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说《易经》序言(上)

 bulaolindtsg 2018-03-06


摘要:20年前,我创作的历史上第一部《易经画传》付梓面世。该书所作之事有三:其一,是将1972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之内容与此前传世的《易经》版本相互对照,整理出一部自觉更为标准的《周易?上下经文》的版本。其二,是将其64卦的卦词、爻词译成白话文,以便读者文、白对照地阅读。其三,是为64卦的卦词、爻词…

推荐关键字

  20年前,我创作的历史上第一部《易经画传》付梓面世。该书所作之事有三:其一,是将1972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之内容与此前传世的《易经》版本相互对照,整理出一部自觉更为标准的《周易?上下经文》的版本。其二,是将其64卦的卦词、爻词译成白话文,以便读者文、白对照地阅读。其三,是为64卦的卦词、爻词配以白描插图凡450幅,可便于读者借助“形象思维”来理解卦、爻词的涵义。

  我对以上工作虽然全力以赴,却也只是完成了《易经》上、下经卦词、爻词的译、绘工作,而相关的“十翼”,即彖上下、象上下、系词上下与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个部分的内容并未直接涉及。今天,通过“画说《易经》”的方式或可略补缺如。

  但是,如果仍然沿习64卦的序列一一如法炮制,很容易让现今的读者感到“学究气”过重,望而却步。因此,本人采取了以小标题直述其中的一些道理,择取相关的《易经》文句,并配合译成的白话和绘画,来说明每个小标题的《易》理。虽然每个小标题都有各自的中心思想,但它们并非相互支离的陈述,而是有本人所理解的《易》理贯穿始终。

  画说《易经》是一种图文相系的“组画”形式;以“组画”来解说《易经》,应当说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新形式,然而,“特点”的另一面则是“局限”。他不能面面俱到地涵盖全部《易经》的文字内容,这正是由于“画说”的目的所决定的。我创作它的初衷,是希望对《易经》没有读过或“读不进去”的读者们,至少能够改变“《易经》是天书”的难解之忧,更希望读者由此而对《易经》感到兴趣,从而去直接阅读《易经》和阅读历代《易》学专家的专着。必竟“原汁原味”的《易经》是离不开他们“引见”的。我在此将创作“画说《易经》”的意图和可能起到的作用合盘托出,诚望诸方读者予以指教。谨书此为序。

  (一)“周易”——周到的斟酌。

  古书《周易》的书名是什么意思?“周”的古文字是田地的一种象形,所以它衍生的词又是周普、周到、周密、周围……“易”的古文字是双手拿着两个盃子在斟酌酒水的象形会义。如今不是还有“勾兑”酒的技巧吗?勾兑的成分决定酒味的品质。于是“斟和酌”两字组成的词,就衍义成了“考虑”,现在不是还常说“这事怎么办,我再斟酌斟酌吧!”这么说“周易”就是“周到的斟酌”的意思了!这就是古书《周易》的本义。

  (二)《周易》何以成“经”

  从商代的甲骨文文字上就能看到《周易》初生的阴阳符号,它发展了一千多年,到了春秋、战国之后,加进了孔夫子师徒和“诸子百家”里许多无名氏的学习心得体会,形成了十个部分,称为“十翼”,大大丰富了古《周易》的内容。到了汉代,学者们称这部书为《周易大传》。

  当初,孔夫子晚年才得到《周易》,一读再读,三读之后大发感慨,说“我要是在五十岁能读到这部书,就可以不犯大过错了!”所以他特别重视《周易》,于是他的儒家学派自然也极其看重此书。到了汉代,皇家“独尊儒术”,这部《周易大传》也就成了儒家经典,尊称它为“经”。

  这“经”字在古文字里是织机经线的象形,织布织帛须先有经线而后织纬线,才能成布成帛,这“经纬之线”后来就衍义成有“大学问大谋略”的意思了,宋代文豪苏东坡赞扬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经天纬地之才”。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螃蟹横行讥讽一些社会异类“眼前道路无经纬”。可见,这“经”不可以随便“加封”在任何书名上头,只有可以经得住历史实践考验——有正确指导实践意义的书,才有资格称它为“经”,现在把这种书称为“经典”。

