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被骗的高血压20个误区

 星耀天际 2018-03-07

一次测量血压升高就诊断高血压

偶然一次血压升高并不等于高血压病,因为血压受环境、情绪、心理、运动和身体状态等因素影响。对于初次测量发现血压升高的患者,应安静休息排除干扰因素后,重复测量。如血压均为重度升高(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如血压轻中度升高(收缩压≥140mmHg而

太年轻不愿意过早服药

一位30多岁的高血压患者,因觉得自己年轻,对于血压高的严重不良后果不够重视,结果一天突然晕倒,诊断为脑出血。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幸运的经及时抢救挽回了生命,但不幸的就此永远离开了亲人。高血压的并发症不会因为年轻而远离你,一经诊断高血压后,应将血压控制到正常。血压越早控制达标,获益越大。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血压将持续性升高,病情恶化进展到顽固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和高血压危象。更严重会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或主动脉夹层等致死致残的急危重症。

担心降压药的副作用而不愿意服药

高血压患者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重要原因,就是担心降压药的副作用。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发展,目前的五大类降压药降压效果肯定,有效降压剂量范围内副作用较小。通过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获得较为理想可靠的降压效果,减小药物的不良反应。更重要的降压的获益远远大于副作用。

长期服药会产生耐药性

常遇到病人会问,长期服用一种降压药会不会像抗生素一样产生耐药性。目前从临床研究和临床经验来看,并未发现降压药存在耐药性的问题。由于血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时血压控制不好并不是产生耐药性,可以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或联合其他类型的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到正常。

开始治疗不能用“好”药,以后血压再高就没药可用了

高血压患者往往会把贵药当作是好药,未必尽然。药物的价格与前期的研发 11 费用和后期的专利保护有关。高血压的药物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心脑肾并发症综合选择。适合你的药才是好药,不要看价格,要看是否能把血压降下来同时还能获得对脏器的保护作用。绝大多数降压药物都能获得持续的降压效果,不存在用了所谓“好”药,以后就无药可用的问题。

血压降下来了,就自行停药

有的患者经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就认为病好了,不需要服药了。这会导致血压大幅波动,对心脑肾的危害更大,严重的在停药期间就可能发生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即使没有发生,也会因为血压升高,而需要再次调药,需要一个较长周期才将血压降至正常。必须认识到,高血压是慢性病,不能治愈必须长期坚持终生服药。血压降至正常后,如血压偏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降压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决不能随便停药,以免产生严重不良后果追悔莫及。

没症状就认为没有高血压,不经常查体

高血压是隐形杀手,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并不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往往是查体才发现高血压。有的高血压是缓慢进展,血压逐渐升高,已经适应了血压升高,而不会引起症状。当然也有个体差异的原因。有的患者直到出现脑出血、脑梗死或心肌梗死才发现高血压。高血压是测出来的,不能凭症状判断,没有症状不代表血压不高。健康成年人每2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最好每年测量1次。年龄55岁以上、血压在正常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超重肥胖、高血压家族史、高盐饮食和酗酒的高血压易患人群应每半年测量一次血压。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不良后果。

没症状就认为血压控制好了,不重视监测

门诊询问患者:“血压控制怎么样?”不少患者回答:“挺好的,没什么症状。”“在家测血压了吗?”“没症状还用测吗?”症状不是血压是否升高的标准,即使服药期间,没症状也不说明血压不高。高血压的患者除了定期门诊随访外还应在家自测血压,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初诊或血压未达标及血压不稳定的患者,每天早晚各测1次,每次测量3遍,连续测量7天,取后6天血压的平均值提供给医生作为参考;如血压达标且稳定的患者则每周自测1天,早晚各1次。血压达标者,每3个月到门诊随访1次;血压未达标者,每2~4周随访1次。

没症状就认为没危害,不需要服药

高血压对身体的危害不在于有没有症状,而在于血压水平本身。无论有无症状,高血压的危害是一样的,都可能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致死致残。一经确诊高血压,都应遵照医嘱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到正常水平。

控制血压吃药就行了,不重视生活方式干预

有的高血压患者一手酒瓶子,一手药罐子;有的继续高盐高热量饮食。劝导健康生活方式,不少患者会反问,都已经服药了。高血压的治疗首要是健康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是在健康生活方式基础进行。不纠正吸烟、酗酒、高盐高热量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即使血压控制了,血管仍然会受到损害。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加以纠正,增加血压控制的难度,往往需要更大剂量的药物或更多类型的药物才能将血压降至正常。部分患者血压甚至很难控制到正常范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药物治疗的前提,药物治疗不能替代健康生活方式。

血压高只要吃药就行,不关注血压是否达标

无论是生活方式干预还是药物治疗都是降压的手段,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将血压降到正常范围内。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100例高血压患者仅有9例将血压控制达标。只有将血压控制达标,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心脑肾等并发症的风险。高血压患者在服药的同时,要学会血压的自我监测,定期测量记录血压数值,为医生调整降压药的剂量和种类提供参考。药物是手段,达标才是目的!

