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欣赏古诗

 小红林 2017-03-15

李洪森

诗是用来写人性和人心的。欣赏古诗首先要了解人性和人心,每个人生命的阅历和人生的积淀,都会影响欣赏诗的深度和广度。我这里只是阐述欣赏诗最基本的方法。

凡是耳熟能详的诗一定是好诗,可我们有时只知道它好,不知道好在哪里。简单地说,好诗一定是在写作动机上,写出了积极健康的情感,在写作意境上,创立了自由广阔的空间,在写作语言上,练就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写出了人性深层的矛盾,表达了人心深处的细腻。好诗经得起多人的评说和时间的检验,它的生命力在于:给人启迪和展望,催人奋发和进取;让人享受和陶醉;送人鼓励和寄托。

 

诗的三要素分别是情思、意象和语言。

 

一、  情思要求我们从写作动机上欣赏

 

“诗言志,歌咏言”。诗就是写人内心深处的爱,没有爱就不会有诗。人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更是极其敏感的,不可回避的生离死别,身陷其中的得失荣辱,会无声地放大与生俱来的喜怒哀乐;难以逃脱的生老病死,身临其境的功名利禄,会无言的勾起内心深处的爱恨情仇。这本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生活体验,对于感觉敏锐的诗人,自然而然成为了创作的动力,也成了创作的源泉。可以说,好的诗是作者通过艺术的手法演绎了人类共有的情感,重合了读者某些人生阶段的感受!

 

作者写诗受着心情的制约,心情与作者的生评和写作背景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欣赏诗之前,必须了解上述两个方面,才能把握作者的写作动机,理解作品反映的情思。

 

被人传诵的诗,它的动机一定健康向上的,所反映的情感一定是真切感人的。就是现在常说的正能量。孔子辑录《诗经》后,为它定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怨而不怒,温柔敦厚。”这成了后来诗的主格调,说的直白点,生存和繁衍是人类生活的主题。诗必须为这个主题服务。可以失望却不许绝望,可以厌世决不能弃世,要爱自然,爱人类,爱生活,诗中反映的不是腐朽而是希望,不是衰败而是生机,不是没落而是活力,不是颓废而是美好,不是麻木而是感动……不管诗的素材是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咏史、说理哪一种,都要写出积极向上的情绪来。可见,从写作动机上说,爱和希望、奋斗和进取、生机和活力、感动和想往,无奈和慰藉,怅惘和思念……是文字成为诗的最起码要求。至于诗的层次高低就决定于作者的胸怀格局和文笔灵性了。(可参考陆游和毛泽东的关于梅的词)

 

从诗在动机上必须反映情思来看:好的诗作,必然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定是重合了世上多数人曾有过的体验,说出了众人想说不能说,想说不会说的感觉。这感觉或许是“慈母手中线”缝出的至爱;或许是“红豆生南国”长出的真情;或许是“野火烧不尽,”生出的希望;或许是“好雨知时节”带出的喜悦;或许是“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无奈;或许是“青山依旧枕寒流”的伤感;或许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告知;或许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豪迈……凡此种种,写出人性美好和人心善良的都是好诗。徜徉在诗海,感受着错过美丽的无奈,遗失缘分的追悔,流逝青春的叹息,走来明天的祝福……

 

二、  意境要求我们从写作技巧上欣赏

 

诗作为一门艺术,也有其专有的术语。意象和意境便是,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简单说,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一切景物甚至社会中的一切人事,都因自身的特点,被人们赋予了的不同的情感。此谓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这是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如,逐鹿:喻群雄并起。抱柱:喻坚守信约。烂柯:喻离家年久。记住,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史实情节,都是意象,都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读诗时一定要从注释中理解相关的意象是什么,这便于我们读懂诗。注意,同一事物的意象有时也在变,正如,景物是不变的,变的是人的心境,不同的心境看同一景物,就会得出不同的感觉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的选择只是诗歌创作第一步,当意象上升到意境时,诗便完成了创作。何为意境呢?简单的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通俗点说,就是诗人把自己的心境和感受,通过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是作者为我们创立的诗歌之外的欲说不能,欲想不尽的场景。意象最终是为了建构起诗的意境,就好比道具与舞台设计的关系。意境与意象一样,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意象可理解为字句的意思象征,意境更注重一首诗的整体环境,是作者的意念通过诗歌带给读者想象的情境。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寄托给一个选定的事物,使之融入作者的感情色彩,让其有了意象,再把意象通过艺术的形式达到意境的状态,创造出诗歌,使读者在品味(不是阅读)时,能根据意境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这是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眼前的因素,称为实境;一是言外的部分,称为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是实境创造的意向,制约着实境的描写,是意境的灵魂。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加工,于是,意境的特征就是虚实相生。继而诗就有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写作方法,有了“兴、比、赋”的基本表现方式。最终展现意境三个特点:(1)表真挚之情。(2)状飞动之趣。(3)传万物之灵。

