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冠云:历代圣裔的专属学堂——阙里故地四氏学

 沁园春春2016 2018-03-08
原创 阙里书院 2018-03-07 21:55:08

【作者按】小文写于四年前,发于阙里书院微博(及新浪自动生成之同名博客),曾为人转载。今稍有调整,再略说这个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久远的学校:【【阙里书院】李冠云:历代圣裔的专属学堂——阙里故地四氏学】

孔子第六十九代孙、清人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学校》云:“古者,国有学,术有序,党有庠,家有塾。今孔颜曾孟四氏学,官为置师,比于郡国,其实孔氏之家塾也。昔者,孔子没,子孙即宅为庙,藏车服礼器,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而鲁之诸生亦以时习礼其家。魏文帝黄初二年,诏鲁郡修起孔子庙,复于庙外广建屋宇,以居学者,此孔氏家学所由仿也。”

李冠云:历代圣裔的专属学堂——阙里故地四氏学

如孔继汾所述,就历史来看,汉武帝时,太史公司马迁曾“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亲见“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史记·孔子世家》),孔氏子孙这种“即宅为庙”,“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的情况,就是原始的孔氏庙学。至魏黄初二年,魏文帝下诏“令鲁郡修其旧庙”,“又于其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使“莘莘学徒,爰居爰处”(《魏鲁孔子庙碑》),这种情况则是孔氏正式因庙建学之始。但随之而来的西晋之乱,却使“百度废弛,数百年中无复讲诵”,虽然刘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曾“诏下鲁郡复学舍、召生徒”但“荐经荒乱,旋复废坠”,乃至“沿及隋唐,无可纪述者”。再至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孔子第四十四代孙、孔仁玉第四子孔勖奏请“于家学旧址重建讲堂延师教授,得旨报可,而庙学之名始起”。宋哲宗元祐年间,孔氏家学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庙学正式转变为孔颜孟三氏学:“哲宗元祐元年(1086)十月,改建学于庙之东南隅,置教授一员,令教谕本家子弟。其乡邻愿入学者,听。寻添入颜、孟二氏子孙,又拨近尼山田二十顷,充庙学生员供膳,赐经、史书各一部”。四年(1089),又添置学正、学录各一员,以教奉圣公胄子(《阙里文献考·学校》)。宋哲宗时期的这次改建,不但明确了庙学即孔氏家学,接着添入的颜、孟二氏子孙和学田的划拨,更标志着三氏学的成型和始设,这无疑是对孔氏家学的一次扩编,赵宋尊儒崇道的内容也因之更加突出。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曾一度更改三氏学之名为“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司”,至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经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奏准,“颁给三氏学官印”,三氏学之名又被改回。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山东巡按史毛在请在三氏学中增入嘉祥曾氏子弟,得到批准,并改铸四氏学印信,其制,一体比照国子监之例,自此四氏学之名遂定,直至清末,再未更改。准此,纵从宋哲宗元祐元年算起,四氏学的存续时间也有九百余年,以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久的学校视之,亦毫不为过。

在儒学经籍之中,《周礼》中的国家教育工作,主要是由《地官·大司徒》所掌理,其《乡师》职“各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师氏》职“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此外,《夏官·诸子》又“掌国子之倅,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小戴礼记》则有《文王世子》一篇,所谓“世子”,其本义即指天子、诸侯之嫡长子,孙希旦《礼记集解》云:“此篇合众篇而成。首言文王、武王为世子,及周公教成王之事;次言大学教士之法;次言三王教世子之法;次言庶子正公族之法;次言养老之事;末引《世子之记》以终之。”在历史上,早在司马迁编撰《史记》的时候即已将孔子列入诸侯一级的“世家”,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又请得应袭长子题曰“公世子”,钦准年满十五岁赐以二品冠服。所以乾隆《曲阜县志》卷四十二亦云:“四氏学教公世子,即仿古大学教公卿大夫嫡子之意。”

