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名之道

 圆角望 2018-03-09

沈东子(出版人 桂林)·零度漂流

作家的成名模式,是可以寻到轨迹的,通常从喜欢读书开始,继而写一点心情文字,发散开来便成了散文,在报刊发表后受到鼓励,转而尝试写小说,由短篇到中篇,又由小中篇到小长篇,争取在大刊物上刊载,又争取上头条,接下来就是研讨会,发报道,请评论家品头论足。记得程永新似乎说过这样的话,在《收获》发表三部中篇或一个长篇,便可成为全国性作家了。

从这层意思上说,大刊物实为无名作家晋升的平台,当一个作家想到自己的作品刊登在大刊物上,面对的是全社会的读者,这时他会想得更多,作品会产生质的飞跃,由小作家渐渐转型为大作家。不过大刊物有时也会陷入迷惘,比如《收获》近年连载的黄永玉长文,其繁琐让我望而生畏。刊物可以兼容并蓄,但读者未必能跟随。

作家的成名模式在美国也很相似,初学者都梦想能上《纽约人》《大西洋评论》,能在《纽约人》一口气刊登一组短篇,立马会引起全国关注,出本书如能得到《纽约时报书评》的评点,哪怕是贬损,也是一种荣耀,当年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出书后,整天紧张兮兮地翻看《书评》,有一天终于看到有评论了,高兴到几乎昏死。

当然这是菲兹杰拉德、卡波蒂之类的成名之道,这些作家出身低微,要想出人头地除了必须有才华,还要够勤奋。西人喜欢说人人生而平等,此语只针对人格有效,事实上各人的起跑点并不一样,出身有时是致命的,布什家族的孩子如果也写作,写得有卡波蒂一半好,名气一定会超过卡波蒂一倍不止。

我向来认为林徽因的文字不及杨绛一半,但世人似乎更愿意津津乐道前者,盖因由林徽因可以说到梁思成、金岳霖、冰心,还有徐志摩,由徐又可以说到陆小曼,还有洋小曼、曼斯菲尔德。杨绛就素淡多了,只有一个钱锺书,可是杨的文字真的好。

出身豪门的作家如艾略特、维达尔、洛威尔等,是不在乎这种模式的,他们更在意自己作品的内在力度,希望用作品本身,而不是发表的方式,开拓崭新的创作模式,进而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这些人追求的不是成名,而是社会影响力,他们生来就有功名,不再需要去追逐,维达尔是肯尼迪的内弟,视白宫如自家后花园,卡波蒂进过一次白宫后到处吹牛,结果招来维达尔无情奚落,说卡“说谎如放屁一样自如”,两人遂成死敌。

不过自从互联网时代到来,这一切都改变了,大刊物作为平台的影响力受到冲击,自媒体应运而生,每个人都可以把作品放网上供人评点,因为不用害怕被拒绝,因而写得更自由也更随心所欲。当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作者的年轻,作品的松散随意,注定内容显得不够内敛,而我们都知道,真正优秀的作品需要隐忍,隐忍才能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