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人为善”天地宽

 老农看天下 2018-03-09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以“善”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修养。他说:“先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因此,他主张“养生必先养德”。这是很有道理的。

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最为看重的大事,是做人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如果一个人放弃对道德标准的恪守,缺乏“与人为善”的道德修养,处理不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友善关系,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睚眦必报,总在算计别人,总想占便宜,则说明他连最起码的道德规范都无法做到,这样还何谈养生呢?现实中,一些人在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身体健康却每况愈下,其原因就是忽视道德与健康的关系,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与人为善,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整天生活在“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以邻为壑”之中,心理压力过重,导致自己的健康日趋不良,出现未老先衰,甚至疾病缠身。这是人生中的败笔。

快乐就在我们身边。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为什么不去寻找快乐而自寻烦恼呢?关键在于心态。健康的心态可以使人心存大爱,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然、爱生活、爱朋友、爱亲人,胸怀宽广,志向恢弘;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亲和力、创造力,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化解各种烦恼、不幸和困难,自然幸福、快乐、积极、进取。反之,则只能与痛苦为伍、与烦恼为伴。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就要加强“与人为善”的道德修养,这是一种心灵追求、一种人生智慧、一种生活态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更是社会和谐的一种润滑剂。

与人为善,表达的是善良的愿望,传递的是友好的信息,释放的温暖的情感。任何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以别人的存在为前提、为条件的。人生在世,总得和别人打交道。真诚待人是与人为善的重要前提,宽容大度是与人为善的道德操守。一个人只有与人为善,才能拆掉心中的围墙,改善个人的处境,把自己融入社会,获得友谊、信任、谅解和支持;只有与人为善,才能调整失衡的心态,解脱孤独的灵魂,走出无助的困境,身心俱安,让自己的精神和心理获得更大满足;只有与人为善,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享受到一种施惠与人的快乐,拥有充满幸福的感觉,有一个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自由天地。

心善则美,心纯则真。如果每个人都做到了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真诚相待,那么,爱与善的土壤就会越来越坚实,和谐与温馨的空气就会越来越浓厚,整个社会就能演奏出美妙和谐的乐章。正如一首歌词中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