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钩沉】千古争议伍子胥(二)

 陆一2 2018-03-09


据《 史记 》 记载,伍子胥出逃之后,首先是去了宋国——因为楚国太子建在宋,这说明很可能在开始的时候,伍子胥还并没有要从吴国借兵伐楚报仇的想法。


毕竟楚太子建也曾是楚国正统,所以从春秋大义上说,伍子胥的做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后世的小说家和剧作家,结合《 史记 》、《 春秋左传 》、《 春秋公羊传 》 以及其他野史逸闻,对伍子胥的故事进行了深度的加工和演绎,传诵至今。(关于 《 公羊传 》  ,可参见小文 “ 史海沟沉——春秋三传有公羊


比如明朝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在其作品 《 东周列国志 》(虽为小说家言,推荐诸位读者亲们,闲暇时可以一读 ) 中,就详细演绎了伍子胥别妻、妻子贾氏自缢、伍子胥射退追兵,并警告追赶他的楚国将领武成黑的情节。


员乃张弓布矢,射杀御者,复注矢欲射武城黑。黑惧,下车欲走。伍员曰: “  本欲杀汝。姑留汝命归报楚王,欲存楚国宗祀,必留我父兄之命。若其不然。吾必灭楚,亲斩楚王之头,以泄吾恨! ”


当是时,楚平王哪里把小小一介伍子胥放在眼中呢? 等他的哥哥伍尚到了郢都之后,就把狱中的伍奢,连带伍尚等伍家一家人,全部杀死。


临刑之前,伍奢喟然长叹:“ 伍员不至,吾虑楚国君臣,从今以后,不得安然朝食矣。 ” ——“ 我的二儿子伍子胥没有来,我担心楚国上下,今后连安然吃早饭的心情都会没有了。 ”


楚平王果然问行刑前伍奢有何怨言,伍奢的原话被报给楚王,所谓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楚王对伍奢的能力是认可的,此时听了他的遗言,突然感觉有点害怕;于是又派出很多士兵追杀伍子胥,却始终无获。


此时,奸佞小人费无极,又给楚平王出了个主意,挂出了天价的高额悬赏——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这个赏额之高,也许在春秋时期,可排第一了。


五万石粮食,再加上封赏有执珪之位的爵位,可谓既富之极且贵之极也。这个赏格分别见于 《 史记 》及 《 吕氏春秋 》 等正史,可见楚王与费无极必欲得伍子胥而后快的急切与内心的恐惧


伍子胥真的有这么厉害吗?就是真的有这么厉害 ! ! ! 后来的历史表明,上述的赏格不是高了,而是低了,远远比不上伍子胥的价格——那可是国士无双啊,可以 “ 以一人覆一大国 ”,正所谓黄金有价,国士无价啊。


这让我想到2000多年之后,西方某强戎的海军将军,也曾给一句钱姓华夏男儿能抵五个师的评价,并千方百计阻碍他回国;后来事实证明五个师也还是看轻了国士——国士无双啊。笔者此前写过一篇小文:“ 国士无双 ” ,论及此事。


单以勇武而论,旧版《 列国志 》中,演义程度更甚,有 “ 秦哀公临潼斗宝 “ 一回,元杂剧也有 《 临潼斗宝 》 。说的是,秦哀公(一说秦穆公)在临潼举行斗宝大会,集合十八家诸侯国,以比较传国之宝的方式,试图震慑诸侯臣服。轮到楚国时,当时伍家还在,伍子胥出列,面对各国所展示的奇珍异宝,自称楚国不重器物之宝,最重视之宝为 “ 人宝 ” ,就是他伍子胥自己,当场举起千斤之鼎,震慑住了秦王,使其阴谋破产。



虽然上述是演义,但也须有所本,比如从来就没听说有人演绎文弱的张良去举鼎的。从正史记载的蛛丝蚂迹来看,伍子胥在楚国的大力追捕下顺利逃亡,且能与勇武过人、后来著名于史的刺客——专诸——相交,得其服膺,有很大概率其个人武力值确实很高。


再以兵家谋略而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伍子胥能向吴王引荐孙武,说明其才能足以与孙武并列。在实战中,他与孙武率吴军击败楚国,攻入其国都,后来又为吴国重臣,建设了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姑苏城 ( 今苏州古城 ) ,并最终使吴国强盛,称霸一时。我们学中学历史时都知道,史书上有把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列入春秋五霸的说法,由此可见一斑。


-- 伍申相会别长亭,覆楚存楚两相约。 --


《史记》中并没有具体记载伍子胥与好友申包胥相会的具体时间地点,但据各种史料推测,时间大概在伍子胥刚逃出,并准备至宋国去依附太子建的路途中。


申包胥也为楚国大夫,虽然楚平王给出了巨额赏金,但申包胥并不为所动。这与钱财富贵无关,与人品信仰有关。


春秋时之人,有费无极这样的奸佞小人,有楚平王这样的贪淫之君,有吴公子光这样的政治野心家;但也有伍子胥这样的烈士英雄,有申包胥这样的义士贤臣。别说是这种赏金,就算是把整个楚国放到申包胥的面前,他也丝毫不会有所动心——因为他信仰坚定,底线分明,义之所在,虽万千人吾往也


不得不承认,在今人的眼光看来,春秋之时的人,有时候迂腐或者说傻得实在是厉害。但笔者以为,这其实恰恰是我们华夏一族自春秋以后所慢慢失去、在今天社会亟待恢复的最高尚品质。


