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心!你会越学习越无能

 温柔的TIGER 2018-03-09

文|任康磊

我们周围有许多人,他们每天花大量时间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微博等网络世界里找各式各样的最新资讯、最火热评、最流行文章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和信息。一旦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就忍不住拿起手机开始刷屏、分享。他们每天都沉浸在“啊!又学到了新知识!又get到了新想法!”的喜悦和满足感中。当有人质疑他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在手机上时,他们会告诉别人:我这叫“碎片化学习”

每天花那么多时间去读各种新知或新闻,到底有没有用?听上去好像是有用的,因为俗语云“知识改变命运”嘛。可是,这种知识要怎么改变命运呢?

今天有人利用碎片时间,“高效”的看了十多条新闻、翻了五六篇干货、再灌了几篇鸡汤,以为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又能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提高写作水平,他就变成作家了么?知道了蜗牛是如何交配的,他就变成动物学家了么?知道了某种疾病的可怕且无法预测,他就成了医生么?很可惜的是,他还是他,依然是那个挤在地铁和公交里的普通上班族。

所谓学习究竟应该学什么?是学习知识吗? 然后呢?储存在大脑里吗?

来看一组数据: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超过4亿个字;

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

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正在注册,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产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知识的储存,电脑早就已经可以把人类狂甩了好几条街,为什么还要通过人脑来记忆?过去那些懂得很多知识的“博学家”们在现代社会已经渐渐不复存在,即便存在,也比不过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比不过大数据存储、比不过云计算技术。人脑本可以开发和创新出诸多有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又何必傻傻的把它只当成是一个大容量硬盘来用呢。

事实是,对于那些曾经让我们感觉自己仿佛能体会到宇宙奥义的新知我们是很难记住。不信,我们可以现在打开自己的收藏夹,看一看之前收藏的所有文章有多少是我们看了标题能想起内容的?又有多少是我们看了标题会有“我竟然收藏过这个”的感觉?

为什么会忘记?因为碎片化信息是“自媒体快餐”,它们就像垃圾食品一样来得快去得快,除了留给我们一身肥肉没剩下什么营养。这种信息在传播的时候,为了让大众容易接受,通常会删减掉复杂的内容,往往传递的是庞大知识体系的冰山一角。

退一步讲,假设我们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看到的知识全都记的住。然后呢?当我们学习开车,能通过记住开车的所有知识而不碰车就学会开车吗?当我们学习游泳,能通过记住游泳的所有知识而不下水就学会游泳吗?知识本身改变不了命运,能够改变命运的,是知识转化后,我们对知识运用的能力,以及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运用这些能力之后达到的结果。

所以回到问题,学习究竟应该学什么?一定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把学习二字拆开来看,


学习,其实是学“基于待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习“对知识的深度思考和应用的能力”。

这才是所谓学习这件事情的“核心内容”。

对知识的深度思考和应用是件很难的事,也是件需要时间和空间、碎片和体系共同作用的事,它远远比迅速点开一个标题好玩、内容空洞的文章难得多。但这个时候,90%的人会选择点开那篇文章,浅薄之路也从此开始。

当人不断地从网络的爆文中get到新观念时,大脑会很High,仿佛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能被自己了解。但是,真要把这些新知识、新观念转化为能力的提升并落到实处,需要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不会有瞬间获得的快感,而是要经历一个攀登的过程。人们要忍受自己开车时的左右摇摆或迷离游移,才有可能如老司机般驾轻就熟。人们要忍受自己下水之后呛几口水,才有可能如鱼儿般在水中悠然戏水。

因为人们忍受不了这种漫长的攀登过程,就会下意识的特别喜欢新知给自己带来的快感,于是继续疯狂的刷干货。时间一长就会发现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变得越来越高,脖子越来越长,但是手脚却越来越笨,渐渐的成为一只患上“知识瘫痪”的“长颈鹿”。

这些“长颈鹿”们总喜欢以“学习”为借口花费自己大量时间在自媒体的大海中游泳,他们没有越学习、越智慧,反而越学习、越无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