  从《周易》发展到《周易大传》,在流传过程中就被历代人们习惯地称为《易经》,它被历代学者尊称为“众经之首”——中华第一经,一直传到今天。

  (三)《易经》里阴阳对立统一的道理

  《易经》把这个非常复杂的世界,看成为由阴阳两个方面的变化构成的,阴阳之间当然是对立的,但它又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兵家《三十六计》的作者说得明确“阴不在阳之外,在阳之内”这便是阴阳相合之中,又对立又统一。

  古代的《易》学家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从大到小永远可以分为阴阳两方面,但它们无论如何分,又都共处于一体之中。其实最形象的比喻还见于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他认为万事万物中的道理本是“一”,可是它又生出个“二”来,这“二”原本在“一”中,岂不是“三”吗?这“三”里生出了万物——一个我们知道的世界总体。老子比喻说这万事万物中的道理好像一个人,他的阳面(背)背着个“阴”,而他的阴面(腹)又抱着个“阳”,这阳的阴和阴的阳又中和于一体,说的都是一个宇宙规律:“一”中有对立的“二”,“二”也统而成“一”。

  (四)《易经》“八卦”起源于人类对自身与天地万物的观察和归纳。

  大家翻开《易经》最先看到是八卦的符号,而后才是他们的各种排列和排列的涵义等等内容,那么,我们的祖先怎么发明和运用“八卦”符号呢?可以看看《易经》和所有谈《易经》的书上有必有的一段经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法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对于这段文字我的理解是,在我们的祖先包牺氏治理天下的时代,他(他们)观察了天象与地理的变化,又观察了鸟兽的各种色彩和人间神圣的社稷(按照康殷先生考证,“地之宜”即“祭社曰宜”。祭江山社稷是神圣的。)近取之于自身的感受,远取之于对万物的感受,于是归纳成了八卦的八种符号,用来推测认识这一切的神明规则,以及他们与人之间的有机关系。

  古人归纳的八卦又两两重叠,演绎成六十四卦——以六十四个符号来升华为形而上的抽象思维,由此突破了具象指认的局限,又可以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上,用来指导自己的决策方式和实践取向。

  (五)封象符号的具象涵义和卦象符号重叠交互的抽象涵义。

  《易经》使用的封象符号八种,古人将其各与一定具象或其状态勾连。乾卦象征天、健、马、首、父等等。坤卦象征大地、顺、牛、腹、母等等。震象征雷电、动、龙、足等等,不一而足,可见图示。

  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个重卦符号,由他们的交互关系,演变成了超越八卦具象认知局限的抽象涵义,例如乾上坤下的称为否卦,坤上乾下的称为泰卦,相互上下关系不同则涵义完全相反。否为天地不交感,万物难化育。国亦不国的意思。泰则为天地交感,万物化育,上下同心而兴邦的意思。

  (六)对立双方交流才好,不交流不好。

  《易经》用阴阳两种符号标示统一体中的对立面,统一体则用三爻或六爻标示,六层都是阳,是阳之极,就代表天,六层都是阴,是阴之极,就代表地。天在上地在下看来正常,但觉得上下已然定位,就不会交流了,不交流就没生命了,古人认为这状态不好,称这一卦象符号为“否”与之相反,是地在上天在下,让人觉得天应当上去才正常,产生了一种交流感,古人认为上下交流了才有天下万物的生命,才是好状态,称这一卦象符号为“泰”。《易经》认为“上下交流(人才和思想的上下交流)才能有共同的志向,上下不交流就国不国了;天地交流才有万物正常的生长,天地不交流万物就死亡了。”(“上下交则其志同,上下不交则国无邦;上下交则万类通,上下不交则万类不通。”)

