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史探微之元代名将察罕帖木儿纪略

 nzpeach 2018-03-04

留待十年复疆土

自当全力补元阕

--- 元代名将察罕帖木儿纪略

 


    察罕帖木儿(Chaghan Temur)(?-1362)察罕帖木儿是有元一代著名的军事将领,在他短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以平定天下、匡复社稷为己任,将区区数百之众奋起义兵,东征西讨,南战北平,几以一师之力歼灭百万红巾军,力挽元政府于倾覆,克复了自红巾军起义后四分五裂的北中国,他也因此成为元政府再次统一中国的唯一希望。然而就在他即将消灭红巾军东路军余部的时候,却为叛将暗杀,遇难益都。仅仅六年之后,元即为明所代。

   察罕帖木儿为乃蛮部人。乃蛮部世居我国新疆地区,为突厥语族,使用畏兀儿文字,文明程度很高,其人多信奉萨满教或景教。1206年为成吉思汗击败后,该部遂亡。分别被蒙古族和哈萨克族同化。察罕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白”,帖木儿是“铁”的意思。察罕帖木儿在蒙古语里即为“白铁”之意。察罕帖木儿汉姓李,字廷瑞,因此又称李察罕。

   据元史记载,察罕帖木儿的先祖居于北庭(即元之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这是乃蛮人的聚居地。在乃蛮部为成吉思汗击败后,察罕帖木儿的曾祖阔阔台加入探马赤军(仅次于蒙古军的元朝精锐部队,多为色目人组成)随元军西来,攻占河南。与其他随元军进入中原的色目人一样,察罕帖木儿的爷爷乃蛮台、父阿鲁温不再返回故土,而定居河南沈丘(今安徽临泉西北)。作为进入中原的第四代乃蛮人,察罕帖木儿自幼攻读诗书,曾应进士举,名闻乡里。元代科举屡遭兴废,直到元惠宗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最后一次诏复行科举,然终元一代通过科举入仕者不到六百人。而色目人作为元朝的重要统治力量,入仕途径甚多。身为色目人的察罕帖木儿却选择科举作为其入仕之路,足见其汉化程度之深。史载其“居常慨然有当世之志。”《元史·察罕帖木儿传》,也许假以时日,察罕帖木儿可能成为既拜住、太平之后的一代名相,然而,历史却给了他另外一种选择。

一、自起义兵

   元惠宗(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白莲教门徒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 率众起义,这支队伍以红巾裹头,时称红巾军。元末农民大暴动就此拉开了帷幕。刘福通率部西进河南相继攻克亳州(今安徽亳州)、项城(今河南项城南)、罗山(今河南罗山)、真阳(今河南正阳)等地,随后,江淮各地暴动蜂起,不数月,江淮诸郡皆被红巾军占领。元政府派兵屡战不克,素以彪悍著称的元军精锐—阿速军竟不战而溃,其它各地官军亦进剿不利,多为败绩。
   打开中国地图,我们便会发现,察罕贴木尔所居的沈丘,距离刘福通的起事地—颍州仅百里之遥,红巾军起义不可避免的波及到那里。闻知红巾事变的察罕帖木儿毅然投笔从戎,投身剿灭红巾军的战争,开始了其人生最后十年光耀千秋的戎马生涯。

   至正十二年(1352年),察罕帖木儿率先在招募当地子弟数百人,号称义兵。并与罗山县典吏李思齐所招义兵相合,设计袭破罗山。起兵以来第一战便尝胜绩。元廷闻此捷报,于当年十二月授察罕帖木儿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自此,察罕帖木儿名声乃起,支持元政府的各地地方武装纷纷投其门下,很快其义兵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万人,自成一军,驻扎沈丘,与红巾军交战,屡战屡捷,无战不胜。

二、鏖兵豫黄

   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丞相脱脱亲率大兵进围张士诚于高邮,然脱脱战前被贬,围城四十万元军溃散。这一突然变故,使得本来已有利于元政府的战局再次恶化。各路红巾军旋即反攻。张士诚夺取整个淮东地区后,南渡长江,进占浙西(今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大部。徐寿辉部重新占领湖广、江西大部;郭子兴部将朱元璋则率一部南渡长江,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等地。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刘福通迎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元龙凤。尔后刘福通率部开始出击,汴梁(今河南开封)以南邓、许、嵩、洛诸府州皆为红巾军所有。

