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性胃轻瘫

 称泥 2018-03-06

胃肠运动的生理学

胃的运动功能:储存食物;研磨搅拌食物使之成为细颗粒并与胃液充分混合;以最适宜于小肠消化吸收的速度缓慢地、小量地把食糜向小肠排入。

胃壁的平滑肌有纵行、环行和斜行三层,以环行肌最厚,收缩也最有力,在胃的各部分中胃窦部环行肌最发达,收缩活动也最活跃。因此,胃窦的运动功能是胃排空的主要动力。

糖尿病性胃轻瘫

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胃的紧张性收缩和胃的蠕动。胃的紧张性收缩在已排空了的胃表现尤为明显,可使胃腔内具有一定压力,维持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梯度,有助于消化间期胃液的排空;胃的蠕动可分为消化期的胃排空运动和消化间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MMC)。MMC一般餐后4~6h才能发生,以后每隔2h左右发生1次,每次MMC发生时常常伴随胃液、胆汁和胰液大量分泌以及一些胃肠激素(如胃动素)的分泌高峰。MMC的发生过程分为3期,Ⅰ期为静息期,约占周期的50%,Ⅱ期呈现间断的收缩活动约占周期的40%,Ⅲ期为一组连续的收缩活动,约占周期的10%。进餐可终止MMC。

糖尿病患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特征

糖尿病患者胃排空延缓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而对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的胃肠功能障碍研究较少。北京同仁医院通过对51例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胃肠运动功能的研究,发现约70%的糖尿患者存在消化间期胃肠运动障碍。这些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MMC Ⅲ期缺失,其中以胃窦Ⅲ期缺失最为明显,而代之以Ⅱ期持续时间延长,以及胃窦部收缩力减弱。除了胃排空和MMC异常外,糖尿病患者胃电活动也存在明显的异常。胃体部和心脏一样也存在具有起搏功能的组织,它能产生自发的节律性电活动,即慢波电位。正常慢波电位的频率是3次/min。糖尿病患者常常表现为胃动过速(超过4~5次/min,并持续1min以上)、胃动过缓(低于2次/min,并持续1min以上)或混合性胃电节律紊乱(胃动过速与胃动过缓交替出现)。

发病机制

正常的胃肠运动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包括胃肠道纵向和环状肌层的固有性质,肠外和肠内神经因素及内分泌和旁分泌物质的作用等。特别重要的是肠内神经系统,对正常胃肠运动起主要调节作用。

糖尿病性胃轻瘫

1.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约见于50%的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常波及消化道,引起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运动功能障碍。可表现为恶心、呕吐、饱胀、腹痛、腹胀、烧心、吞咽困难、腹泻、便秘等。其中尤以糖尿病胃轻瘫为突出现象。

2. 糖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紊乱

胃排空受血糖浓度的调节,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与胃排空速度之间的关系是可逆的。使正常人造成高血糖,压力测定的结果显示:胃窦压力波振幅降低,MMCⅢ期胃窦活动异常及幽门压力波振幅增高等,故高血糖可能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非消化性固体颗粒食物的胃排空有延迟作用。此外,高血糖能抑制迷走神经活动,这可能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另一重要原因。另外,糖尿病胃电活动的异常可能与高血糖有关,健康人使血糖达到12.88mmol/L时,可引起明显的胃动过速,表明血糖变化即可破坏正常起搏点的活动。对有恶心症状的1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后发现,血糖浓度超过12.6mmol/L的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占75%,而血糖控制在6.72mmol/L以下时仅38%出现胃电节律紊乱。另有研究表明内源性前列腺素可能引起胃慢波节律紊乱的形成。

3. 其他因素

糖尿病所致微循环障碍,是引起并发症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已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证实为正常胃或慢性浅表性胃炎,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内镜探头从内镜活检孔直接测定胃黏膜血流量,均明显低于无糖尿病的健康人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黏膜血流量,黏膜活检电镜证明胃黏膜血管基底膜明显增厚、内皮细胞显著肿胀。

症状

大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较少患者存在早饱、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同一患者的症状程度,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能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导致传入神经通路敏感性降低有关。由于胃排空延迟而致胃潴留,可有反复胃石形成。当并发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低时可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如反酸、反食、烧心等),严重者出现反流性食管炎。MMC的异常除可导致上述症状外还可引起小肠和结肠排空异常,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

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吃什么?

坚持饮食治疗,少量多餐,每日6~8餐,弥补三餐进食量不足;不应选择太干、太硬的和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尽量将食物加工为稀、软;如果病情严重,可以将食物混合搅碎成浆(糜)状,以更加利于消化吸收,并使食物易于通过胃肠道;进食适量富含水溶性食物纤维的食物如魔芋、水果、藻胶等,以利于胃肠蠕动。

糖尿病性胃轻瘫

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最好不要吃什么?

少吃高脂食物,以免影响胃的排空。刺激性食物、生冷食物等会影响胃排空或损伤胃粘膜,应尽量避免。

在糖尿病胃轻瘫症状较重时应适量限制纤维素的摄入,在症状缓解、血糖控制良好后,可以恢复高纤维膳食。做为糖尿病的并发疾病,饮食上也要和糖尿病一样,控制血糖。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是预防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最佳方法。

糖尿病性胃轻瘫

鉴别

1. 胃下垂 患者常有腹胀及上腹部不适;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恶心、呕吐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以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

2. 慢性胃扭转 慢性胃扭转病人常有非特异性症状如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烧灼感、上腹胀满或腹鸣,多于餐后诱发。尽管病人很少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但内镜检查常可发现食管炎。间断性胃扭转的疼痛与急性胃扭转相似,但程度轻,正因其短暂性的特征,常被误认为是胰胆道起源。对于有食管旁疝的病人发生间断性上腹疼痛,特别是伴有呕吐或干呕者应考虑慢性间断性胃扭转。

糖尿病性胃轻瘫

由于胃排空延迟而致胃潴留,可有反复胃石形成。当并发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低时可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如反酸、反食、烧心等),严重者出现反流性食管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