  (七)物极必反

  《易经》认为“否极则泰来”,坏到顶点就会转化向好的方面;反之,泰极也会否来的。它还认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没有绝对无起伏的平坦,也没有只往不返的情形;地望到远处是天际,天望到远处是地平线。)号称“五岳之尊”的泰山之顶,有块大石头,上刻“登峰造极”四个大字,登泰山的人都要登临此处。而此处却用一圈院子围住了,这大概是警示人们,登临此极就别往前走了,再往前走就该跌下去了!其实,在通往这个小院的路上就先有块刻有“登峰造极”大字的巨石,屹立在道旁,似乎在提前警示登山的人们,“快到极顶了,悠着点儿!”是大自然对先祖们的启示在前,还是先祖们对大自然规律的领悟?令人深思。

  《周易》思想表现于我国名胜,形成了不少具有中国文明特色的“人文景观”,泰山仅是一例。

  (八)对立面比例的量度决定统一体的质变

  古人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用十二个卦象符号表示,例如古历十月份(立冬—小雪)是阴之极,叫“坤”;十一月份(大雪—冬至)生出一个阳来叫“复”——阴极而阳,但仅仅才生出一个阳来,只能表现气候的由阴向阳的初级恢复。十二月份(小寒—大寒)生出两个阳来,叫“临”——将临阴阳平衡了。诗人雪莱说“寒冬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转年一个月又生出个阳来,叫“三阳开泰”(立春—雨水)三阴配三阳,中正平衡,所以古人称此月为“正月”(或端月)——最有生命征兆的春天到了!二月至九月皆依次类推,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阴长,周而复始,表示了阴与阳在统一体中的比例不同——量变决定了质变。

  (九)对量变到质变与渐变到突变要提前认识

  《易经》上说,踩到霜就应该明白结冰的时候快到了(“履霜坚冰至”)。然后比喻到了人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德积恶会酿成不同的后果。又说臣把君杀了,儿子把父亲杀了,都“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这类恶果的突现都是恶的量变逐渐积攒成的,也是因为没能在质变突现之前,早日辨识预见它量变的结果。

  (十)变革和革命是正常的吉利的

  中国人崇尚天道。《周易》认为天的道理在于变革(“乾道乃革”),它有一章(“革”卦)专门谈变革的道理。中国文化从这里产生出一个今天最熟悉的词汇“革命”。它说“天地的变革才形成了春夏秋冬”(“天地革而四时成”),又由此引伸“汤、武的行为是革命,因为他顺乎天的道理,响应人民的心愿,于是,这革命的时代就是伟大的时代!”(“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一章节认为改革是吉利的,是伸张雄心壮志的(“改命之吉,信志也。”),认为诚信地变革,社会文明将得以活悦(“革而信之,文明以悦”)。它用身边的事比喻道,大有作为的人像老虎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皮毛一样,他的人文成就自然可以彪炳于世(“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又说,有修养的人像豹子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自己的皮毛一样,与时而变,但缺乏修养的人则表面变革,这样一旦付诸行为就会有凶险,还不如呆着空想好。(“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为什么古人用皮毛来比喻变革呢?古人狩猎或畜牧得来的生皮子叫“皮”,经过熟制之后柔软好用为“革”,皮与革表面相同而本质上有了变化,皮变成革了。“命”原意是“命令”,衍义为“法则”;古人信“天命”即信仰“天的法则”。“革命”即“变革的法则”。《周易》认为遵循天道变革,即革命的法则,才吉利,反之则凶厄。

  (十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精神

  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老子认为人要学习地的精神、天的精神,天地遵守“道”的精神,这“道”是自然的精神,由此古人认为天与人是合一的。

  《周易》把天(乾)和地(坤)的精神列在64卦的第一、第二的重要序位。天的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要“法天不息”——学习天体永远运动的精神;只有永远运动才是强健的、生生不息的!地的精神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的品质是最能承载万物又蕴藏万物的。君子——有修养的人最厚道啊!能忍辱负重,敢于承担天下重任,又虚怀若谷,底蕴丰厚,善于包容。

  近代梁启超先生曾在清华大学引用《易经》乾坤二卦谈到这天地的精神。于是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大字就成了清华大学的校训,镌刻在校门口的巨石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为国家勤学奋志忠勇效命。

  (十二)永远保持谦虚不自满的精神

  《易经》认为“盈不久也”——自满是长久不了的,认为“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只有谦逊才能顺达,才会有好的结果。它认为能在有功劳的情况下还保持谦逊才能得到群众的心悦诚服(“劳谦君子,万民服也。”)。甚至认为,谦逊的军队是利于取胜的(“鸣谦,利用行师。……”)更上升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这谦的道理竟重要到守天下、国家和身家的地步,实在是“满招损,谦受益”啊!