   而察罕帖木儿经过三年与红巾军的力战,其所属军队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此时,他已转战到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至正十五年(1355年)十一月,红巾军赵明远部北渡孟津,攻破覃怀(今河南沁阳),威胁晋、冀等地。察罕帖木儿率军迎战,北渡红巾军尽数被歼。察罕帖木儿以此战被元廷升为中书刑部侍郎,阶中议大夫。

   之后, 元廷为剿灭红巾军而征调来的苗军,因统军元帅吴天保病故而占据荥阳降于刘福通。察罕帖木儿闻知,乘夜袭破苗军,苗军尽数被俘。此役,察罕帖木儿淋漓发挥了蒙元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此年冬,刘福通率30万红巾军向驻扎中牟的察罕帖木儿部发动进攻,察罕帖木儿举兵以来最大的挑战来临了。此时战局极不利于元军,首先察罕的兵力远逊于红巾军,已是以寡敌众,更何况军中还有可能再次反叛的苗军。面对危局,察罕帖木儿临危不乱,他亲自向士卒陈说利害,鼓舞将士士气。在察罕的激励下,麾下元军官兵尽效死命,与红巾军作战时,无不以一当百。天亦助廷瑞,两军酣战之际,战场天气忽然变成了大风扬沙,处在上风位置的元军在察罕帖木儿的率领下趁风势猛攻红巾军,红巾军遂不能敌,大败而遁,察罕军追杀十余里,歼灭红巾军无数。这是元末战争中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从此,察罕帖木儿声名远扬,红巾军闻其名,无不丧胆。察罕帖木儿也因“与贼战于河南北,屡有功,除中书刑部侍郎。”(《元史顺帝本纪·第四十四》)。

   至正十六年(1356年),刘福通为彻底消灭元政权而组织三路红巾军进行北伐作战,察罕帖木儿则因战功被元廷升为中书兵部尚书,阶嘉议大夫。

   九月,李武、崔德率领的红巾军西路军在攻击潼关未果后,攻克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虢州(今河南灵宝),元陕西行省与河南行省间的联系被切断,形成进逼陕西、山西之势。元知枢密院事、节制河南诸军答失八都鲁急命察罕帖木儿、李思齐两部人马往攻该路红巾军。察罕帖木儿接命后,迅即开拔,再次发挥蒙元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乘夜攻取了红巾军占据的崤陵(今河南渑池西)。再攻陕州,由于城势坚固且红巾军已备足粮草,一时不能攻取(这似乎是史册中记载的察罕军事生涯中唯一不胜的战例)。察罕帖木儿遂布疑兵于城外,再乘夜攻取虢州(今河南灵宝)。李武、崔德见察罕帖木儿已攻占虢州,被迫放弃陕州,渡过黄河攻入山西,先克平陆,再取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察罕帖木儿引重装骑兵紧追其后。李武、崔德不能固守平陆、安邑,只得回师守下阳津(今山西平陆东北),两军相峙数月,最终该部红巾军退走。察罕帖木儿因此役被元廷升为佥河北行枢密院事、中奉大夫。 
三、威镇三秦

   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红巾军西路军在经过休整后,又从襄樊出发改由陕西北上。红巾军相继攻取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 、商州(今陕西商县),夺占七盘山,进据蓝田,直抵灞上,兵锋直逼西安。同时分兵攻占同(今陕西大荔)、华(今陕西华县)各州。因“察罕帖木儿之名,贼素畏之” 《元史纪事本末·察罕帖木儿克复之功》,陕西省台向察罕帖木儿发书告急。察罕帖木儿此刻刚收复陕州,得求援信后,领五千兵马与李思齐一道入潼关急驰赴援。在与察罕所部数次交战后,红巾军无有胜绩,仍是大败。幸存人马不得不翻越秦岭,退到兴元(今陕西汉中)。元廷为嘉奖察罕帖木儿的复陕之功,授其陕西行省左丞、资善大夫。