血压一高就输液治疗

不少患者血压一升高,就要求医生给输液,认为输液可以将血压快速降至正常,还能预防心脑卒中。高血压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口服降压药,除了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等少数高血压急症需静脉应用乌拉地尔、硝普钠等降压药物快速降压外,绝大部分高血压通过口服降压药就可将血压平稳安全地降至正常。绝大部分高血压是不需要输液治疗的,目前也无证据证实,静脉输注活血化瘀药物可以预防心脑卒中。

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越低越好

不少患者发现血压升高,非常紧张,认为将血压快速降到正常水平才能预防心脑血管意外。少数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和主动脉夹层等需要快速降压外,降压治疗的原则是缓慢、平稳、持续降压,目前临床上常用降压药多数都是长效持续作用24小时药物,作用缓和,因而血压达标需要一定的时间。血压降得过快过低,一方面会引发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另一方面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缺血,诱发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尤其是老年人风险更高。一般情况高血压治疗可4~12周达标,耐受性差或高龄患者可适当延长。治疗2~4周评估血压达标情况,如达标则继续目前治疗;未达标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服用降压药物越多,副作用越大

每种降压药常规剂量时,一般可将收缩压降低10mmHg,继续增加剂量降压效果增加不明显,不良反应可能有所增加。如果收缩压160mmHg以上,一开始就应联合两种降压药物治疗。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降压药物时,常规剂量即可将血压控制达标,并可最大程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上有固定剂量的复方降压药物,服用方便,降压效果肯定。

迷信根治高血压的秘方

所谓根治高血压的秘方就两个字“忽悠”!只需要记住一点如果真能根治高血压,早就获得诺贝尔奖了,早就被世界各大药厂追捧推广到临床,还会再上当吗?但是源于侥幸心理,上当的患者不在少数。不少患者因为相信所谓的秘方,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发生脑出血、主动脉夹层等而付出惨痛代价。永远要记住高血压治疗的秘方就是,在健康的生活方式基础上,长期坚持药物治疗。

盲目相信保健品的降压效果

一些无良企业和机构过度夸大药物的不良反应,鼓吹保健品降压效果可以替代降压药而无不良反应。保健食品、降压枕头、降压项链、降压帽等等的降压效果并未经大型的临床研究验证过,这也是药物与保健品的区别。降压效果并不明确,被明显夸大了。即使有一定降压作用,也很有限,并不能达到治疗目的,更不能替代药物。

过度纠结于血压的数值

有的高血压患者过度关注血压的数值,一次测量血压升高就担心发生心脑卒中,以至于频繁测量血压,调整降压药。过度紧张的情绪和频繁的药物调整反而影响血压的控制。正常血压就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也会受心理、情绪、运动等自身状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偶尔一次血压升高并不代表血压控制不好。不同日同时分开多个时间点测量血压,如果多次测量血压升高,就应到医院就诊,请医生调整降压药物。

服用降压药后,血压应很快就降下来

降压快的口服降压药并一定是好药!以往的教科书建议,血压明显升高时,舌下含服心痛定快速降压。目前认为,设下含服心痛定虽能降压但却有害,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和脑梗塞。目前的降压药物绝大多数是长效的口服降压药,降压效果持久缓和,维持24小时,达到平稳降压的目的,从而保持血压不至于波动过大。所以,降压药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大约需要4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将血压控制达标。

在家测血压不准确

家庭自测血压一般会比诊室内测量的血压低,主要与医院内的嘈杂环境以及患者见医生的紧张情绪有关。但这并不说明家庭自测血压不准确,这种差值存在是合理的。家环境中,患者状态放松,排了紧张情绪的干扰,更能反映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信息,有助于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检出隐蔽性高血压。家庭自测血压还可以提高患者参与诊治的主动性和治疗依从性。

去医院就诊当天不服药

门诊遇到不少高血压患者到医院就诊当天不服用降压药物,问其原因?多数回答是希望医生掌握不服药的状态下诊室血压血压。突然停服降压药物,会导致血压波动,有可能激活交感神经而带来不良后果。此外,医生关注的是降压药物治疗后的血压水平,需要根据服药后的血压增减药物。停药当天在诊室测量血压升高,反而让医生无法确定是否应调整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