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有关清代的影视剧,总绕不开拍两下袖子下跪说“喳”的场景,其他古装剧却没有。那为什么清朝人官吏下跪前总要先拍下袖子? 胡服骑射 这还得从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说起。 春秋战国天天打仗,赵武灵王就想提高赵国军队的战斗力。中原人一直是宽袍大袖,不方便打仗,又都是步兵,跟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一对上,战斗力是渣。 所以赵武灵王下令学习北方胡人衣短袖窄的服饰,学胡人骑在马上射箭,并且亲自带头,在赵国全境大力推广,效果显著,赵国率先建立起强大的骑兵,打得北边胡人求饶,又把中山国端了。 袖口变窄,做事很方便,所以千百年后,这种窄衣袖从军装用到了百姓常服上,也被称为“箭袖”,骑马射箭。 北方冬天冷,箭袖边缘做的厚实,容易把袖子放上去,以便骑射和劳作,把袖缘放下又可以保暖。明代北方地区箭袖已经很常见。 清代马蹄袖 清朝是游牧民族起家,为方便骑射,就在明朝箭袖的基础上,在袖口加一个半圆形的装饰,成为加强版箭袖,样子像马蹄,俗称“马蹄袖”,满语“哇哈”。 马蹄袖平时也可以像绾起来,护腕又不影响拉弓射箭,天冷时又可以翻下来覆盖手背,更御寒,东北那地儿冬天多冷啊。 清朝官员服饰就采用这种衣袖,平时为方便,马蹄袖是绾起来的。等下级见上级,或者晚辈见长辈,为了表示恭敬,行礼的时候,得先快速把马蹄袖放下来。 如今变味儿的礼节 “放哇哈”在清朝礼节中有硬性规定,大概有这么几种意思: 1、撤除尘土,整理着装,以示恭敬对方。 2、表示囊空如洗,袖中空空,没有金银。 3、表示坦诚,没有在袖中藏兵刃暗器。 4、表现忠诚,双手被马蹄袖遮掩,形似马蹄,意味着愿效犬马之劳。 但是有的影视剧这一礼节没做到位,或者是演员动作太快,往下放袖子,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变成了拍袖子。 至于下跪之后,告退时的那句“喳”,其实是“嗻”,读zhē ,是满语je的译音,也就是“是”的意思,是从蒙古语来的。 另外,很多关于先秦、秦汉、三国时期的影视剧,下级的答应上级时说“诺”,相当于后来说的“是”(对,好的)。成语“唯唯诺诺”意思就是点头称是。 其实《礼记》记载:“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应辞“唯”比“诺”更显恭敬,晚辈答应长辈,或者下级答应上级,说的是“唯”;而“诺”则用于应答地位、辈分与自己相同或更低的人。 所以,影视剧中严格来说是错的。 |
|
来自: 汐钰文艺范 > 《东亚史研究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