   十月,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率领的援军进入陕西与红巾军西路军会合后,再次卷土重来。此次进兵,红巾军采取避开秦岭,由甘入陕的进攻策略,相继攻克秦州(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陇州(今陕西陇县),直逼凤翔。察罕帖木儿探知红巾军意图后,再出奇谋。他先派兵进入凤翔,加强防守力量。然后又派人以假情报引诱红巾军进攻凤翔。红巾军不识此计,举大兵来攻凤翔,察罕帖木儿见红巾军中计,率其无往不胜的重装骑兵,昼夜急驰100公里来到凤翔城外,分左右两翼对围城的红巾军进行包抄合围,凤翔城内的元军也出城进攻,两支元军里外夹击。战术上仍然很稚嫩的红巾军再次大败,损兵数万,伏尸百里,关中又为元所有。

   随后,奉命屯守陕西的察罕帖木儿领军又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二月,收复泾州、平凉;四月,在巩昌(今甘肃陇西)又击败红巾军西路军李喜喜部,使得红巾军只能退回四川,从此不敢北向。

四、北上勤王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红巾军中路军在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等率领下已经逾过太行山,攻入山西。连续攻克陵川、高平、潞州,但是在进攻冀宁路(今山西太原)时,为察罕帖木儿派来的兵马击败,不得不退出山西。

   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红巾军中路军分两路再次攻入山西,连陷晋宁路(今山西临汾)、冀宁路(今山西太原)、雁门(今山西代县东北)、代州(今山西代县)等地。元政府在山西的统治面临倾覆。

   元政府将消灭红巾军中路军的重任又交给了察罕帖木儿。察罕帖木儿与红巾军中路军的山西拉锯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三月,察罕帖木儿先派手下大将赛因赤等收复了被红巾军王士诚部占领的晋宁路。五月一日,察罕帖木儿又派部将董克昌等收复冀宁路。五月八日,察罕帖木儿麾下大将关保在高平击败红巾军。

   与此同时,察罕帖木儿在完成派遣兵马分别驻扎清湫(今陕西眉县东南)、义谷(今陕西蓝田西南)、潼关,并堵塞南山口,以防红巾军再犯陕西的军事部署后,率军中精锐进入山西。元廷进察罕帖木儿为陕西行省右丞兼陕西行台侍御史,同知河南行枢密院事。

   六月,元廷拜察罕帖木儿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仍兼同知行枢密院事,并授予便宜行事之权。十三日,关先生、破头潘等部红巾军攻克辽州(今山西左权),察罕帖木儿大将虎林赤将之击退。此部红巾军又复占冀宁路。

   在与此路红巾军反复拉锯后,察罕帖木儿认识到此路红巾军势大,难以全歼,遂决定采取坚守策略,力争将此路红巾军逐出山西。他将所部兵马分别屯守泽州(今山西晋城)、上党、并州。并将太行山主要隘口碗子城(今晋城南)、吾儿谷(今山西黎城东)、井陉口(今平定东)堵塞,截断了红巾军通过太行山进兵大都的主要通道。红巾军屡次攻打各关口,在察军的顽强抵抗下始终无法攻克,十月,红巾军攻破大同路(今山西大同)后,全军北上,退出山西,进军塞外。山西从此平定。
   经过与红巾军六年来的浴血苦战,察罕帖木儿所率领的军队已经成为元政府在北中国最为倚重的一支军事力量。因此,元惠宗妥欢帖木儿下诏令察罕帖木儿守御关、陕、晋、冀,镇抚汉、沔、荆、襄,便宜行阃外事。察罕帖木儿已经昂首迈入元末著名军事统帅的行列。此时的察罕帖木儿英气勃发,积极扩充训练军队,屯粮垦田,为消灭红巾军、恢复元朝在全中国的统治作积极的准备。 
五、克复中原

   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趁元廷集中兵力应付北伐红巾军,河南空虚之机,刘福通乘机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龙凤政权遂迁都至此。这时,红巾军的控制区域已经联为一片,东自山东,西达甘肃,北至辽阳,南到江淮、荆楚、巴蜀的广大区域尽为其有。元帝国的版图已经一分为二。面对红巾军日益强盛的不利战局。察罕帖木儿被迫采取战略守势,北塞太行山诸关口,南守巩、洛两地,率主力守渑池。

   七月,刘福通派遣已经投降的原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周全进攻洛阳,察罕帖木儿正驻于洛阳,他命驻于新安的精兵和宜阳驻军,两路来援。周全军遂退去。察罕帖木儿追击此部红巾军直到虎牢,堵塞洛阳门户—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诸险要关口后还兵。

