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江河:我不会为了迎合和讨好读者去写作 书界新闻

 置身于宁静 2018-03-04

欧阳江河 图/源自网络

  作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代表性诗人之一,欧阳江河用他的笔将诗歌的长度和广度慢慢地拓展开去。在当下不那么清澈的诗歌之海中,还有这样的“江河”愿意静静流淌。在不少诗人纷纷拥抱时代喧哗的热闹中,欧阳江河依旧不断地深入诗歌的内核,严肃地剖析个人经验与公共现实的联系。日前欧阳江河受邀来深参加一个诗歌朗读活动,当记者发出采访邀约时,他一口爽快地答应。夏风习习,夜灯熠熠,当谈到诗歌写作的具体问题,欧阳江河一如作品所焕发出的“思辨性”般神秘,思维缜密,思想深邃,兼之开放、健谈,让人难以相信这已是将近耳顺之年的诗人。
  1
  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欧阳江河开始写诗。其诗作及文论被译成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意大利语等十多种语言。自1993年起,多次应邀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在全球五十余所大学及文学中心讲学、朗诵。1993年春至1996年冬居留美国,1997年秋自德国返回国内。在国内出版诗集《透过词语的玻璃》,诗作及诗学文论集《谁去谁留》,文论及随笔集《站在虚构这边》,诗作与随笔集《如此博学的饥饿:欧阳江河,1983—2012》等。
  按照欧阳江河的说法,他的诗歌写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3年正式写诗到1993年出国之前;第二阶段是到美国的五年,生活非常枯燥,声音变小了,自己和自己对话,懂得了个人化生活,独语和对话影响了他的写作;第三阶段是现在。欧阳江河说,之所以从1998年到2008年停写了十年,是因为发现自己的写作和中国现实有点脱节。他以诗人的方式在对待生命,静观世界。
  “一贯依傍而专注于语言自身的可能性,使欧阳江河自我显示为当代最才华横溢、最注重方法和风格最灵活多变的诗人之一。总是能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当代的前沿(诗学)问题展开运思,总是能使对问题的探寻同时呈现为一场捕捉、组织或拆解各种踪迹的语言历险,总是能在这种自由而危险的游戏中独辟蹊径,并且总是能使险境和迷境混而不分,让读者‘轻松取得贷款,重重支付利息’。”这是诗歌评论家唐晓渡对欧阳江河的评价,亦是很多读者的读诗共鸣。
  2
  不能用古诗处理时代核心问题

  对于写作,欧阳江河更强调自己是在使用“中文”,而非“汉语”。在他看来,“汉语”跟“中文”是不一样的。汉语是一种不跟其他语言接触的,在相对比较封闭的纵向历史时间段里完成的语言方式。“汉语是古人特有的语言方式,不是跟其他语言互相参照、互相翻译、互相影响的。而中文是基本上有了‘现代性’以后出现的,相对于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西班牙文等语言,中文是近百年来的产物。”
  欧阳江河认为,汉语对写诗来讲具有对称性,这种对称性来自于农耕文明对事物的认识,比如水对火、日对月、高山对平地等。“但是,中文的对称性已经失去了,是工具理性和现代性产生以后使用的语言。”他表示,中文也分书面语和口语、行话,诗歌写作正是行话诗歌语和口语、书面语的混合,它是一种完成度还不高的、尚有很大可能性的语言。“杜甫、李白、李商隐、李贺、苏轼、黄庭坚写过的古诗已经具有很高的成熟度,臻至完美。所以,从语言使用意义上讲,在中文方面,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师还没有出现,所以中文还有很大的开拓发展空间。”
  他强调,汉语也是构成中文的一部分,比如构成其来源、审美、意象、典故、语气等。“我们以为我们在复古,事实上在写汉语的时候也是在写中文,中文是一个很开放的概念。”
至于现在写古体诗有没有意义?在欧阳江河看来,由于农耕文明时代已一去不返,而诗歌的写作一定要处理现实,那么诸如梅尔尼斯综合症、日光灯、电脑、马桶、摩托车这些事物,若是古体诗则难以为其寻找准确的“对偶”。“可见这种对称性不在了。当然,人们可以写古体诗,但那只是一种修辞训练和个人爱好,但不能用古诗处理这个时代最核心的问题。”他认为,现在后工业时代使用的语言是来自其物质性和真实性,诗人一个最重要的使命是命名物质世界。“中国古诗那么优美,我们当然愿意使用古代诗歌的资源和写作方式,但是当下这个物质世界和真实世界已经不允许我们这样做了。诗就是对人的真实世界和真实事物的命名。”
  3
  要允许不同诗歌在不同层次存在

  上世纪90年代,诗歌界曾经发起一场浩大的“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论争。事实上,这样的分野至今依然存在。欧阳江河表示,当时自己没有加入这场讨论。但在他看来,中国的诗歌写作是多元的,其写作生态是各种不同层次的存在,“知识分子诗歌”和“民间诗歌”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写作现状。
  “我取开放的态度,要允许不同的诗歌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领域存在,我们应该尊重和维护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的尊重和维护也不能取代我对诗歌的看法。”欧阳江河强调,他对诗歌的看法是比较极端和固执的。“我推崇的诗歌一定要触及两方面:一是处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当下基本生存处境,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另外,在处理真实世界、真实历史、真实处境的同时,要呈现语言本身的开放性和可能性,呈现写作新的可能,呈现由此带来的深度和广度。”
  他讲到,写作应该是朝向一个更大的可能性,而不是朝向越来越小、越来越萎缩、越来越趋同的方向。“这就决定了我所定义和创作的诗歌是复杂的、开放的。但是我并不用这些来否定其他诗歌。我把我对诗歌的看法带到我的写作中去。”
  4
  不会为了迎合和讨好读者去写作

  谈起今年迅速走红的诗人余秀华,欧阳江河也坦言自己看过她的作品,但是并没有满足他心智上的审美要求。欧阳江河说,在余秀华之前,曾经同样受捧的诗人有民国时期的徐志摩,读者依赖那种流行诗歌的印象来定义诗歌。自徐志摩以后,进入大众流行视线的是海子。“海子已经把我们对诗歌的审美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至今来看,海子依然是一个很不错的诗人。”
  然而,继海子之后,上世纪90年代汪国真的诗歌又风靡大江南北。对于这种现象,欧阳江河直言不讳地指出,“从海子到汪国真,不是诗歌的倒退,而是诗歌阅读能力的巨大倒退”。当汪国真诗歌热逐渐冷却之后,随后又陆续出现了社会热议的“梨花体”、“乌青体”等,导致大家从负面角度来看待诗歌,对诗歌造成了负面影响。“大家对诗不感兴趣,只是将它们当成社会事件、新闻事件进行炒作。”
  欧阳江河认为,就诗歌而言,余秀华的诗相对于汪国真的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里面也有一些话题式的东西,如余秀华的女性身份、‘脑瘫诗人’等标签以及其他炒作。”他强调,“但是,余秀华诗歌的流行跟我对诗歌的看法,以及对我的诗歌写作是没有关系的。他们都影响不了我的写作。因为我的诗歌不是写给这批汪国真、余秀华的读者看的。我不会为了迎合和讨好读者去写作,也不是为了打动他们去写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