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前华为人来亲身告诉你16万离职员工心中的华为是什么样

 尚雅轩 2018-03-0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海燕 吴頔

编辑:华思华咨询(华为离职大咖联盟(板凳会)执行机构)

华为离职员工群体的五大组织介绍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群体,虽然离开老东家多年,但是他们仍然以老东家为荣,矢志不渝地惦念着、传播着、践行着老东家的文化理念。

这个群体叫“华为离职员工群体”,虽然他们基于不同的定位,组建了不同名称的组织:

1、板凳会------华为离职大咖联盟(仅限华为离职员工参加,专注于服务华已经转业的老同事,为已经转业的老同事提供靠谱职位,为资深老同事提供兼职授课机会,按照职能、行业、海外片区、国内区域四大维度垂直建群,为已经转业老同事提供垂直交流平台,为社会传播华为成功经验和高端人才的正能量)

2、华友会-------前华为人联合会(包含华为离职员工及华为人朋友,在国内每个城市都建立有群,部分城市群允许非华为老同事参与,为老同事提供诸如信息交流、同城聚餐、同城跑步等服务)

3、华创会-------全球华人创业联合会(创始人是前华为人许炳,也有为华为人服务的单独组织,服务创业为主)

4、华友商会----华友中从事商业企业的联合会

5、华友社群家--社群家组织中华为老同事聚集地

虽然这些组织名称都不一样,但是为华为人服务这方面都一样,

而且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老东家,就是“华为”,就是那个不叫PPT而叫胶片的地方。

近5个月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组采访了近30个华为离职员工。他们遍布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南京、贵州、常州等各个城市,还有人定居波兰、西班牙等国,年龄从20多岁到60岁之间不等,工号跨度也从2位数到6位数,分布于华为发展的各个阶段。

这30个人是16万华为离职员工的一个缩影,他们各有各的故事,有人激情创业、有人回归乡野,有人另起炉灶、有人还在“折腾”……透过他们的回忆、讲述,那个低调而神秘的华为世界逐渐地清晰,散落在各处的华为版图变得完整起来。

不管身在何处,不论怎样打拼,他们身上挥之不去的,是深深的华为烙印。

高收入与高压力

在外界看来,华为几乎和高收入划上了等号。采访中,几乎每个华为离职员工都会谈到待遇。很多人坦言,当初就是奔着高薪去的。

到底有多高的收入?当年鲁青虎辞去国企铁饭碗转投华为,就是被任正非一番话击中。深圳南山咖啡馆,鲁青虎描述起那一幕。

那是在1996年,任正非对着一众年轻员工许诺,“你们如果要买房,一定要挑大阳台的。因为今后发给你们的钱用不完,老搁在床底下会发霉,要经常拿到阳台上晒一晒。”

任正非接着说,“我们每卖出一台设备,都是在直接爱国,如果外企程控交换机一线卖2000元,华为卖1000元,这样可以直接节省外汇,实干兴邦。我们还要把设备做到全球。现在他们在我们家门口竞争,以后我们要到他们家门口去竞争,把五星红旗插遍全球!“

这三段话,将鲁青虎圈了粉,用他自己的话,“讲到了心坎里”。16年后鲁青虎离开华为,在深圳凤凰山里开了家书院,以儒学专家的身份讲他热爱的华为文化。当年任老板这番话,他这么解读:“这不正是《大学》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嘛。”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这正是华为的价值观,也是任正非作为一位企业家的胸襟。在财富分配问题上,任正非善于分享、舍得分钱,他有一句话:华为20多年来成功的秘诀就是‘分钱’。把钱分好,很多问题都好解决。”

华为招募的员工,大多来自985、211高校,不少人是贫家子弟,他们希望通过自我奋斗,改变命运。任正非的话虽“土”了点,但朴实有力,直入人心,吸引一波波学子投诚。华为则无疑给他们提供了最佳的职场机会。在波兰从事留学咨询服务的刘建云告诉我们,原先在中兴各种小计较,到了华为,就不再关心自己的工资条,因为他相信公司绝对不会亏待他的。

而当年任正非许下的诺言也都兑现了。根据华为的2016年年报,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5215.74亿元,17万员工的平均薪酬约为63.1万元人民币。据华友回忆,即使在华为的冬天,自身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很多员工离职拿到的金额比他自己算出来的还要高。

不少华为人在工作期间积攒收入买了房,甚至有人笑言,如果当年公司置业在南山,而不是坂田,那么他们积累的财富要更可观。

而高收入的另一面是高付出。

工作强度大,条件苦,不归家,连轴转,这也几乎是每个华为人的工作常态。有人叹,工作节奏很快,都不好意思提早下班,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你不动,后面人都在按喇叭,你只能硬着头皮前进。”