从孔氏庙学、到三氏学、再到四氏学,其成立之初,即得到了中央政府层面的特别优礼和照顾。四氏学学官有二:教授和学录。教授“掌训课四氏生徒”,即掌理教学任务。宋哲宗元祐元年改建庙学后“置教授一员”,“令教谕本家子弟”,并规定“于举到文官内差,或委本路监司举有义行者为之”。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勅“于四举五举终场进士出身人内,选博学经史、众所推服者”充任四氏学教授,秩正八品。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朝廷议准:“三氏子孙学官,初本不以常例拘之,后来有司不体优待圣贤之意,将听除人,一概注授,遂使学校废弛。以后注用人员,必听衍圣公遴选,以为定制。”明代教授秩定从九品。清乾隆七年(1742)复改定为正七品。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曾奏准四氏学教授的升转与各府、卫教授同。乾隆二十六年(1761)“令衍圣公将拣选应用人员移送抚臣验看,再送部具题”。同时规定,嗣后此职缺出,“如孔氏见任学录内有文行兼优、已历俸六年、堪保送之员,准一体拣选升补”。从而使四氏学教授的升转与国家官吏的选拔相一致。学录为教授之佐,本为国子监之职,普通学校无权设置,明人陈镐《阙里志》亦云:“天下学官皆用教谕,独四氏学用学录者,盖以比隆国学,亦以圣贤之子孙不与他学同也。”学录之设始自宋元祐四年(1089),当时尚有学正一员,与学录同以孔氏充任,而令教授自置。金元间,学录、学正间用异姓。明洪武七年(1374)裁去学正,只设学录一员,其秩“未入流”。明宣德元年(1426)“定以圣裔任,令衍圣公保举孔氏生员年德俱尊、学问优长者,咨部除授”,从此专用孔氏。清代因袭明制。雍正十三年(1735)定四氏学学录官秩为正八品,而同时期的国子监学录则为从九品,至乾隆元年(1736)之时,方改为正八品。乾隆二十六年(1761),四氏学学录由衍圣公“于孔氏岁贡廪生、捐贡及廪生内”“拣选应用人员,移送抚臣验看”,再送部除授。四氏学学官的选择,“教授用异姓,学录必以宗人”,是因为“异姓则师严而道尊,宗人则情亲而爱笃。严者激励以成其材,而亲者用以拾遗而补阙,其用意亦良深厚矣。”(《阙里文献考》卷七十六)

四氏学校址,数经迁移,其规模也屡有变革。宋代以前是“因庙建学”,学舍沿用曹魏黄初时旧址。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始将庙学建于孔庙东南,自此三氏学迁出孔庙,其规模不详,但总体上形成右庙左学之制。金代,据《孔氏祖庭广记·金阙里庙制》图所示,当时的学舍位于今孔府之南,有两进院落,学舍在西,教授厅在东,各自独立。学舍另辟西门,以便进入孔庙。明弘治十一年(1498),在山东巡抚主持下,对三氏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其规模为:“中为明伦堂,堂之后为讲堂、读书室,其前为东西斋,斋之后为诸生肄习之号舍。学门故西向,今易之南向,复作中门,又为便门以通庙。教授、学录各为公廨,讲堂后之左右以楹计,凡一百一十有奇,外燎以崇垣,规制焕然,视其旧有加焉。”(《刘健撰重修三氏学记》)这次修建,使三氏学学舍建制第一次正规起来,但由于学校房屋仍不宽敞,后来在孔庙稍东又增建了“三氏书舍义仓”。嘉靖四十二年(1563)巡抚张监发帑银重修,“新为屋,南五楹,东西十楹,重门周垣,井灶必备,佥守者一人同扃”,供教授、学录及弟子32人居住。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曲阜世职知县孔弘复,以“学舍界于公府,藩臬行署湫隘抑塞,规制不备”,迁三氏学于按察司东(今曲阜师范学校以东,古泮池以北),改建工程历时九年而成。万历四十二年(1614),六十三代孙曲阜知县孔贞丛又迁四氏学于庙西观德门外,即清代所谓学宫。其建制与弘治年间所修大致相同,《阙里文献考·学校》记载到:“中为明伦堂三间,左右厢房各五间,东曰启蒙斋,西曰养正斋。后为尊经阁,左为教授署,右为学录署。外辟重门,门外为泮池,跨以桥,桥前为状元坊。”并立有四氏学历代考取进士题名碑。随着清末的科举废、新学兴,民国十四年(1925)九月,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之继妻陶太夫人又出资于四氏学旧址创办“阙里孔氏私立明德中学校”,由孔德成先生出任校长。1947年9月改成曲阜县立中学,1958年更名为曲阜县第一中学。

