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品江南古典私家花园(2)寄畅园

 赵太尉 2018-03-07


五个世纪不改姓的寄畅园


寄畅山水阴

大雪,给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披上了银装,遥望过去,竟有些水墨画的意境。园名得自王羲之的《答许掾》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孔子赞许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赋予中国园林一套儒学基因,似乎冥冥中护佑着这座山水名园,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和江南诸多园林一样,无锡寄畅园只不过是北宋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后人的私家花园。随着秦氏家族的沉浮,寄畅园虽然很少易主,但却多经瓜分损毁。尤其是近代以来,几乎在日寇的炮火中灰飞烟灭。盛极时,寄畅园成为皇帝行宫,这里莺歌燕舞,歌舞升平。衰败时,这里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如今寄畅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她的传奇。


怎么游园?

寄畅园最佳游览线路


丈人石与美女石


在中国的文人园林里,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有它天然的形态和人格。如上图中的这块石头,就被尊称为丈人。“石丈”的称呼源自宋朝米芾拜石并呼之为丈人的故事。图中这两位站在寄畅园高大奇石旁的赏石者,想必也在回味着这段典故。被赋予生命和人格的不仅有石,还有岁寒不凋的松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劲节虚心的竹子等,它们跟文人有情感上的联系,能引起心头的微澜和想象,代表一种生活理想和文化精义。左页图中这块奇石,也是寄畅园旧物,百姓们称呼她为“美人石”,但谙熟文化典故的乾隆皇帝则特意赐名“介如峰”。



五百年不改姓的园子


命运多舛的民国寄畅园

1933年,园主后裔秦理斋先生与家人在寄畅园合影。此时的寄畅园刚经历过几番劫难:1921年,某些秦家后人计划将寄畅园租给商人莫如爵开设游戏场,所幸被秦毓钧等人发现并呼吁制止;3年后的冬天,园中的西式大楼又毁于战火。


寄畅园又叫秦园,第一代园主秦金,号凤山,出生无锡,家世清贫,以课读为业,后中进士,得以飞黄腾达,时称他为“两京五部尚书,九转三朝太保”,这里尚书是实权,太保是荣誉,说明他在朝廷的职务和地位都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也是继秦观后秦家登进士的第二人,为无锡秦家的基业奠定伟绩。


邻梵阁的借景

高阁好借景,除了这座,秦燿时期的寄畅园中还有三处高楼,分别为环翠楼、凌虚阁和鹤巢亭。


由“瀑”变“溪”

曲曲折折的宛转桥通向水中小亭,周围绿树红花映衬着青色的湖石,亭内园主正陪同客人仰头欣赏对面瀑布。据明代文士王稺登对寄畅园的评价,泉是寄畅园最好的景致,其次是石,再次是花木果蔬、堂榭楼台。瀑布是明代寄畅园的特色,到清初秦松龄改建时,因水源不足而将原来的山体挖开,将泉水引至谷底,成为叮咚流淌的山溪,是为八音涧。上图右侧,是如今的鹤步滩,为当时的涧水入池处。



有一种山野的情调叫野趣


蝶恋花

四只蝴蝶,扑向中间的花朵,这一幕蝶恋花出现在不起眼的地面上,在寄畅园中有多处,此手法曰“铺地”。值得一提的是,拼出这幅图案的鹅卵石、砖块,是当年造园的建筑废料,在此重新焕发出光彩。


明正德年间,秦金从户部尚书任上退隐二线,闲云野鹤,寻得惠山西南角的一小片地搭了几间草庐,取名“凤谷山庄”,这是寄畅园的前身。这幢三开间的古朴门厅正中悬“凤谷行窝”一额是秦金命名的,这意思是说:皇帝住的地方叫行宫,我凤山住在这山谷下,那就叫“凤谷行窝”好了,这叫野趣。


三开间会客小厅

这是寄畅园最初的名字


涵碧亭

有飞瀑悬流而下,小亭翼然湖面,登之,可临水观瀑,看香花婆娑。


石丈门的巧思

门框好似画框,框住了一幅美景:阳光在树影间洒下一片金色,一块精巧的太湖石矗立中央,上有镂空的花窗,下有柔软翠绿的兰草,小径从门框中而出,路过湖石,延伸而去。最令人感叹的或许还不是框中美景,而是门楣上的篆书:石丈。石丈门内石丈人,真可谓匠心独运。


屋脊上的微缩景观

绿萝、黑瓦、屋脊的云纹装饰,这些在中国园林建筑中并不稀罕,但在屋脊中央安放园林的微缩景观,寄畅园称得上是独树一帜。微缩的园景气势雄浑,其上被视为寄畅园标志性景观的锡山双塔,像是在时时提醒游人们其所在之处。



有一种高端的举止叫风雅


怎样赏景?

