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速提分系列:古诗阅读(1)

 读写侠 2023-07-05 发布于广西

古代诗歌阅读,毫无疑问,是五类阅读理解中最难的。因此,需要细致分析古诗的本质、特点和阅读方法。

一、认清诗歌本质

相对于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甚至相对于文学类文本来说,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感而发、因情而动。因此,绝大多数的诗,纯粹是为着“情思志趣”而作的,即“情思志趣”是诗歌的核心。于是,诗的一切技巧都是围绕“情思志趣”来安排的。在描写“情思志趣”时,还强调格调高远,因此,选择题中格调低、格局小的选项一般都是错误的。

二、把握诗歌特点

中国古诗,通常结构字数有严格限制,平仄韵律有严格要求,加上中国人含蓄表达的思维习惯。在二十至五十多字的限制和平仄韵律的要求下,想要含蓄地表达复杂丰富的情感,只能在精炼字词、精设技巧和精选意象上功夫。于是,字词选用、艺术技巧、意象意境,这三个特点,也成为我们读懂古诗的方法和钥匙。

三、掌握三种方法

(一)把握诗中字词。包括修饰词、动词、名词。任何文本中,炼字之好,在于该字能准确表达作者意图。

修饰词,如形容词、副词等,直接明白地决定诗的基调、氛围,从而反映出作者的情感基调,也可以说这些修饰词明地写景写物,实在写心写情。如,2022年甲卷欧阳修《画眉鸟》:“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里“自在”两字看似写鸟自由自在地啼鸣,实在表明作者对自由自在的向往。同时,从修辞手法看,这是一种移情的修辞手法,即鸟之啼鸣本身没有什么自在不自在的特点,只是把人对自在的看法,移植于鸟啼之上,从这个角度看,也表明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的向往。

动词,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我们阐述了“动词,是主语实施的动作,反过来,动词会反映主语的信息”如,“红杏枝头春意”,这里的“”生动展现了春天万物萌动的状态;如《华子冈》“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履迹,山翠人衣。”这里,“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名词,指向具体的物,与修饰词、动词一起形成意象,需要用“把握意象”的方法去解读。

也可以说,从字词角度理解诗歌,需要从整句甚至诗歌整体去字词,反过程,字词集中展现了整句甚至诗歌整体的信息。

(二)把握艺术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艺术技巧:表达方式,包含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5种;表现手法,考试中通常考衬托、渲染、象征、比兴、用典、抒情、虚实、正侧等手法;修辞手法,考试中通常考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语言特色,主要有近10种古诗语言特色。从技巧分析来看,关键要掌握艺术技巧的基本常识,再结合做题进行必要训练,掌握相对固定的答题模式,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三)把握意象意境。意象=人物情感+具体物象。即诗中描写的具体物与境,都是意象,因为诗人描写这些物境,一定是寄寓了情感在其上的。如果描写了意境,则要通过诗歌语言去还原描写的意境,并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这个意境,从而与作者现实共感共情,如李商隐的《锦瑟》,从回忆的视角,着力营造一种朦胧、迷幻而不可把握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对逝去事物的追忆、感伤、悔恨等情感。如果只描写意象,则从上下文和意象本身特点的角度去分析意象的含义,如,2018年Ⅱ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第15题:“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第一个“酒”出现在作字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体现了作者情绪酝酿的过程;第二个“酒”是在作字之后,表现出作者成功写完一幅字后满足、踌躇的心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