李冠云:历代圣裔的专属学堂——阙里故地四氏学

与同时代的省、府、县诸学相比,四氏学有着其他学校无法企及的特殊优待政策。《阙里文献考·学校》载:嘉靖六年(1527),“山东巡抚刘节奏称:‘三氏学生员岁贡,向来惟以入学为序,并无考选例,是以学者无所劝惩。请定为考选之法,凡在学生员先立廪膳,增广附学之名,廪增或照府学各四十名,或照州学各三十名。附学不限名数,俱令提学官考校,以上等者为廪膳,次等者为增广,余为附学。廪膳有缺,增广收补;增广有缺,附学收补。至于岁贡,不论入学深浅,惟照廪膳名第为定,不许搀越。’部议,照州学例设廪增各三十名,以廪膳名次起贡,每三年贡二人。”清代,兖州考场设东、西二棚,东棚在曲阜,西棚在兖州。清乾隆以前,参加东棚考试的有邹县、曲阜等十二县的县学及四氏学。考试时,以十四个单位计算,四氏学顶两个县的名额。乾隆十九年(1754)沂州新设考场,原参加曲阜东棚考试的各县学重新划分试所,结果东棚只剩下曲阜县县学和四氏学,不足一棚之制。为此,山东学政以“圣人之乡久建之棚,不可轻废”为由,行知兖州府议准,复将泗水、滕县、峄县、邹县、宁阳等五县的县学划归东棚,从而使曲阜的考棚得以保留。四氏学在乡试科举中,享有特别优厚的待遇。明天启元年(1621),云南道御史李日宣“请将所在孔氏后裔于山东省额中式外,每科加举一二人,贡之阙下,以光新政”。礼部议准“孔氏后裔另编‘耳’字号,于填榜时总查各经房,如孔氏无中式者,通取孔氏试卷,当堂公阅,取中一名,加于东省原额之外;但不必拘定一人,以滋多碍;凡历五科,皆取中二名。”崇祯七年(1634),鲁宗学分去一名,遂一度曾只中一名。清顺治十四年(1657),允准“将旧额二名归还四氏,不拘孔、颜、曾、孟,凭文取中”。雍正二年(1724)复增一名,共正额三名,成为定例。乾隆元年(1736),“恩科广额于三名外,得广一名”。四氏学每次科中的举人,都在三名以上,到同治九年(1870)竟达八名之多,故山东乡试曾有“无孔不开榜”之说。关于专门为四氏学圣贤后裔单独编“耳”字号,正体“聖”字含有一“耳”字,取“聖”字左上之“耳”,其意即取自圣贤之义。四氏学之有岁贡,始于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衍圣公孔弘绪上奏朝廷,以圣贤子孙“在学读书者不下二三百名,止由科目一途进取,不无淹滞,乞依各府儒学事例设岁贡”,部议:“令三岁贡一人,以曾经科举及考试,通习经书,素有行止者充选。”此规定与县学相同。至明正德四年(1509),礼部议令贡孔氏三名之后,其年同贡颜氏一名;孔氏又贡三名之后,其年同贡孟氏一名,以为定例。至明嘉靖六年(1527),经山东巡抚奏准,三氏学“以廪膳生起贡,每三年贡二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经提学道陈瑛奏请,四氏学岁贡又改为每年贡一人,从此成为定例。清代,四氏学的岁贡生则比地方上多两倍。

李冠云:历代圣裔的专属学堂——阙里故地四氏学

昔孔子杏坛设教,首开人类平民教育之先河,重视教育本是孔氏千年一贯的家风。在制度和管理上,四氏学虽有教授、学录之设,但其均为衍圣公属官,而由于四氏学的家学性质,作为孔氏大宗主的衍圣公对四氏学更始终负有督查之责。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二月,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在袭封伊始,即给四氏学下了一道告示:

袭封衍圣公府为晓谕事:照得本府恭膺简命,承嗣大爵,时以不克仰体皇上为兢兢。念我圣朝,首重文教。本府为文教之宗,若不急为整饬,则有负我皇上优待圣贤后裔至意。今值莅任伊始,与尔四氏学教授、学录,纳尔习教俊髦,必以作典人才为称职,岂可仅守苜蓿冷宿,不思崇文励行,身为士先乎?近见计月课文,诚为美举,亦不过猎取功名之捷径耳。嗣后务期法三制以造士,道重三德六行之实,则异日致君泽民,庶不罹败检辱身之羞。岂不为圣贤生邑,为当代推重耶?(《孔府档案》〇〇六七)

此外,古老的四氏学还在清末又有了新式学校“四氏师范学堂”的创设。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清德宗载湉发布上谕兴办新学,提出除京师大学堂之外,各省均设办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及蒙养学堂。次年又推行“新政”,再令各地开办新式教育。清德宗兴办新学的谕令发布后,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更领风气之先,多方周旋,于光绪三十年(1904),会同山东巡抚杨士骧在衍圣公府之南、祖庙之东的原曲阜考院旧址,创办了新式师范学堂“曲阜县官立四氏初级完全师范学堂”,这是当时全国唯一设于县城的师范学堂。衍圣公孔令贻并亲任新成立的四氏师范学堂总理,亲身在堂,督率教习,勤于功课,从校长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选任,再到组织招生和后勤保障,物无巨细,事必躬亲,二师师生无不铭感之。清末之季,西学东渐,身为儒宗世嫡的孔令贻创办新学,本乎祖德,博通时务、兴行起化,而以“植基立本、成德达材”为宗旨,实为近代曲阜教育的开创者和第一人。四氏师范学堂嗣后又于民国三年(1914)改称“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又更名为“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学校”。

李冠云:历代圣裔的专属学堂——阙里故地四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