寄畅园中的水叫做锦汇漪,长80m,宽20m,整体成葫芦形。这种形状的水体也因为有了收腰,空间的层次和变化大大增加。鹤步滩和知鱼槛就充当了收腰的作用,这样无论是从先月榭望水,还是嘉树堂观景,都能取得最好的视觉效果。这两个地方也就是我们说的最佳视点“园眼”。

从先月榭角度看锦汇漪景色

从嘉树堂视角看锦汇漪景色


秦金写得一手好书法,传到了后代秦燿手上后,秦燿把王義之的兰亭序操练得炉火纯青。在一个风和日丽下午,他在园门写上王義之的诗句“取欢仁知乐,寄畅山水阴。”并把句中的“寄畅”两字定为园名,且完成了园子里的锦汇漪、邻梵阁、含贞斋、涵碧亭、卧云堂、知鱼槛、悬淙涧、环翠楼等二十景的建造。并请名流王登、屠隆、车大任各撰写了一篇《寄畅园记》,请画家宋懋晋绘制了《寄畅园五十景图》,使得寄畅园名噪江南,这叫风雅。


鱼之乐,何人知?

此为明代画家宋懋晋绘制的《寄畅园五十景图》之一,本文所用的古画皆出自其手笔。画家似乎手持镜头在园林上空同一高度处水平移动,为每一景各拍了一张,较为忠实地记录下明代寄畅园的图像信息。“鱼之乐”,是哲学史上最耐人寻味的问题。明朝重修寄畅园的秦燿,对此也饶有兴趣,并力图加以体现,如画中所示,他在跨水长廊中设置一槛,与好友斜倚美人靠上赏鱼。他还专门写了《知鱼槛》一诗:“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至清初,池中的知鱼槛与长廊、涵碧亭一同被挪至东岸。右页图是东岸边的知鱼槛内,游人们正在赏鱼,与古画相比,少了些许文人意趣。


先月榭的秋色

先月榭是古人临水赏月之处,秋天给它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为红枫、绿水掩映着。当年建园的秦金、秦燿、秦松龄,赋予这座园林的文人气质和巧思,至今也能于此体味到。



横空出的世八音涧


音乐之涧

八音涧较之曲涧,设计更为复杂,它借助人工堆叠的假山,使泉水在涧中流淌变化:忽而潜入地底,忽而从脚底涌出,忽左忽右,忽宽忽窄,最终跌落池中。泉声也是变幻莫测,时而哗哗,时而淙淙,时而清越,时而沉郁,有如八音同奏,八音涧因此得名。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秦松龄的父亲秦德藻成为族长。父子得园后,将寄畅园四合为一,并对园子加以改筑,延请当时著名的造园名家张涟和张轼精心布置,掇山理水,疏泉叠石,园景益胜。两位叠山大师,虽然没有一手好书法,却另辟途径,研究起音律来了。把原有的“曲涧”改造成“八音涧”。八音涧较之曲涧,设计更为复杂,它借助人工堆叠的假山,使泉水在涧中流淌变化:忽而潜入地底,忽而从脚底涌出,忽左忽右,忽宽忽窄,最终跌落池中。泉声也是变幻莫测,时而哗哗,时而淙淙,时而清越,时而沉郁,有如八音同奏,八音涧因此得名。从此,秦园誉满海内。


张涟和张轼杰作

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夏天,秦燿改建寄畅园竣工之时,请名士王穉登写了一篇《寄畅园记》,文中描述了这样一处胜景:“引悬淙之流,甃为曲涧,茂林在上,清泉在下,奇峰秀石,含雾出云,于焉修禊,于焉浮杯,使兰亭不能独胜。”这正是上图中所绘的“曲涧”。曲涧今已不存,在清初被改建成为八音涧。


造出“真山真水”

泉水,顺着山石跌落深幽的涧中,如不加说明,此景会被以为是自然的真实山水,抑或是山水画的局部。然而这却是清代造园家张鉽在寄畅园中建造的八音涧。八音涧又名三叠泉,泉水在涧中会跌落三次,不仅看似画境,也是听觉上的美妙享受。



南国探幽地惟余寄畅园



寄畅园是一个注入了历代造园者太多智慧和心血的巅峰之作,一个完全可以传之百代永远被人阅读的精品,达到了建筑美、人文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给现今的园林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康熙、乾隆年间是寄畅园的鼎盛期。两个皇帝十二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这里。乾隆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指定寄畅园为巡幸之地,且“爱其幽致”,因此绘图带回北京,在颐和园里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园”,后改名为“谐趣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