  (十三)强调把握平衡的中道思想

  《易经》全书共有29个“中”字,可见多么重视中道思想,如“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发于四肢,美之至也。”意为有修养的人守中而通情达理,站在中正的立场,守中的美德表现在行动上,才是最高的美德啊!再如;“正中、得中、大中、中道、位中……”这样可以“中不自乱”,反之,不能守中就会自己乱了自己。因此在事物永远的变动之中要善于把握平衡、平稳,不可因偏执片面而自乱。

  (十四)人与事物的不同距离会造成误解或不同程度的理解;人的认识有纠正和深化的过程。

  《易经》的“屯”卦以诗经体裁讲了一个简短的故事:远处忽快忽慢地走来一队乘马的人们,好像是盗寇,仔细看看发现不是,而是送新娘子的马队。送来的新娘子挺好的,但婚后总不怀孕。不过,十年后终于怀孕了。(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这是老祖先们在习惯地用中国人形象思维的语言方式,阐明一个道理:事物距你远时可能会造成你对它的误解,近了才能有比较实事求是的了解;但是当自己认为完全了解它的时候,就会逐渐发现已知之中尚含有未知的成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未知数也会一一了解的。现代的中国人在西学进入的情况下似乎更熟悉西化语言的抽象表述方式,反而对祖先语言的形象表述方式生疏了。这也是《易经》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五)行止有节,动静合宜

  《易经》的思想方法是谈阴必谈阳,说行必说止,从而达到行止有节,动静合宜,以利事业。它明确谈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实,其运光明。”(应当止的时候就止,应当行的时候则行,这样无论动与静都不失时机,前途当然是光明的。)

  这种行止之道有三种意思:①发挥施展自己的才能是行动,行动到相对稳的阶段——初步的目的已然达到又酝酿下一步行动的时候,应当暂且止驻。②有施展才能的时机可行,缺此时机则或止或藏或舍弃行动,苏东坡所说“行藏在我,用舍由时。”“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止。”即是最好的诠释。③行为到位则止,儒典《大学》讲的“止于至善”即是修身之德到位的“止”,并非停止不行的止。孤立地说行、止、动、静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必须在时空坐标上述说、理解和付诸行为,才可以有利于时效地做到行止有节,动静合宜。

  (十六)与时俱进;行进与行进过程中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思想和实践的统一。

  《周易》认为万事万物都在变动不息,所以强调在变动中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周易》在讲述乾卦天道时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励”,“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意思是有修养的人,每天都在以自强不息自警自律的精神奋斗而与时俱进。接下来又讲:“或跃在渊,乾道乃革。”意思是在行进顺利如同鱼得水龙入渊的时候,仍要记住,天的道理在于变革;再下面还讲到“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意思是,“极”本是相对的阶段性的意思,事物没有绝对的“极”;前进如果亢奋冒进。超越了事物发展阶段的客观环境,就会产生令人后悔的事。在这一段落中,《周易》一方面强调着乾乾不息永远奋进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并列了“与时偕行”(即“与时俱行”)和“与时偕极”(即做好一个时段的工作再进入下一个时段的工作。)儒家经典上讲“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我理解这里讲的是,事物行进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应当是统一的。

  在这里,须要精确地理解“进”和“行”的状况涵义是有所不同的。“进”,一般都容易认为是从一个起点朝着一个选定的方向前进,尽量少走弯路,更不能回转。但是,在实践中,“进”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方法;往往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会在行动过程中因时因地制宜地选用多种行为的方法,这种选法可称为“行”。