很多人还主动申请,要去“艰苦地区”,如果公司派你去海外,你犹豫,在华为是没有前途的。不少华为人多年在海外,却不能回一次家。若是去了非洲等地,可能还要面对疟疾和战争的危险。可能你难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正在办公室工作,突然联合国的人冲进来说要打仗了,几分钟内,雇佣兵就开着装甲车把他们带走,过一两天回来,办公室、公寓里,墙壁上、家具上都满是枪眼。

以家庭付出的牺牲,也是华为人所要承担的。公司一度有不少苛刻的规定,夫妻双方不能同时在公司;如果女朋友或家人在哪里,就不会派你去那里常驻。

但功不唐捐,“以奋斗者为本,不让雷锋吃亏”,这是华为企业文化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任正非说过,要以贡献来评价薪酬。其实不仅仅是华为,腾讯、阿里、百度……这些创业公司也都崇尚加班文化,强调奋斗者文化。

当中其实有个“小平衡”和“大平衡”的考量。短时间内的作息小平衡,不一定会带来长期的大平衡。现在轻松惬意地“朝九晚五”,可能10年后等待你的,就是中年危机。而现在的努力奋斗,也许可以换来人生下半场的财务自由,以及日后从容选择的机会。

个人如此,公司亦如是。华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追赶史、超越史。一开始必定要多付出一些,否则面临的就是被赶超、被淘汰。那些出征海外的华为人感受尤其明显,中国的一年可能追赶美国三年,这都是兄弟们用汗水换来的。

想通了这些,心态会更平衡,对“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也更能心领神会。所以,为什么离开华为的人都没有多大怨言,因为他的规则是很清晰的,愿赌服输,华为是一个讲信用的地方。

螺丝钉与狼性文化

通信圈内一度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一位在上海金茂大厦上班的华为人赶时间叫了一辆出租车,司机一路开车一路打量着他,快下车时忍不住问:“你们金茂大厦的保安,多少钱一个月?”

“你知道吧,进出金茂的人,西装笔挺的,肯定都是搞金融的。穿得比较像民工的,肯定都是华为的。”每次说起这个埂,李建勇总是忍俊不禁。离职后他做起了高级西服订制生意,自己却依然是一副很“华为”的打扮。

的确,华友们大多朴素,聚会上他们大多寡言少语,衣品低调,甚至有些不修边幅。可你还是会认出他们,可能是因为他们身上还隐含着的那股“狼性”,那副骨子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

何为狼性?追根溯源,还得说到任正非。1997年,他写了一篇题为《华为的红旗能够打多久》的文章,提出要建立一支“狼性文化”的团队。

“狼性”,是一种奋不顾身。只要是华为想干的事,就一定要超越对手。据东方酷音创始人李斌回忆,当时华为和中兴争夺校园网,李斌就对那些学生讲,华为永远争第一,没有第二。为达目标,他们不计代价,也许是与任正非的经历与背景有关,公司上下都爱将攻坚克难比喻为“打山头”,翁震鸣至今还记得在欧洲打市场时的经历,有个项目被确定为关键项目,任正非对大家说:不管用1颗炮弹,还是6颗炮弹,你只管把山头打下来!

“狼性”,是一种百折不挠。

任正非曾说过,“为什么我的能力比你强,是因为我经历的挫折比你多

”他的另一句名言是,烧不死的鸟是凤凰

起初听到对方曾在华为几次降职,还以为他混得不好,结果发现,恰恰是那些骨干被“折腾”得最厉害,几乎所有的高层管理者都不是直升上去的,今天你是部门总裁,明年可能就成了区域办事处主任,后年可能又到海外开拓新的市场。华为干部能上能下、几起几落,要经历任正非所讲的“凤凰涅槃”过程,必须经过磨难和洗礼,才能走向更生的道路。

在奋力拼杀的过程中,华为给他们提供了大舞台,许多人年纪轻轻就已独当一面,掌管着几十亿资金的大市场。网易云高管张波说,当年他在欧洲接待的,都是类似邮电部长这一级别的人物,对方年龄一般都50岁以上,而他那时才30岁,大场面开拓了大视野,这个机会不是其他企业都能提供的。

但“狼性”也意味着淡化英雄,群狼作战,讲究的是团队协作。海外团队在当地开拓市场,国内的技术人员也会前往海外提供支持,这才成就了华为以“7x24”的优质服务从知名外企手中虎口夺食的赫赫战绩,由于十多小时的时差,不少人通宵召开越洋电话会议,却无人心存不满。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看似平淡无奇,却是说易行难。华为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发挥平台的作用,每个人就是一颗螺丝钉,所以他们也是低调隐忍的。这也和任正非的性格一脉相承。

