觉得这更适合用来制作音乐,因此舍弃了来自自然的五度相生律。这很明显就是人类主观选择的结果。

调式名字来源 听这段

这种源自古希腊的音乐调式的每一个音下面都有一个古希腊的名字,相对应叫做 Ionian(爱奥尼安)、Dorian(多利安)、Phrygian(弗里及安)、Lydian(利地安)、Mixolydian(混合利地安)、Aeolian(爱奥利安)、Locrian(罗克里安),这些名字都来自古希腊的一些地名。

柏拉图的《理想国》 听这段

在古希腊人眼中,情感效应上尚武、庄重的多利安调式(Dorian mode)被认为可使听众敢作敢为和有尊严,而柏拉图认为这种情绪操纵使自由公民难以治理,因而他把整个音乐排除在他的理想国之外。

激昂的弗里吉安调式 听这段

现今我们感觉庄严肃穆的弗里吉安调式(Phrygion mode),在古希腊人看来是激情、狂放的,是使人们亢奋的,是在宴会上饮酒时听的音乐。

音乐的人为性 听这段

在条件反射理论学说中,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如果给人大量重复的听一种音乐,并强制将这种音乐与一种情感建立联系,就会让人对这种音乐的属性产生一个固有印象。

巴赫的伟大 听这段

德国音乐家罗伯特·舒曼曾说:“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巴赫确立的十二平均律原则,奠定了西方音乐几乎所有样式的体例基础。甚至可以说如果人类文明毁灭了,只要十二平均律得以保存,现今的人类所有的音乐都可以得到还原。

民族音乐 听这段

世界范围内继承自远古的民族音乐多没有使用十二平均律作为基准,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被人类不断改变的审美抛弃,像中国那些只存在于文献中的音乐一样失传。

甘美兰音乐 听这段

甘美兰是印尼人的一种民族乐队,它所演奏的音乐也称为甘美兰。甘美兰乐队及其音乐大约在15世纪时形成,至今已有 500 年的历史,它深深植根于印尼的泥土中,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甘美兰音乐大都采用有半音和无半音的两种五声音阶,但它的律制(即音与音之间的距离)与十二平均律不同,接近五平均律。

四分之一音 听这段

在十二平均律出现之前,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存有各式各样的律制,这些音乐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他们还有个形象的别称,叫做“钢琴缝里的音”。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人类学实验 听这段

在 2016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们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中找到了一个未曾被外界音乐侵扰的玻利维亚提斯曼(Tsimane) 原住民部落,通过让这些接受实验者去聆听现代社会公认的“好听”的音程与和弦和“难听”的音程与和弦,并且把这个实验的结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完全随机 听这段

实验结果表明,部落的原住民对这些我们普通人能轻松作出判断的音程与和弦的态度是完全随机甚至与我们相反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对一些我们觉得难以忍受的音调他们甚至会认为还不错。这个实验结果表明人对音乐的取向绝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行为,而非生物行为。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电子音乐 听这段

现代电子音乐的音色大部分都是合成器调出来的,就是对于声波的各种包络和形状的操作,背后有着一套严格的数学理论和算法,其本身就是一种编程行为而不是传统的编曲行为,它与十二平均律的关联性也就不像传统的音乐那样紧密。

节奏 听这段

节奏(Rhythm)是一种以一定速度的快慢的节拍,主要是运用速度上的快慢和音调上的高低把它们组合到一起。节奏可以独立被欣赏,例如锣鼓演奏。节奏也可以成为旋律音乐的骨架。

音乐的理性 听这段

在大部分人眼中,音乐是一个很感性的事物,然而音乐中也离不开理性,它要遵循着很多规则,就像一个精致的数学公式一样。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大都会演奏乐器,这也能说明音乐与科学之间的相通之处。

和声 听这段

简单的说,和声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关于和声还有很多可以说的东西,下次有机会我们会再邀请重轻老师来和大家分享。

片尾 BGM 听这段

您现在收听到的是来自巴赫的《十二平均律 前奏曲与赋格 第一册 D大调 BWV850》中的第二节(Prelude and Fugue No.5 in D major, BWV 850 - 2. Fuga),我们下期再见。

资料来源,点击进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