  古语有“委曲蛇行”,很对,蛇极少走直道,它为了生存的目的,往往选择最现实、最安全、最可靠的曲线而行,有时甚至还能往回旋,机动灵活极了!用兵也如此,不光知道前进前进再前进,往往是随机选择或进或退,或退中有进,或明进实退,或左右迂回,或以静待动,或快或慢。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又说“行藏在我,用舍由时”(是行动还是不行动由我决定,但用得着我去行或用不着我去行是由时空环境决定的。)对此,《周易》原文的“行”所表达的涵义更值得我们比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去深刻理解。尤其是“与时偕行”和“与时偕极”这两句话是不可分割理解的。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天早晨要计划这一整天做的事,到晚上总结一下计划完成(极)没有,如果欠一些明天还要弥补,如果每天的计划都完不成就去干第二天新计划的事,必然会落空子越来越多,后遗症就太大了,最后往往会陷入“积重难返”的被动局面。同此道理“一年之计在于春”更要注意做得“与时偕极”。这样由每一阶段的“与时偕极”才能正常地联结成“与时偕行”。

  《易经》认为人的思想是无形的道理(“形而上者谓之道”),把这道理付诸有形的实践,产生成果(“形而下者谓之器”),这种过程是全面裁酌随机变化的(“化而裁之谓之变”)。在实践的过程中行得通(“推而行之谓之通”),再推广举措到更大的范围中去也行得通,就会得到群众的承认,称其为“事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段经文更能启示我们全面理解“与时偕行”的道理和实践意义。

  (十七)拓展学问才能的正确方法。

  《易经?乾?文言》里通过解释“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出现在田野之际,正是得遇伟大人物之时,”也可理解为“正是出现大有作为之人的时代。”)告诉我们正确的拓展学问的方法“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子”和“小人”这一对概念在传统典笈里,因语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这里的“君子”即“诚愿对国家有作为的人”,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互相增加学识,互相提出疑问以辩析所学的知识,以宽厚的心胸相处(可以保留各自的见解),以仁爱之心践行所积的学识。这就是“龙君子”拓展学问和才能的正确方法。

  (十八)含蓄守中是地道的美德

  《易经》主张效法大地的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愿作君子的人应当像大地一样,既有无比丰厚的低蕴,又有承载万物的无限广大。)“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广大,品物咸享……柔顺利贞,君子攸行。”(了不起的大地啊!生命,万物从那里资生成长,又顺承着苍天,那么厚道地承载着它们,这无边无际的地道美德啊!弘扬着光茫,供天下万物共享。顺从着大地的品德,利于未来展望,利于君子行程的通畅。)

  又谈到“阴虽有美,含之。……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天为阳,地为阴;天性阳刚,地性则阴柔,所以阴柔之美是含蓄的美;它并不守成,不守成则可以周而复始得有始有终,这“无成”正是无穷。

  经文亦以当时“五行”的观念,将君子美德首先定位在“守中”的立场。(古人以黄颜色为“中宫”——中央、正中、守中,赤为南方,黑为北方,青为东方,白为西方。)“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君子居中的立场,可以将地道的美德含其中而畅于行,发展为事业,这是最美的德行啊!)

  (十九)教导人们在奋进之时也要保持谨慎自重

  《易经?乾》中有一段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龙君子整日里勤奋不已,到晚上仍慎独若有危历。这样做是没有坏处的。)孔子在读到这段时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近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知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君子在奋进其德、研修事业的征途中,以忠信来增进品德,以讲究言词文笔来表达其诚意,从而建树稳固的事业。知道了机遇的到来要全身心地把握这种机遇;知道灵机应变的终止,要及时终止,保持道义的原则。因此,身居高位的时候并不骄傲,身居地低位的时候也不会忧郁。所以即使可以自强不息地奋进,也要善察时变地保持警惕,谨慎自重,这样,即使突临危难,也不会造成不良后果。)  

李燕 2012年中秋于禅易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