在和这些离职员工的对话中,任正非的形象也变得丰满起来。

外人看来,他不爱交际,躲着媒体。有人递名片给他,他也不回,即使回,也就是简简单单一张纸,上面只写着“任正非”三个字。

员工眼中的他是那般亲切,鼓舞人心。任正非见谁都是讲鼓劲的话:“好好干,未来很好。”工号63号的孙进进这样说起最初的那段打拼岁月:“他记性非常好,很多人见过一次,第二天马上能叫得出名字。晚上加班,他会亲自数人头,安排司机去采购面包、牛奶和夜宵,发给加班的员工。”

有时,任老板也是情绪化的。当年张利华在会议上重新提议开发华为手机,任正非当场拍桌子反对。一场硬仗没打下来,他也会急得骂人,任正非说过,自己曾焦虑到得了忧郁症,彻夜睡不着觉,泪流满面,多次觉得华为可能过不去这个坎了。

更多时间里,这是一位爱学习的老人。60多岁了,他还在学习外语,在办公室里高声朗读。坂田那些中外科学家的路名都是任正非命名。他说过:“如果是坐两个半小时到北京的飞机,我至少看两个小时的书。我这一辈子晚上没有打过牌、跳过舞、唱过歌,因此我才有进步。”

更不用说,他的每篇文章,都像一面战鼓,激励鼓舞着公司上下的每个人。任正非让很多人对他有一种由衷的崇拜,这并不是靠公司政治的手腕,也不是靠驾驭人际关系,而是靠战场上的常胜不败。你跟着的将军总是可以准确指出方向和问题,总是打胜仗,怎么能不服?

花瓣与花朵

在深圳南山区采访李斌时,他动情地用过一个比喻——“当花瓣离开花朵”。起初不甚明白,后来才意识到,华为的Logo正似一朵花,8片火红的花瓣由中心向外绽放,这既是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聚焦,也是华为人对公司的眷恋。

这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李斌说,离开华为后,他才发现更需要华为文化的滋养,任老板当初讲的话,如今感同身受,句句金玉良言。

很多创业公司依然保持着华为的印记,招兵买马也不由自主地向华为人倾斜,他们说,“价值观相近,容易沟通。”后来被华为出售的华三通信,如今就依然保持华为的基因:每一名新员工,都能收到公司发的睡垫;员工升迁考评遵循严格的技术导向;每过一段时间,华三都会组织员工开展民主生活会……甚至是华三创始人郑树生对媒体的低调,也与任正非毫无二致。

也因为华为,华友们不会容忍华为被随意妖魔化。有段时间,关于华为34+恶意裁员的谣言四起,板凳会专门通过微信公众号转发杰总的关于此事的澄清谈话向社会予以辟谣,维护心中的那个胶片厂。

华为离职员工群体也是个颇有趣的群体,除了是个资源互通的平台,因为对华为的感情深,所以更多了些校友会的味道,他们也把华为当做自己成长中一所大学,见面也经常问你啥时候入学的 ,啥时候毕业的,啥时候转业的,外面的人是很难理解。

虽说原先大家未必相互认识,如今也在各自忙碌,可是通过各个华为离职群体组织的链接,大家的关系依然深厚,维系这个链接的纽带,是对华为的关注、对华为老同事的亲切,深爱华为,所以爱屋及乌,深信华为老同事。

任正非在想什么呢?这些离开花朵的花瓣们,依然时时在意着老东家的一举一动,翻看他们的微信朋友圈,毫不意外会发现不少华为的影子。曾空降华为4年的追梦者基金创始人朱波,说起身边的华为离职老同事,有点恨铁不成钢:“几个华为人坐在一起,我就知道他们在聊什么,聊的就是那‘一亩三分地’。”

但也别小看了这“一亩三分地”,这是这帮华为离职老同事的“前半生”,也有可能,还是“未完待续”。有人现在成为了华为文化的践行者,有人成为了华为的客户,还有人则对华为有些新的期待。李斌说,“你知道吗,我们在等待更大的江湖,哪一天,华为真正发自内心开放了,成为更伟大的公司,也许就不仅‘能上能下’,而且还‘能进能出’。”

花瓣依然想着回归花朵。

热诚邀约华为离职老同事加入斜杠青年群体,一起奋斗,一起发财,详情请看下面的邀约书

真诚邀约华为离职老同事加入华为离职大咖联盟(板凳会)

热诚邀约非华为老同事但有学华为客户资源的您加入斜杠青年群体,详情请看下面的邀约书

真诚邀约愿意学习华为成功管理经验的加入微信群:

本着让更多人受益华为成功经验的博爱精神,为了便于非华友同学学习华为经验,华为离职大咖联盟(板凳会)执行机构华思华咨询组建了学习为管理经验分享全国群和区域分群、行业分群。

华思华大咖咨华为管理模块

欢迎各位关注并转载,如转载请注明来自于华思华大咖经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