   成皋向来是百战之地。刘邦谋士郦食其在楚汉争霸之时便有“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的名计(《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由此观之,察罕帖木儿所谋尽现一代名将风范。  

   至正十九年(1359年),龙风政权北伐的三路红巾军的结局已明。西路军已为察罕帖木儿败于甘、陕,东路军退守山东、陷入内乱,中路军则远在辽阳、朝鲜。刘福通已是坐困汴梁一座孤城。早已探知刘福通底细的察罕自然不会放过这一绝佳的攻灭龙凤政权的机会。

   五月,察罕帖木儿开始了他的军事行动。他率大军进抵虎牢,先遣小股人马分别向汴梁以南、以东两个方向攻击。南路元军相继攻占归、亳、陈、蔡诸州;东路元军,在水军配合下沿黄河,水陆并下,控制了曹州(今山东菏泽)以南,占据了黄陵渡(今河南兰考东)。

   随后,察罕帖木儿又调陕西元兵和山西元兵入河南,会师汴梁城下。察罕帖木儿率骑兵屯于杏花营(在汴梁城西),指挥各军围城。红巾军起初还主动出城迎战,但每战必败,尤其在两次为察罕帖木儿计谋所骗出城作战损失惨重之后。便再也不敢出城作战了。八月,察罕帖木儿侦知城中粮食将尽,遂与阎思孝、李克彝、虎林赤、答忽、脱因不花、吕文、完哲、贺宗哲、孙翥、关关等将商议,决定各将分门而攻。仅用一日,元军便于当晚登上城墙,攻破城门杀入汴梁。韩林儿在刘福通与数百骑保护下从东门逃去。收复汴梁一战,元军俘获韩林儿的皇后及红巾军家属数万,龙凤政权官员五千余人。自此龙凤政权走向衰亡。

   元军进入汴梁后,军纪肃然, “全居民二十万,军不敢私,市不易肆”(《《元史·察罕帖木儿传》》)一改元军滥杀之风。察罕帖木儿治军足以为人称道,有平宋丞相伯颜治军之风。

   攻克汴梁后,元军乘胜进兵,不到十天便平定河南。察罕帖木儿“献捷京师,欢声动中外” (《元史·察罕帖木儿传》),收复河南的奇功使察罕帖木儿成为元廷中兴的希望所系,帝国的第一名将,声名远播。元廷随即拜察罕帖木儿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知河南行枢密院事、陕西行台御史中丞,仍便宜行事。

   河南克复后,元廷与其南方统治区的联系重又恢复,战局发展已经明显有利于元廷。察罕帖木儿的军势更是极盛, “营垒旌旗相望数千里。乃日修车船,缮兵甲,务农积谷,训练士卒,谋大举以复山东”(《元史·察罕帖木儿传》)。       

   值得一提的是,正值察罕帖木儿大力准备克复河南之时的至正十九年(1359年)五月壬寅,察罕帖木儿上书元廷,“请今岁八月乡试河南举人及避兵儒士,不拘籍贯,依河南省元定额数,就陕州置贡院应试,” (《元史顺帝本纪·第四十五》)察罕帖木儿于军兴之际仍不忘科举之试,其德行足为称道,更是其全心汉化的最好体现。

六、匡定山东

   至正十九年(1359年)四月,山东红巾军首领毛贵为赵君用所杀,毛贵部将续继祖又从辽阳赶回益都杀赵君用,山东红巾军各部互相仇杀,处于群龙无首状态,从此一蹶不振。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六月,刚结束与孛罗帖木儿纷争的察罕帖木儿认为平定山东的时机已到,乃决定大举进攻山东。察罕帖木儿从陕西来到洛阳召集各路将领,部署进攻山东的战略安排:分兵五路,水陆并进。察罕帖木儿仍率领其从无败绩的精锐铁骑,从孟津渡过黄河,经覃怀,进入山东。七月,占领冠州(今山东冠县)、东昌(今山东聊城)。八月,察罕帖木儿率军进至盐河,派遣其养子扩廓帖木儿(王保保)、阎思孝、关保、虎林赤等,率精兵5万进攻东平。元军由东河造浮桥渡河,田丰(原为元镇守黄河义兵万户,后降于红巾军)派二万军夺桥。关保、虎林赤且战且渡,元军两败红巾军,斩首万余级,占领长清,兵临东平城下。察罕帖木儿考虑到“田丰据山东久,军民服之,乃遣书谕以逆顺之理”(《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田丰又再次回到了元政府的怀抱。东平王士诚等随之皆降。

