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绵拳

 敖东古城 2018-03-08

                                     

 

    绵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绵拳起源于明末清初,相传当时有几位道长能文善武,周游海内外吸取了道、释两家拳术特长,挟技远涉,足迹遍及东南异域搏取众长,吸取了缅甸的斌道、泰国的暹逻拳(即现在的泰拳)的特长,经几代人精心钻研,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锦拳,亦称为神拳。

    绵拳传至上海有近百年历史。在清朝光绪年间由河北沧州排客(镖师)孟光银(孟关羽)、江湖上称“孟四劲”,经杨州名师江湖上人称“神手”的唐殿青(谐音)推荐到上海李瑞九府上教授拳术,孟在李府授拳期间,同时收了孙福海、龙清泉、王家驹、王德彪、王达东(此人中医医术相当高明)、郭继承、李开基为弟子。由于孙福海大师为人忠厚老实、且武功底子厚,悟性好,深得孟光银的喜爱,孟将自己毕生的武功传授给了孙福海大师。

    孟关羽在上海逝世后,孙福海大师遵照孟关羽的遗嘱,在广大劳动人民中招收弟子传授武艺,新中国建立前,孙福海在上海兰州路兰桂坊内创办一个绵拳俱乐部,参加俱乐部活动的大多数都是穷苦工人,孙福海认为劳动人民穷得一无所有,传授给他们一些武艺,一能健身,二能保护自己,少受别的欺侮。

由于孙福海大师在世时收徒较多,这样在上海就形成以孙福海为绵拳的代表人物,在上海习练绵拳的都是孙氏弟子。绵拳在上海递相传授已有百年历史,现已播及杨浦、虹口、新黄浦、卢湾、普陀、徐汇等区。但绵拳的发源地在上海杨浦区。

    绵拳的拳术特点:柔似棉花,硬如刚,刚柔相济,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形如游龙,快而不乱,慢而不松,劲力舒展沉实,得势则刚,暴以寸劲,得势不让人、出手无情,每个架子,非攻即防、不施花架子、简单实用、不顶不丢、一般多用转动手腕、扭腰、含胸、捋劲制化敌劲,引进其力让其力落空,借力使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失势则退、吞一步,由守转攻,由败势化为胜势,见势而化、见势打势、遇机而进;发招时手眼步一致,手到、步到、眼到、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到步到、协调一致,不打黑眼拳;绵拳有大小架子,远用拳和掌、近用肘和靠,大架式舒展大方、大披大挂、大开大合、放长击远,小架子则小巧紧凑、步活身灵,用靠、顶、挤、掼等连环手,虚实结合、指上打下、声东击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进退迅速、贴身滚出滚进、近身靠打、贴身肘发、一旦贴近对方就利用绵拳优势顺势挨拢,用龙虎贴衫靠、顶、肘、撞、靠、夯等巧劲,打近身战,贴身后用连环手连续发招,一浪接一浪,一势接一势,势势相连,不给对手有喘息之机。

    绵拳在行拳中注意呼吸,要平稳、深长、细匀、松静、自然、不憋气、做到自由换气,自由架子,自由劲,舌尖抵住上腭,发招时吐气,收势时吸气,用意念导引动作和导引呼吸,使气沉丹田。绵拳在基础训练时以练单架子为主,与其它拳种有所不同,其它拳种主要训练以套路为主,练套路拳容易记,但时间一长也容易忘记,而绵拳则主要练单架子,绵拳的单架子象万能构件,可任意组合拼装,能接上承下。一个架子每一次都要练上几十次,练时很枯燥,一旦练上手就不容易忘,其在实战中变换自如,随意穿插,不受拳套节序的限制,见势解势,见势打势,防中有打,打中能防,得心应手;绵拳在实战时手掌随对方活动延伸,随对方的劲力柔化绵进。该拳在精神上要求纯静专一,在实战中精神集中,姿势要舒展自然,动作要轻松柔和,“绵绵延长”;劲力要“柔化绵随”,“得势则刚”,发招时,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个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每一个动作都以腰为主动轴,力要上贯穿到肩臂,下达到胯腿,全身形成一个合力,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就象用鞭子打人,鞭子打人比用竹板打人利害,而竹板又比用木板打人利害,为什么?主要是鞭子是外柔内刚,是软硬劲,亦称鞭梢子劲。

