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腕骨

 steventwotwo 2018-03-08

穴位腕骨
汉语拼音Wangu
罗马拼音Wanku
美国英译名Wrist Bone



中国SI4
日本4

莫兰特氏IG4
富耶氏IG4
德国DÜ4
英国Si4
美国SI4

腕骨为经穴名(Wàngǔ,SI4)[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太素》作完骨[1]。属手太阳小肠经[1]。腕骨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1][3]。腕即腕部,骨即骨头,此穴在腕部骨间,故名腕骨[1]。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角膜白斑,目流冷泪,指挛臂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胁痛寒热黄疸感冒,耳鸣,指、腕、肘、臂、肩挛痛,糖尿病胃炎胆囊炎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经痛,腕关节挛痛,惊风瘛疭五痫,狂惕,口噤鼻塞鼻衄喉痹,颊肿引耳,半身不遂颈项颔肿,肘臂不能屈伸,手腕痛,口腔炎,呕吐胸膜炎,肘及指关节炎等。

5.1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

5.2 特异性

腕骨为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

5.3 穴名解

腕即腕部,骨即骨头,此穴在腕部骨间,故名腕骨[1]

腕骨为古解剖名。本穴因其近于腕骨而得名,系小肠经之原穴。手外侧腕前起骨名腕骨,骨穴同名。杨上善引《明堂》曰:“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此起骨为腕骨,此穴名腕骨。”《医宗金鉴》有:“手掌外侧腕前,起骨下手掌缝陷。”古之腕骨,即今之豌豆骨,穴在其前方凹陷中,故名。[4]

5.4 所属部位

腕前[5]

5.5 腕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腕骨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3][6]

腕骨位于腕区,第五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1]

腕骨位于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后端与钩骨所构成关节部上方的凹陷处[2]

腕骨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

腕骨穴的位置

腕骨穴的位置(手太阳小肠经)

腕骨穴的位置(肌肉

腕骨穴的位置(骨骼

5.6 取法

腕骨位于腕区,第五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1]

微握拳,拳心向前,在第5掌骨尺侧后下取穴;或由后溪向上沿掌骨直推至一突起骨,于两骨之间凹陷中取穴[7]

微握拳,掌心向前,在腕前方,三角骨的前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5.7 穴位解剖

腕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手筋膜小指展肌。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皮肤为手背和手掌皮肤移行处,由尺神经的手背支和掌支双重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尺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针由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的纤维层,入小鱼际肌的小指展肌, 该肌由尺神经支支配。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豆掌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6]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尺动脉分支分布[6]

有尺神经和手背静脉网通过[2]

5.8 功效与作用

腕骨有疏太阳经邪、清小肠湿热作用[1]

腕骨有有增液止渴、利胆退黄作用,治胁痛、痉、衄、颊肿、腰痛等证,俱借泽之力也[4]

腕骨有祛湿退黄,增液止渴的作用。

5.9 主治病症

腕骨穴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角膜白斑,目流冷泪,指挛臂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胁痛,寒热,黄疸,感冒,耳鸣,指、腕、肘、臂、肩挛痛,糖尿病,胃炎,胆囊炎,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经痛,腕关节挛痛,惊风瘛疭,五痫,狂惕,口噤,鼻塞,鼻衄,喉痹,颊肿引耳,半身不遂,颈项颔肿,肘臂不能屈伸,手腕痛,口腔炎,呕吐,胸膜炎,肘及指关节炎等。

腕骨穴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指挛臂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胁痛[6]

腕骨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耳目疾患等:如寒热、黄疸、热病汗不出、疟疾、感冒、头痛、项强、耳鸣、目翳、目流冷泪、指、腕、肘、臂、肩挛痛及糖尿病、胃炎、胆囊炎、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经痛等[1]

腕骨主治头痛,项强,目翳,耳鸣,疟疾,黄疸,消渴,胁痛,指、腕关节挛痛等[2]

腕骨穴主治惊风瘛疭,五痫,狂惕;口噤,目流冷泪,目翳,耳鸣,鼻塞,鼻衄,喉痹,颊肿引耳;头痛,半身不遂,颈项颔肿,项强,肘臂不能屈伸,指挛臂痛,手腕痛;消渴,疟疾,黄疸,胁痛,热病汗不出[7]

五官系统疾病:口腔炎,角膜白斑,耳鸣;

消化系统疾病:呕吐,胆囊炎;

其它:胸膜炎,头痛,糖尿病,腕、肘及指关节炎等。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6][7],局部酸胀[7],有时针感扩散至手掌部[7]

直刺0.5~1寸[2]

5.10.2 灸法

可灸[1][7][6]

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3~5壮, 艾条灸5~10分钟。

5.11 配伍

腕骨穴配涌泉伤寒发黄[1]

腕骨配大陵间使三间治腕关节炎[1]

腕骨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有清热安神定惊的作用,主治高热,惊风,。

腕骨配太冲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

腕骨配足三里三阴交,有健脾滋阴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腕骨配足三里、脾俞胰俞治糖尿病[1]

腕骨配三焦俞、脾俞、足三里、太溪,治消渴[7]

腕骨配通里、听宫翳风,治耳鸣、耳聋[7]

腕骨配中渚合谷,治手指不能屈伸[7]

腕骨配大椎天柱,治头项强痛[7]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痓,互引,腕骨主之。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又风头痛,涕出,肩臂颈痛,项急,烦满,惊,五指掣不可屈伸,战怵,腕骨主之。消渴,腕骨主之。衄,腕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易,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痎疟,头痛,烦闷,惊风,瘛疭,五指掣。

通玄指要赋》:固知腕骨祛黄。

杂病穴法歌》:腰连腿疼腕骨升。

玉龙歌》: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腕骨一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

针灸大成》:主头痛,惊风。

《医宗金鉴》:主治臂腕五指疼痛

5.13 研究进展

5.13.1 腰痛

下巨虚,用导气手法患者腰部有热感时出针

5.13.2 增加肠蠕动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腕骨穴可使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