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铜钟功的站桩

 小马889 2018-03-08
作者:姜嘉镳  原刊于《气功》12卷8期
  铜钟功的站桩,又名铜钟劲,别称定劲,简单易学,见效甚快,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气功爱好者所效法。但因练功者对这一形似简单而意蕴深邃的功法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出现一些偏差,以至事倍功半。鉴于此状,本文就铜钟功站桩的理论和实践略表浅见。
  站桩姿态动静论
  站桩是铜钟功的基本功法,如果掌握得法,于祛病健身颇具效果。据笔者所知,站桩的姿态历来有动、静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以现代浙南武师蒋幼山先生所传的站桩,其入静后会发功,发功时最典型的动作是两臂拍打大腿。另一种,是原浙江中医院气功师戴俊英先生所传,站桩入静,不求发动。两种姿态以哪种为准?笔者认为应以蒋氏所传动式是为上。
论铜钟功的站桩
蒋幼山和戴俊英的铜钟功,源出同宗,都曾在清末武师陈用宾(又名陈楚材,绰号大辫儿)门下习少林内功,一段时间曾是师兄弟。但蒋幼山学了十余载之后“乃浸知拳术之门径,但以未得其堂奥为憾”,又改换门庭从学当时名高望重的羽士徐蔼卿(绰号道士吉)“尽弃所学而重学”。据蒋幼山生前对入室弟子戴直民所说,站桩发功的惯劲,正是徐蔼卿所教。而且在蒋幼山遗著《小八卦拳源流节略》中提到“后式谷传徐蔼卿先生,蔼卿先生传余。”徐蔼卿是清代光绪年间铜钟功传人叶秀标(1808~1875)的真传弟子贾式谷的门徒。据《叶秀标公小传》载“……后有徐蔼卿乃从学于贾君式毂之门,其同学虽约以千记,惟徐君品质兼优得其循循教导,无间寒暑者十余年,衣钵尽传至今,竟遗于世,诚徐君之力也。”可见蒋幼山先生是真传弟子,功法一脉相承。
  另外,从站桩的实践效果来看,也是动式显著。无论动式、静式都能强身,但就祛病神效和劲力增强而言,动式比静式为强。笔者曾在温州师院举办过铜钟功学习班数期,学员在从学第二、三天之后,基本上都能不同程度发功,有的前后摇晃,有的摆动双臂或拍打某一部位。其中慢性病患者,发功后先是手臂轻轻拍打患处,数天后改拍大腿,病患消失。学员罗静近写到“练功第一天,感觉身体肌肉(特别是肩上、腰上)很紧张,也很酸痛。第二、三天,手臂和身体较痒,并有小虫爬动的感觉。后来,定势后身体便前后摆动起来,再接着,又会拍打左下腹疼处,拍打后疼痛消失。最近几天,开始拍打大腿两侧部位。”
论铜钟功的站桩
  站桩要领
  站桩的要领,在最近公之于世的蒋幼山遗著《少林内功入门》(下简称《入门》)的“练习铜钟劲法”部分已有明确记载:“向东正立,气按丹田,两足八字分开,脚跟对肩为止,膝挺直不屈,不可用力,头挺如顶天,目光平视,颌略后缩,肩节沉下,伸开两手成45度角,手离角约尺许,手心向下而微向后,指尖微寓起意。”《入门》系蒋幼山先生手书本,未曾公之于世。世人所学功法,均以师传口授,代代固袭,未免有所走样。
  站桩的诀窍在于“形到意到”。形,至关重要,现就站桩的“形”之要领,作以下几方面讨论:
  一、关于“膝挺直不屈”:铜钟功,是以站桩姿态取名,其形如铜钟,稳如磐石,实中存虚,虚中得实,一触即发,击之有声。要体现这个特色,膝挺直不屈是关键。只有膝挺,腿部才会坚实,发功之后任凭手臂拍打,下身坚如磐石。现在有人主张膝屈,膝屈固然便于发功,但会导致上下窜动,不合“铜钟”原则;且对内脏患者不利,并不利索,内脏震颤,弊多利少。更有人主张,发功后任其走动,东倾西倒,那就不能自我控制,易出偏差;这种发功,显然不是铜钟功原貌了。
  二、关于“提肛和卡腰眼”:这一点,《入门》中并未提及,而真传弟子中,都牢记此项口授,可能蒋先生将此专作密传而不记文字也。提肛和卡腰眼是辩证的统一。提肛,臀部势必隆起,腰眼也就自然内卡;腰眼卡住,臀部就得隆起,髋骨内收,肛也就提起来了。站桩原则是胸松腹实,做到提肛、卡腰眼,也是实现这个原则的关键。提肛之后,便于气按丹田,腹也就以气充实了。腰眼卡住,脊柱的末端就像竹竿插在尾骨上,上身才能彻底放松。腰眼这个穴位名曰命门,命门,顾名思义乃生命之门,是全身穴道的中枢。命门卡住,能促使全身真气流动。
论铜钟功的站桩
  三、关于“意守丹田”和“气按丹田”:铜钟功入室弟子,都认为此功法不主张“意守丹田”,但也有些有关铜钟功文章中强调“意守丹田”的,笔者认为,意守丹田和气按丹田,决然不同。意守丹田是强调意念集中在丹田,气按丹田则是指气充实丹田。《入门》非常强调气之充实,只字未提“意守丹田”,文中指出:“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又曰:“持其志毋暴其气,嗯嗯,其意莫非言人之于志,固当敬以持之,方不失我精明之体,于气亦当顺以养之,亦斯理也。夫内功专以神志为主,持其本而养其气以达充满之用,气养则神足,神足则不用力而力自生,不用劲而劲自至矣。”那么铜钟功练法有否意守的问题呢?《叶秀公遗嘱》中指出练功“切勿用力,神注一方,稍有用力想求速效,便不是得心应手之妙技矣!”《入门》的“练习铜钟劲法”中强调“手心向下而微向后,指间微寓起意”。在“练习之四大要”中也强调“拳之初步要聚精会神于指下”。在该书的另外两处,也提及“气按丹田,神注两手”和“神贯两指尖”。看来叶秀标和蒋幼山对于用神于两手指都很强调。如果说铜钟功存在意守的问题,也就是着意于“指下”了。笔者曾与练功同道实验过,站桩之时,如果意在指下,那么手臂就会很快不自觉地动起来。
论铜钟功的站桩
  最后抄录蒋幼山先生学习内功的心得,以饷练功同道:外功之术不过练后天之力以锻筋骨皮肤,起丹田集胸膛肩脱胛闭,而专以气力为主,此法体强者尚可学,恐弱者力不胜之,则不可习矣。若内功乃循乎先天之原动力,男女老幼皆可习其法,先练心次气次神,将气按于丹田,神贯乎元首,上至于顶,下至于踵,周身运动,循环不息,虚中得实,动中求静,精神贯一,无微不至,所谓收之则藏于密,放之则弥六合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