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学的终极价值是在追求什么?大同世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摩诃般若波羅蜜 2018-03-08

儒学,是将人道之性的仁之行的善与天道之性的德之行的善相统一,最终实现“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即“天人合一”的本义。

中国古哲人孔子(Kong zi 公元前551年至479年)是中国伦理哲学的奠基人。

古哲人孔子的“道—德—仁”理论道德框架与“仁—义—礼—智—诚”实践道德框架的伦理学说,代表着中国最高的伦理形而上学,也代表着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古哲人孔子建构的“道—德—仁”理论道德框架,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万物的伦理问题。而且,迄今为止,是孔子率先提出:“天道”存在的万物“阴阳行为原则”的道之德(绝对性、终极性),就是“人道”之上的道德行为准则,也就是人类世界的道德普遍原则;并且,孔子解释了人的本性之仁性的自然德性,其伦理道德价值的终极依据,就是遵从“道之德”这唯一人类之上的无时间、绝对性的阴阳行为原则。

所以说,古哲人孔子解释了“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就是人类伦理道德价值的最终目的;即“天人合一”的本义。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的西方哲学或伦理学,是无法回答、解释到底什么是“道德普遍原则”,或什么是“自然的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原则”

注:道德普遍原则,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终极性。换言之,道德普遍原则必须具有一般的形式,普遍适用于一切场合(适用于宇宙万物,即宇宙万物的行为原则),终极性参照的是绝对标准的行为原则(不是人道中相对性的、具体的个人、宗教、习俗、意识形态、价值观为标准的行为原则)。

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第一章)

语译:天道生化万物的生命机制(或宇宙万物的生命机制)的本源就是“性”,“性”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按照“道之性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在人道中修养人自身,才是真正的人伦教育。

换言之,无时空、绝对性的天伦行为原则之德,才是人类世界中有时空、相对性的人伦之上唯一的道德普遍原则,或道德行为准则。

儒家透彻地了解“天命”就是“性”,也就揭示了“道之性”的“阴阳行为原则”,就是宇宙万物的行为准则,也就是人道的行为准则。所以,儒家透彻地了解“天道”或“天命”,也就能透彻地了解人道的伦理将如何进行教育。因此,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公元前6世纪就真理性地告诉我们,“道之德”,就是人类伦理要遵循服从的“道德普遍原则”。这也就是,儒家针对“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的认识,以及“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摘自,《论中国哲学辩证思维》南京出版社,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