   当时,山东红巾军主力集结济南,红巾军决定出兵齐河、禹城以抗击元军。察罕帖木儿再次施展其分进合围的战术,分兵四路:一路攻济阳、章丘;二路攻滨海各城;三路攻占泰安、益阳,而察罕帖木儿亲自率领主力攻济南,察罕帖木儿率元军渡过大清河,与红巾军战于分齐,红巾军大败,察军进逼济南城。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其它三路元军纷纷报捷。驻守齐河、禹城的红巾军投降;滨海各城亦不战而降;益都红巾军见济南危急,遣兵来援,被元军败于好石桥。元军乘胜围攻济南,并分兵取山东其它由红巾军控制的州郡。元军历经三月围攻,守将刘珪被迫献城投降。元廷再拜察罕帖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知河南、山东等处行枢密院事,陕西行台中丞。如果历史继续正常发展,以察罕帖木儿的雄才大略,击败江东诸贼,收复南方,恢复元朝统治,应该是极其顺理成章的事。但历史却“正常”的进行了“转折”。

七、被难益都
   济南为元军收复后,红巾军在山东境内只还剩益都、莒州两座孤城。益都为龙凤政权益都行省治所,城防坚固。察罕帖木儿自济南东进围益都。察罕帖木儿命诸军环城列数十营,又大造攻城器械,从各个方向一同攻城。益都红巾军全力拒守。元军见强攻不成,便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于是在城外挖掘深沟,筑长围,引南洋河水灌城中。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元军围攻益都数月,屡攻不下。叛服无常的田丰又生异心,其与王士诚密谋后,决定乘机刺杀察罕帖木儿,再次投降红巾军。谋变事定后,田丰以视察营垒之名邀请察罕帖木儿前来。察罕帖木儿行前,诸将以为不可往,察罕帖木儿曰:“吾推心待人,安得人人而防之。” (《元史·察罕帖木儿传》)众将又提出派骁勇护卫保护察罕,为察罕帖木儿再次拒绝。就这样,察罕帖木儿先至义兵头目王信营中,于六月十四日日落后与从骑十一人来至田丰营中,遂为王士诚所刺。一代名将察罕帖木尔就此殒于益都城外。

八、身死元亡

   察罕死讯传到大都,“不问男女老幼,无不恸哭者”(《元史·察罕帖木儿传》)元廷诏赠推诚定远宣忠亮节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河南行省左丞相,追封忠襄王,谥献武,食邑沈丘县,令河南、山东等处立庙,长吏岁时致祭。后改赠宣忠兴运弘仁效节功臣,追封颍川王,改谥忠襄。命其子扩廓帖木儿(王保保)“银青光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太子詹事,仍便宜行事,总其父兵”(《新元史,扩廓帖木儿传》)

   察罕帖木尔的突然被难,对于元政府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虽然之后不久,子袭父职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攻克益都、莒州,取田丰、王士诚心祭奠察罕,报了其父察罕帖木尔被害之仇。而且从整个战局看,从陕西直到山东的整个北中国复为元政府控制,百万红巾军主力已尽数被歼,窃据南方的几个蟊贼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还在自相攻伐,自古以北克南是为正道,元室中兴指日可待。

   然而察罕帖木尔一死,元廷中的那些拥兵一方的大将却开始内讧,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到至正二十八年(1668年)长达五年的时间里,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先与孛罗帖木儿相互攻伐,后又与李思齐、张良弼、关保纷争不休,元朝的最后一线中兴希望就在这无休止的内斗中丧失了。

   而在这五年中,自立为吴王的朱元璋杀陈友谅、俘张士诚、迫降方国珍,统一江淮。并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的北伐,此前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次成功完成中国统一的北伐的先例。北伐军根据“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然后进兵元都”(《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的方略,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于1368年8月2日,攻克大都(今北京),惠宗北遁,元朝对中原的统治到此终结。那些内讧的元将大多投降明军。被朱元璋戏称为“奇男子”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也只能眼望他养父—察罕帖木尔的故乡,无奈的随惠宗退到漠北。这次北伐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冷兵器时代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功实现统一的北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