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可冀(院士国医大师) 清眩降压汤

 清茶清清 2017-02-10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

北京2014114电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第二届“国医大师”评审工作日前结束,经过严格遴选和评委会专家组认真审核,干祖望等30位名老中医(民族医)入选“国医大师”。

名单为:

  干祖望、王琦、巴黑·玉素甫(已逝)、石仰山、石学敏、占堆、阮士怡、孙光荣、刘志明、刘尚义、刘祖贻、刘柏龄、吉格木德、刘敏如(女)、吕景山、张大宁、李士懋、李今庸、陈可冀、金世元、郑新、尚德俊、洪广祥、段富津、徐经世、郭诚杰、唐祖宣、夏桂成、晁恩祥、禤国维

国医大师,观其处方之灵活奥妙,确已深得化裁之精髓,或澎湃汹涌,或优柔细腻,盖已臻上乘之境矣!足以令人拍案惊呼,荡气回肠。若非勤学古方,体念蕴韵,何能至此?思今者,渐弃原典,粗看二手三手资料,虽曰开卷有益,然弃三千年代代菁华,不亦舍本逐末乎!乃披露当今大师秘方公诸同道,以共勉之。

陈可冀,1930年10月出生于福建, 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建院初期奉调来京;曾随名医冉雪峰、岳美中、赵锡武系统学习中医和临证多年,学而有成,融为一体;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及老年医学研究所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位、专家委员会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北京市在职西医学习中医一等奖,为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专家。

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专家小组副组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及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协荣誉委员。

 

陈老认为,从中医病因学的角度来看, 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是七情所伤”、“内伤虚损饮食失节三种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需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生活和工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生活方式”的改善,其中,又以不使情绪紧张波动保持心情舒畅、清淡低脂饮食等最重要。陈老师倡导素食主义,讲究老有所乐。

  他对高血压的中医发病原理解释是,早期高血压的患者, 多由于七情妄动伤肝,或饮食失节肠胃热盛伤肝, 而引起“肝热上冲”现象(也就是阳亢)。

  而后, 由于热灼阴液,进而出现“肝肾阴虚、肝阳乃亢”的证候(阴虚阳亢)。阳亢而火动风生的则可以成为“肝风”(阴虚阳亢)。高血压日久,可成机体“内伤虚损”而肾水先亏,阴液不能潜阳,肝阳偏亢,阳化风动(阴虚阳亢)。由于内伤虚损或“肝热上冲”经久不愈的,可以病情发展成为“肝肾阴虚”(阴虚), 再进则为“肾阴肾阳并虚”(阴阳两虚),其临床表现又多较阴虚阳亢者更为复杂而重笃,病程亦较久。

  如果“肝热上冲”进一步促成“心阴虚心阳亢”(阴虚阳亢)或“心阳亦虚”(阴阳两虚)或“心肾不交”的,可以呈现为“怔忡”的种种症候。其他如“心阳虚”之表现为“胸痹”(阳虚),“肾阳虚”之表现为“命门火衰”(阳虚)的均为较后期患者的证候类型。“中风”常常是高血压的结果,有虚、实、寒、热、痰的不同,它可以由本病的各个阶段发展而来, 临床上则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分。高血压更多地体现为虚实夹杂的病机症候,除上述虚象外,实象则反映为肝阳上亢、瘀血和痰浊,后两者可单独致病,更多的是相互交结致病。

  治疗上,肝热上冲者,当顺其气,宜条达之,或折以苦寒,如龙肝泻肝汤;但苦寒之剂不可以久服,因为苦从火化,久服则化燥伤阴,尤其病程稍久或血虚热实之证,应苦寒、甘寒并进,如玉女煎;肝肾阴虚肝阳旺者,应降气之逆以平肝,滋肾之本以壮水,如白薇汤;肝风者,滋肾阴以摄纳,平肝阳以熄风,佐以通络活血、豁痰宁神,如天麻钩藤饮;肝肾阴虚以滋阴养血、益肾摄精为主,如首乌延寿丹;如久病命门火衰,则为肝肾阴阳并虚,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如肾气丸;肾阳虚者,宜温补元阳,但不可伤其阴,如黑锡丹。

  清眩降压汤为陈老治疗高血压自拟方剂,组成:苦丁茶30g,天麻30g,钩藤30g~60g(后下),黄芩10g,牛膝10g,生杜仲10g,夜交藤30g,鲜生地30g,桑叶15g,菊花15g。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高血压。肝肾阴虚证更注重对生地、葛根等滋阴生津之品的应用,而肝阳上亢证更注重黄芩、珍珠母、延胡索等清热止痛之品的应用。若眩晕、耳鸣、头痛重者,可加羚羊角粉3.0g~4.5g,分两次冲服。对于有痰浊痹阻的高血压病人,陈老多选用栝蒌薤白半夏汤豁痰宣痹;瘀血常处以血府逐瘀汤;气虚血瘀则用补阳还五汤;气阴两虚常用生脉散;高血压致水湿内停则用猪苓汤苓桂术甘汤;阳虚证则用温通复脉汤

  典型病案

  郝某,女,62岁。2005年8月31日初诊:反复头晕40余年。高血压40余年,血压最高达180/120mmHg,现服尼莫地平等药。每于劳累后出现左侧胸部及后背痛。

  现症:左侧胸部及后背痛,每次疼痛持续3~5分钟,痛时服用“速效救心丸”可缓解,眠差,时头晕,手足麻木,出汗多,大便干,脾气急躁。查:头发花白;舌红,苔白腻,脉沉弦;心率80次/分;血压150/90mmHg;超声心动图示:左房正常高限,余各房室不大,射血分数61%,少量二尖瓣反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Ⅱ,V3~6直立,振幅偏低;尿常规正常。诊其为:肝阳上亢挟痰风眩(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治法:平肝潜阳,佐以化痰

  处方:拟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天麻20g,钩藤20g,夏枯草20g,怀牛膝15g,延胡索12g,郁金12g,半夏10g,炒白术12g,甘草10g。

  二诊:服药6剂,症状较前无明显变化,时头晕,劳累后有心绞痛发作,每次发作2~3分钟,发时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可缓解。脾气急躁,失眠,大便偏干。查血压160/110mmHg(注:晨起未服降压药),心率80次/分,律齐。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化痰

  处方:天麻30g,钩藤30g,夏枯草30g,怀牛膝15g,延胡索12g,郁金12g,半夏12g,炒白术12g,甘草10g,黄芩15g,菊花30g,葛根30g,杜仲30g,珍珠母30g。7剂。西医治疗:尼群地平10mg,日2次;寿比山2.5mg,日1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