 

带有作者情感的事物意象通过写作方法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诗的意境。欣赏诗时,了解了事物的意象后,就容易得出诗的意境了。中华文化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一个集会上,所有人都穿上红黄衣服,不用说,一定是喜庆的事。这就是所谓的造势、渲染,这两点做好了,结论自然出现。写诗也同理,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

 

再平白的诗,也要有意境,没有意境的诗,只能是顺口溜。古人说,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这就是意境的美感。诗人表达的情感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含蓄在篇幅之外,但必须都付与读者去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为读者开拓广阔的想象余地。完成“有余不尽”的要求,做到了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比如白水和茶水,无滋无味的白水,我们在喝,但不是诗,有色有香的茶水,我们在品,那才是诗。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点到为止,意犹未尽。生活中看穿不说穿,看透不说透,给别人留有回旋空间,也就是面子。这种个人修养,同样用于诗的创作,诗不能把话说白了,要给人留出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这就是意境的反映。如,“我的妈妈非常美丽”这没有意境,“我的妈妈像花儿一样”就有了意境,它给了人想象的启示,又没有说具体是什么花,更给了人想象的余地,你认为什么花美丽,就可以将妈妈想像成什么花。再比如,李白的《静夜思》,诗中到底是思念家乡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山川、景物等,没有说出来,这就是意境。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想,这是这首诗传播千年的原因。记住,诗里面的画龙点睛一定是画蛇添足。

 

从诗在结构上必须有意境来看,好的诗,必然意境深远,韵味无穷。让你的想象有了自由的天地。带给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不同生活地域的人共同的心灵体验。又会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文化、感悟的不同,同一个意境,又给了不同的人不一样的想象,在不同人的脑海中形成了不同的画面,在不同人的心里延伸了不同的程度。还由于古诗向来“兴寄”的传统,加之“诗无达诂”的现实,读者的理解,有时不一定是作者此意,这正是诗的魅力所在。为什么一首诗,读了一千年,品了一万遍永远有滋有味,就说明这个想象空间,永远是弹性的,随着你的心境和情感而变化。

 

三、  语言要求我们从字词选取上欣赏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构成语言的字词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汉字的优势使诗中多了音律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仅是平仄,也在韵角上。这要求诗首先必须要押韵,给人音律上的美感,诗一定是押韵的,这是诗的最基本要求。虽然押韵的不一定是诗,但不押韵的一定不是诗,有些诗好像是不押韵了,其实这是汉语的演变造成的,另外,民国时期规定的普通话,主要是以北方语言为主,诗当时以南方语言为主写的。

 

汉字具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特点,就是汉字与诗的意象表达有着天然的联系,甚至有人提出“字思维”。不过,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已逐渐抽象化。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式中,象形的比重越来越小,现代汉字成为纯粹的语义符号。于是,诗的意象主要借助代表物象的词汇,而不依赖组成词汇的字的形象性了。尽管如此,汉字残存的象形特征,对于诗的意象表达,还是不无助益的。美国诗人庞德曾感叹,用象形构成的中文永远是诗,相反,一大行的英语字却不易成为诗。

 

欣赏诗时不仅要琢磨字词的意象,也要从字词形成的语言风格来欣赏。“文如其人”,要准确的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就必须因人而异,了解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风格流派。因人定格,知人论诗,才能对诗歌的语言特点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鉴赏。(1)平实质朴。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2)含蓄隽永。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3)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4)形象生动。如苏轼的《赤壁怀古》。(5)绚丽飘逸。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6)简洁明快。如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等。(7)雄浑壮丽。如曹操的《观沧海》。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8)粗犷豪放。如李白的《将进酒》。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9)沉郁顿挫。如杜甫的《三吏》《三别》。(10)悲壮慷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11)缠绵哀怨。如柳永、李清照。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尤其是古诗词语言更是凝练有加,真可谓一字千金。元代文学家元好问曰:“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因此,须细细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

 

从诗在文字上有固定形式来看,好的诗,不论是什么风格,语言都要“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凝练而含蓄,言尽而意无穷。一要讲究准确和传神。描摹物态能抓住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心绪,描绘情景能使人身临其境。二要讲究跳跃和留白,省略可省可无的词语,成为诗意所在,诗味所在。前者让字里启人联想,后者留空白开人悟性。

 

诗,最好是背下来,然后慢慢揣摩,细细体会。

 

 2016年8月8——1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