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词中“渡”字的妙用

 杏坛归客 2018-03-04


古典诗词中“渡”字的妙用 “渡”这个字在古典诗词中用的还是比较普遍的。在《辞海》中它主要有这样几个义项:

①渡河,可引申为由此达彼或者转手、移交等;

②摆渡口,渡头,在古典诗词中解释为“转手、移交”的几乎没有,其他的义项用的比较多。 


一、一样的“渡头”,不一样的故事 我们来看这样几首诗歌: 

1.南北朝民歌《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2.唐代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3.宋朝陆放翁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明朝袁宏道的《横塘渡》 横塘渡,临水步。郎西来,妾东去。妾非倡家女,红楼大姓妇。吹花误唾郎,感郎千金顾。妾家住虹桥,朱门十字路。 认取辛夷花,莫过杨梅树 

在以上这几首诗歌中,“渡”都是“摆渡口、渡头”的意思。只是《西洲曲》的渡口既遥远又美丽又凄凉;孟浩然的渡口虽很热闹却不是停留之地;陆放翁的渡口是战场,是诗人的理想之地,有着威武雄壮的军容,读来气势磅礴,激动人心;袁宏道的渡口有美丽的爱情。渡头还是那渡头,只是承载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二、一样的“渡河”,不一样的心情 在古典诗词中,“渡”字用的更为普遍的义项还是“渡河”。如: 

1.唐代刘皂的《渡桑乾》(又名《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2.明代高启的《寻胡隐者》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3.明代于谦的《岳忠武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当然,同样的渡河,心情却是不同的。刘皂渡河就很无奈,很凄凉,因为越渡河离家乡越远,而他又是多么的想要回家;高启渡河就很愉悦,虽然路途上也很辛苦,但一路上还有春风相伴,繁花相送,不知不觉就到了自己所想要到的隐者之地;于谦写的渡河却充满了苍凉、悲愤,因为河那边是朝廷失守后新迁的都城,新的都城旧的朝廷,仍然不思收复河山,只图享乐。这说明,渡河之后的目的地决定着诗人们的心情。 

三、一样的“渡”――“由此达彼”,不一样的诗境 用的最妙的还是根据引申义“由此达彼”所化出的诗句,这些诗句营造了不同的意境。 

1.春之境 唐代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此诗有“渡”的颔联写物候新。清晨太阳从海面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抽出新芽,染上了迷人的春色。 这里虽也是渡河,但是对象却是不能渡河之物。为什么梅柳也能渡河呢?因为这里的“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梅柳当作有生命的能移动的物体,作者的故乡在初春正月尚是残冻未消,而故乡的梅柳等花木渡过了长江之后似乎也染上了江南春的光华与水色,梅花缤纷,柳叶飘飘,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这里化静为动,把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的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仿佛感受到春天的脉搏和动感,把平常的境界转化为令人惊讶的新境界。 和这种用法相似的还有李颀的《古塞下曲》: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渡河阳。 “阳”,山南水北为阳。“河阳”即河之北。“春色渡河阳”,简单地说就是春天从河之南来到了河之北,似乎一夜之间,黄河之北就成了草长莺飞、绿树红花的春天的美好画面。多么神奇啊! 

2.秋之境 同是诗人李颀还有这样一首诗《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中,作者用表示具体动作的“渡”字来形容秋之神是怎样悄悄地从河的北岸来到河之南岸的。春天是从河之南悄悄到河之北的,秋天是从河之北悄悄到河之南的。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王昌龄的《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遥见胡地猎,鞲马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隋代卢思道的《从军行》中也有“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这样的诗句。在这些诗中,一个“渡”字,似乎让我们看到满地白霜、草木枯黄黄叶纷飞的一派萧瑟的秋天之景。 综上所述,不论春之境还是秋之境,诗人们都喜欢用“渡”字来表现节候的变化,这样用有什么妙处呢?

(1)把抽象的节候拟人化、形象化; 

(2)避俗就新,比较新颖,独特,更有表现力,体现诗歌语言的原创性; (3)有想象、联想功能。 正因为有这样的妙处,所以诗人们才对“渡”字青睐有加啊。 四、别具一格的意义:划船 我们看看宋朝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中也用到了“渡”它似乎和前面的义项都不吻合,确实如此,这里的“渡”是“划船”之意。这位“乱世中的美神”把“渡”用的别致而恰到好处,真不愧为伟大的女词人。 


诗词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