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器文化史上的一页辉煌篇章

 Confesssion 2018-03-05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为公元前453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是中国的思想、学术、技术、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同样的,在玉雕艺术上也是光辉璀璨。在这个时期,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自身的礼仪,都把玉当作自己的化身,因为君子比德与玉。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上到下,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是腰下的玉佩系列更是复杂多样,所以当时佩玉特别普遍。能够体现当时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多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并采用镂空技法,底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使得玉佩显得饱满而又和谐。



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生动形象的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此种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流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此时的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其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学者们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也就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春秋和阗白玉龙纹玦,直径9.5cm,最宽处2.5cm,厚0.6cm。优质和阗白玉而为。从器表开窗处可以清晰的看到玉质的细腻、纯正、温蕴以及油脂光泽。受玵黄沁,带灰皮,器表与隐蔽处包浆一致,深浅不一,过渡自然。整体无绺无裂,无蚀孔蚀斑,品相完美无缺,两面饰纹相同。



该器器表极为规整、流畅、典型的宽一面坡刀工配以秀丽,俊逸的游丝毛雕,雕琢出三条龙纹(每一个出脊处为一条龙,一面有三个出脊)三条龙首尾相连。每条龙身又雕琢有三条龙首,由大到小,排列有序。龙形虽不及战、汉的张牙舞爪,斗志昂扬,但庄重高贵,不怒而威,富有神韵,充满活力。印面采用阴刻篆书“何善”,玉质私印始于战国,此器在印学史、玉器史、雕塑史上均占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同于商周王朝时期那种简单古朴的风格,春秋战国时期创作了一大批造型、图纹及工艺风格都为之一新的艺术珍品,为我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长期以来,在古玉的鉴定和研究领域,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统称为春秋战国玉器,将其艺术风格,合并称为春秋战国玉作风格。



随着近几年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资料不断的丰富,我们对于春秋和战国时期的玉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人士。通过认真观察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春秋与战国玉器在工艺和装饰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承和发展。在春秋早期,玉器风格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但是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形成众多龙纹,这种手法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



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件玉器神态略微呆板,无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以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款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璜、玉佩等,其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从目前考古资料可知,与春秋玉器相比,战国玉器品种更加丰富,它突破了春秋时期多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玉璜、出廓玉璧、龙形佩、带钩等;其工艺上更加精细,玲珑剔透,并以镂空、浅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造型见长。



战国时期的玉器装饰更加多变,不但有谷纹、云纹等几何纹,还出现了螺璃纹、花叶纹以及描写自然生活的图纹等。同时战国玉器作品中的神兽造型,均饱含着一种紧张的气势,这大大的增强了其内在的精神韵律,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各路诸侯踌躇满志、意欲争霸的凌云壮志。



战国早期玉器以山东鲁国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其工艺较前代更为复杂,造型亦渐舒展,器体边角尖锐利落,特别是回首挺胸的龙凤形象也开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动感。装饰图纹则多为较密集的去地隐起的谷纹、卷云纹等。有的谷纹周缘还刻划出一条阴线,甚至使之勾连。此时浅浮雕玉器去地并不彻底,多沿图纹而碾磨,因此产生了一种时隐时现、变化多样的艺术效果。



其中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更是战国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该玉佩玉料细腻,工艺精湛,通体长达48厘米,使用了5块玉料琢制而成。器表分别雕琢有龙、凤、璃等,并间饰几何纹。同时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于一体,工艺复杂,难度极大,体现了战国早期高度的冶玉水平。



战国中晚期,随着玉器工艺的不断发展,越发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此时玉料选择更加严格,洁白温润的和田玉相比早期增多。冶玉工艺更加成熟,而且由于采用了金属类工具,所以战国玉器较之早期造型更为规矩整洁,器物边角犀利见锋,纹饰线条干净利落,无拖泥带水之处。



这个时期的玉雕工艺,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雕刻,均雕琢地精益求精。特别是那张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动身躯的龙凤造型,凸显出了一种刚健有力、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可以说战国玉器工艺的精细程度,在中国玉器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不得不说,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发展可谓是中国玉器史上的一大辉煌,因此春秋战国这两个时期的玉器极具研究价值和探讨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