    绵拳技击上的特点是在对方进攻时柔而化之,防后发招。由于这个基本特点,无论在动作上和劲力上都要求先吞后放:吞有收的意思,是防,又称蓄力;放即是发,在吞之后接着进行放而发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一般在搏击时,绵拳不会先出手,而是等对方出手后,看清对方的来招后,经准确判断对方来势后,才见势化势,不用直劲顶,而是用柔劲化它,然后再打势,亦就是先化后发,在搏击中要求做到快慢结合,慢中取快,由慢到快。在搏击中不允许身体正面迎接对方的攻击,而是侧身迎接对方的攻击,因为侧身后可给对手攻击的面积大大缩小,同时又可将身体要害部位保护起来。绵拳的招式有扒、打、擒、拿、抓,挤、棚、挨、靠;封、护、候、龙虎贴衫靠;其拳法主要有冲、掼、挂;掌法主要有砍、穿、拔、捋;肘法主要有顶、撞、挤、靠;绵拳的腿法较少,因为绵拳强调下盘要稳,不失根,人离地后就失根,下盘就不稳容易受到攻击,自已亦难易发劲,故腿法仅有蹬、铲、撩、踢,仅有的腿法都是小架子,重心始终坐中,腿不过膝脚;手型主要有锥子拳,扣拳、虎掌、切掌;步型主要有弓步、马步、虚步、三角步、花步、跳步、吞步、雀步;绵拳要求死功配活功,死功主要练排打、手打千层纸、反掼掌打桌子四角、打沙包、拳打灭灯火等硬功,这些都属阳刚之功。对绵拳排打等硬功,外界有一个误解,认为练排打等硬功主要的目的是经得起打,亦就是有抗打能力,其实排打等硬功在实战中,都是攻击对手的非常实用的架子。

绵拳有以下几点技术要求:

   1、姿势:要求头正颈直、沉肩微含胸、直腰敛臀、上肢舒展挺拔、下肢稳定匀称、重心始终保持居中,不能超出足尖,重心超过足尖,人的重心就前移不稳,容易被对方带动。

   2、动作:在运用扒、打、擒、拿、抓、靠等绵拳架子进行搏击时,动作的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架子中的攻防特点都要体现出来。

   3、身法:要把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和吞、吐、闪、顶、冲、撞、挤、靠、滚、扭等攻防变化紧密、有机结合起来,内外协调,一势接一势,势势相连,得心应手形成一个整体。

   4、眼法:要做到“手眼相随”,“手到眼到”,通过眼神一招一式的意识充分表达出来。

5、精神:要全神贯注,二眼有神,气势上要压倒对方,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不可战胜的气概,使对手望而生威,首先在精神产生恐吓心里。

   6、劲力:要有刚有柔,发劲时要求有爆发力,要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还要以意识支配动作发力,以气息配合发力做到内外合一。

   7、呼吸:讲究“提”“托”“聚”“沉”四法,跳跃时用“提法”、静止动作时用“托法”、刚劲动作时用“聚法”、由高到低动作时用“沉法”,自由换气,不憋气,意念导引动作与导引呼吸,使气沉丹田。

    8、节奏:在锻练架子中,快与慢、动与静、刚与柔、起与伏都要有机结合,对比要明鲜,该快则快、该慢就慢,该进则进、该收就收,有时吞一步由被动变主动,由败势变胜招。掌握好运动节奏,架子要舒展大方。

    绵拳的训练方法,主要是单人练或二人对练,绵拳讲究:“练出来的劲,对出来的精。”一个人的功力大小,亦就是劲大小是靠自已练出来的。而一个人的搏击能力大小是靠二个人对练练出来的。所以平时要坚持每天练,每天应凑不间断,功到自然成,不论你练什么拳种,不论你的拳种有多利害,关健是坚持锻练,只有持之以恒,方可起到熟手盈生手,快手盈慢手的效果。绵拳是一个全身都能进搏击,活动量大、需氧量亦大,对提高人的心、肺功能有良好的作用,绵拳的架子在锻练时动作可快、可慢、可轻、可重、可大、可小、可柔、可刚,对锻炼场地要求不高,场地可大可小,场地大可走活步进行习练,场地小则可以站马步或用花步进行习练。绵拳适应各种人、各种目的、各种身体状况的人进行锻炼。由于学练绵拳比较辛苦,体力消耗比较大,故在饮食方面,应加以注意,要及时注意补充适当的营养,保持自己有强壮的体魄和充足的精力。

    绵拳是武术中一块瑰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遗留下宝贵的技艺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本人是一位习练绵拳多年的绵拳爱好者。“绵拳”是本人习练绵拳过程中产生的心德和体会,及本人平时与绵拳界老前辈接触中听老前辈所讲。由于上海绵拳界老前辈们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故留下可参用的文字资料很少,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对绵拳的了解并不很深,难免有所舛错,望诸多同好师兄弟以及广大绵拳爱好者予以批评指正。为了弘扬光大绵拳,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壮大绵拳。为此本人整理编写了“绵拳”这一份资料,作为抛砖引玉,为绵拳的发展、壮大作出一份贡献。

 

                                                             

    

                                                          20099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