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果果w65k9gp8te 2018-03-08

“老而不死是为贼”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说:这么老了还不死,白吃白喝,浪费粮食,浪费资源,跟窃贼没什么区别。


形容那些老了而没有德行的人。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百善孝为先,“首孝悌,次谨信”作为弟子规中的首句,可见孝顺在我们这个中华各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所以如果直接从字面意思理解,老了就该早点死去,显然不符合我们的道德规范,有点骂人的意思。

“老而不死是为贼”原文出处: 《论语·宪问》:"原壤夷(1)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四书》解释: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这句话是用来骂原壤的。孔子生活的战国先秦时代是非常讲究礼数的,他骂原壤“幼而不孙弟”事出有因。

在《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原壤的母亲死了,孔夫子帮助他洗沐棺木,他自己却站在棺木上唱歌,这在当时是非常违背礼教的事情。

时隔多年,两位老友相见,原壤却岔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用现代的说法就是不但不起身迎接还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没有给晚辈做一点榜样,所以孔子作为发小,跟原壤一起长大的人,就半调侃半责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

事实上,在当今形式下,很多老人,不但不给子女半点拖累,还一直发挥余热,帮衬年轻人,老的不但有价值,还很有尊严。

在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还一直在种地、干农活、干家务,帮助子女接送孩子。


在我们老家,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为当地已经没有土地可种,就一直做临时工,后来因为年龄超过了招临时工的限制,就早出晚归拾破烂,早上给儿女孙子做早饭,白天接送孙子上下学。


夏天的时候,在自己家的小院里种菜供一家人的蔬菜供应,冬天负责一家人的烧锅炉供暖。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老人早已经超过了上班的年纪,应该安度晚年,但是老人不但不拖累子女,还给家里贴补家用,收拾打扫,力所能及的粗活重活照样干的妥妥帖帖。

这样的老人不但活得有价值,还活得特别有尊严,虽然没有像名家大人物一样给国家做什么贡献,但是受到了儿女的尊重,受到了社会的尊重。


同样,在城市里,很多退休了的老人,照顾孙子的饮食起居,接送孙子上下学,成了很普遍的现象。他们领到的退休金,也时常给孙子买学习用品、日用品,儿女下班之后也经常去老人那里蹭饭。


这些老人,不但解决了儿女上班的后顾之忧,同时给儿子女儿做了很多帮衬。这样的老人不但发挥了余热,而且为整个家庭的稳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所以“老而不死是为贼”是针对一些不但自己德行不好,还给后辈儿孙带来负面影响,给整个社会造成道德败坏的老人的。


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和个例。


为那些不但活得有价值,还活得有尊严的现代老人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