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派记得有一本书叫《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看一眼题目,觉得非常有趣。 作者宋怡慧说:“学校应该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地方,没有一个人可以在找不到天赋时,就离开学校。老师工作是让你们天赋只有后,学会爱别人也爱自己。”这句话,充分展示作者“阅读与书写”的人生信仰,也充分展示了想要传递的精神。不是强行布置给学生阅读什么书籍,而是自己用阅读体验人生并言传身教,最终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寻找方向。 而其实,通过此,让我深深觉得,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好书,值得用阅读本身去充实内容,也值得被自己和别人品读。当真是教育做不到的,就交给阅读吧。 第一阶段、了解范围:这本书谈什么的? 1、学会给书做分类。你一定要知道自己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越早越好 最好在你开始阅读前就知道。(不同的书有不同读法) 理论性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它会经常出现(什么)“是”(什么)这样的字眼 实用性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到,它会经常出现“应该”和“应当”,“好”和“坏”,“结果”和“意义”这样的字眼。 2、找到一本书骨架,使用一个句子,或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3、为一本书拟大纲,将书中的重点章节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4、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如果问题复杂你应该能够分成很多部分,或是不同主次,或是不同先后问题。 理论性问题 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 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 或为什么会有这件事的存在? 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特性及特征是什么? 与其它类似或不同事件关联是? 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 实用性问题 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 应采取怎样手段才能获某种结果? 要达到某个目的应采取哪些行动? 以什么顺序采取行动? 当前条件下,什么事情是对的? 怎样做才会更好而不是更糟? 在怎样情况下这样做比那样更好?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运用四规则解答:整本书谈的是什么的问题? 1)分类:这本书的种类或主题是? 2)概括: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3)梳理:这本书用怎样的结构写? 4)总结:作者关注或想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理解内容:判断作者的主旨,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 5、找出重要的字、词,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第一要找出重要单字,第二要确认单字最精确的意义 6、将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在哪里? 越重要地方理解越相对吃力。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是被困惑。 在困惑处慢读,而不是感兴趣处。 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主旨最佳方法就是”用你自己的话来说“ 7、从最重要句子关联中设法架构本书的逻辑 1)记住所有论述都包含了一些声明,其中有些是你为什么该接受作者这个论述的理由。如果你先找到结论,就去看看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先看到理由,看看这些理由引导到哪些结论上。 2)要区别两种论述,一种是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用归纳法证明某种共通的概念,另一种是以连串的通则用演绎法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概念。 3)每个论述都要有开端,一种是作者和读者都认可的假设,一种是无法否认的道理。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 有些书的架构比较松散,段落也比较零乱。你经常要读完整章的段落,才能找出几个可供组合一个论述的句子。有些书会让你白费力气,有些书甚至不值得这么做。 8、找出作者的解答,哪些解决了哪些没解决 你跟作者有共识,并抓到他的主旨与论述了,现在看看: 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哪些解决了? 为了解决问题他是否提出新问题? 无论新旧问题哪些他知道自己没解决?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运用四规则解答:作者是如何讨论清楚这个问题的? 1)定义:本书各种名词术语含义? 2)理解:本书作者想让你关注的话? 3)逻辑:本书是怎样推导出结论的? 4)答案: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第三阶段、批判思考:公正地评价一本书,是真实的,有意义吗? 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阅读 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9、不了解内容就没有批评权 在你说出“我同意”“我反对”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这本书内容了“ 10、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11、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做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依据 1)公正评价书的技巧-如何赞同或反对作者 2)不要带入主观情绪去讨论 3)好的辩论不会为假设争吵 4)要能站在对方立场想一想 批评作者四思路 1)你的知识不足 2)你的知识有错误 3)你的推理不合逻辑 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大江健三郎在《为什么孩子要上学》里说:“如果连大人都不信有美好的未来,却要孩子们相信明天会更好,这无疑是不负责任;不过为了下一代,我们大人应该要鼓起勇气,替下一代找寻新的思想之路。” 是呀,用阅读引领的人生,有可以想见美好的未来。而阅读这朵馨香,我和孩子都值得品味。因为,我们也都是一本好书,在阅读中充实,在阅读中臻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