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味芍药甘草汤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柴桂苓 2018-03-07
诊断标准参照《 中医脑病学》 
①风邪侵袭 : 病程 较短, 可分为风热、 风寒 二种。前者辨证要点为疼痛呈现 火烧或电击样, 畏惧风热刺激, 面红耳赤 , 五心烦热, 舌 红, 苔黄腻 , 脉弦滑或略数; 后者辨证要点为疼痛呈现掣 痛, 遇冷易诱发或加重, 舌淡 , 苔薄, 脉浮紧。临床风寒型 较风热型少见。
②肝风上扰 : 疼痛发生与情绪有关, 激 动、 盛怒之下容易发作, 痛如锥刺 , 拒绝触碰; 可伴有面肌 痉挛, 心烦不安, 颧红 目赤, 口干, 口苦 , 大便秘结, 小便 赤, 舌红, 少苔, 脉弦数。
③胃火上攻: 疼痛较剧烈, 痛处 有灼热感, 遇热易诱发; 可伴压痛及龈肿, 口腔灼热感, 常 有口臭, 口渴喜饮, 大便干结, 舌红, 苔黄或黄腻, 脉弦数。
  ④瘀血阻络: 病程长(3 年以上)或外伤史, 痛处固定 , 如针 刺感, 日轻暮重; 因长期反复搓揉疼痛部位 , 可见痛处部 位的皮肤粗糙, 甚可见肌肤甲错, 舌紫黯, 有瘀点、 瘀斑 ,脉涩 。 


加味芍药甘草汤
 芍药 20 g, 炙甘草 1 0 g, 蔓荆子 12 g, 香白芷 12 g, 白僵蚕  10 g, 制地龙 1 5 g, 全蝎5 g, 川芎12 g, 刺蒺藜20 g, 生牡蛎 30g, 丹参 30 g, 白附子9 g
风热上袭加野菊花 1 5  g、 石膏 30 g、 黄芩 1 5 g; 风寒侵袭加细辛3 g、 羌活 12 g、 防风 1 2 g;肝风上扰加石决明30 g、 天麻 9 g、 钩藤 15  g; 胃火上攻加 生石膏 30 g、 知母 12 g、 麦门冬 15 g; 瘀血阻络加蜈蚣 2 ~3 g、 水蛭 9 g、 甲珠 12 g。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面痛、 头痛、 头风、 偏头痛等范 畴。对其发病原因历代医家均有颇多阐述, 《 张氏医通》  云: “六腑清阳之气 , 五脏精华之血 , 皆朝会于高巅, 天气 所发六淫之邪, 人气所变五脏之逆, 皆能上犯而为灾害。 ” 《 类证治裁 · 头痛》 说: “头为天象, 诸阳经会焉, 若六淫外 侵 , 精华内痹 , 郁于空窍, 清阳不运, 其痛乃作。 ” 头为诸阳之会, 清阳之府, 面为阳明所主, 五脏六腑 之气血精华皆上注于头面。头面部位唯风可到, 风寒入 侵, 或风热上袭, 或情志所伤, 肝气郁滞, 郁而化火上扰清 空, 或阳明热甚, 胃火熏蒸 , 循足阳明经上攻头面, 均可导 致气血经络凝滞不通, 不通则痛, 以致出现头面部疼痛。  基本病机为风、 火 , 久则痰、 瘀作祟。故治以疏风通络、 平 肝潜阳、 祛风解痉、 活血止痛为基本原则。  
加味芍药甘草汤方中芍药 、 炙甘草, 取其酸甘 化阴缓急止痛为君, 白芍、 炙甘草剂量以 2: 1镇痛 效果最佳 ; 生牡蛎平肝潜阳熄风, 丹参养血通络为臣;  佐以白僵蚕 、 全蝎、 地龙熄风解痉, 通络止痛, 助君止痛;  刺蒺藜助生牡蛎平肝潜 阳, 白附子辛散, 祛风化痰, 合全 蝎、 白僵蚕仿牵正散之义, 以祛风化痰, 痰瘀同治; 蔓荆子 辛能散风, 轻浮上行 , 主散头面之邪; 白芷辛温发散, 通窍 止痛; 川芎活血行气, 性偏疏通, 上升头面, 外达肌肤。诸 药合用 , 共奏疏通经络、 熄风解痉、 活血止痛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