其实,为建立新中国奋斗牺牲的无数先辈们,就是靠这样的高尚品质,才能够以弱胜强,挽国家倾亡于既倒之时。只是,今天的社会,很多人在生活慢慢富足起来的同时,着重追求的却是人压迫人、人高人一等、人贵人一头的历史与文化垃圾而已。春秋之时的 “ 士 ” 之精神,生活中罕矣哉,罕矣哉。


正史记载不详,但不妨碍后人的细节演绎,于是,京剧 长亭会以明朝时的政治体制背景和人物形象,演绎出伍子胥出逃途中遇到申包胥率一队人履职回朝,二人相会,各抒其志,最终分手于长亭,申包胥转身严戒令手下勿泄伍员行迹的剧目。



在冯梦龙 《 东周列国志 》 中,则是如此演绎此回情节的:


再说伍员沿江 东下,一心欲投吴国,奈路途遥远,一时难达。忽然想起: “ 太子建逃奔宋国,何不从之? ” 遂望睢陽一路而进。


行至中途,忽见一簇车马前来。伍员疑是楚兵截路,不敢出头,伏于林中察之,乃故人申包胥也,与员有八拜之交 ,因出使他国回转,在此经过。


伍员趋出,立于车左。包胥慌忙下车相见,问: “ 子胥何故独行至此。 ” 伍员把平王枉杀父兄之事,哭诉一遍。包胥闻之,恻然动容,问曰: “ 子今何往? ” 员曰: “ 吾闻 '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 吾将奔往他国,借兵伐楚,生嚼楚王之肉,车裂无极之尸,方泄此恨! ”


包胥劝曰: “ 楚王虽无道,君也;子累世食其禄,君臣之分定矣。奈何以臣而仇君乎? ” 员曰: “ 昔桀纣见诛于其臣,惟无道也。楚王纳子妇,弃嫡嗣,信谗佞,戮忠良,吾请兵入郢,乃为楚国扫荡污秽,况又有骨肉之仇乎?若不能灭楚,誓不立于天地之间! ”


包胥曰: “ 吾欲教子报楚,则为不忠;教子不报,又陷子于不孝。子勉之!行矣!朋友之谊,吾必不漏泄于人。然子能覆楚,吾必能存楚;子能危楚,吾必能安楚。 ” 伍员遂辞包胥而行。



说到这里,有些读者朋友必有疑问:从传统士大夫的道德规范来说,楚王为君;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楚为故国。难道 “ 君臣之义 + 故国之义 ”,不是很自然地大于伍子胥的报父仇之义 + 申楚二人的朋友之义 ” 吗? ? ?”


古人居然还正面评价伍子胥,也十分正面地评价申包胥,这似乎不太合古代人的 “ 三观 ” 啊。


但是且慢,我们须要看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


在春秋时期,所谓的楚国、吴国,仅仅是诸侯国而已,真正的国君是周王室。所以说,从根本上看,不论是伍子胥,还是申包胥,以及春秋时期的绝大多数人,对于楚国、吴国、宋国的看法,是一视同仁、地位同等的。


所以,春秋时著名的士,皆可以在各个诸侯国之间自由流动,甚至是率军与故国 ( 或上一国 ) 而战,并没有深切的思想与三观负担。打个比方来说,这有点类似于现代社会足球运动员或NBA篮球运动员的转会——都是在一个国家里,某个球员觉得现在呆的俱乐部对自己不好或者不重视,就可以想办法转会到其他俱乐部,甚至在今后的比赛中,还经常进球 “ 灭了旧主 ” ,也极少看到原来的俱乐部、队友或者球迷,做出极端的不理解反应。


但是,如果是引异族外敌来复仇,那就涉及国家民族大义,是根本上完全不同的问题了。比如后世的汉奸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报父仇,比伍子胥时代稍早一点的西周末,引西方异族外敌犬戎攻入西周镐京的周奸——申侯,这两个家伙的名声和评价,可是从古到今,一直是很臭很臭的。


所以即使是在今天,那些入了外籍的球员,在对阵自己原先的祖国时,也会多有顾忌,其中少数一些如小山智丽之类的不齿之流,为世人所唾骂,就是他们咎由自取了。设想如果梅西改国籍为西班牙,估计此前早已拿到不止一次世界杯冠军了,可是这种事情,稍有脑子和道德底线的人,都不会去做。


历史上,秦国之所以能够立住脚,得到周王室的承认,恰恰就是西周末、东周初在抗击异族外敌犬戎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当然自身也损失惨重,几个早期的国君都死于战争。所以秦统一六国,从根子上说,并无不正之处;反而是楚国,虽大,但从来都属于南蛮,并不正统。


但楚又很无辜,大概战国末期秦楚之争中,楚国被欺负得实在是连老天爷都看不过去了,才有了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的说法;不过最终,正统国祚还是归于了刘邦的汉朝。


因此,具体到伍子胥,只是在宋朝以后、特别是南宋以后,被多有批评贬损,本质原因,也恰恰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主流 “ 三观 ” ,已经变成了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 。即使这样,民间对伍子胥的看法,仍然是同情多于批评的。这个方面,堂主后面再细论。



-- 杜鹃啼血鬼腔声,昭关一夜急白头。 --


子胥至宋,见到太子建,本来想得宋国之援以图之,怎奈时运不济,宋国发生了 “ 华向二氏之乱 ” ——华氏、向氏两家大夫,被宋君所忌,却先下手为强,诱杀宋君,宋国自然大乱。


伍子胥无奈随太子建再奔郑国。此时郑国贤臣子产当政,郑国虽处晋楚之间,却非弱国。郑国对待太子建非常地不错,怎奈太子建又自己作死,唉,伍子胥时运好差。


太子建在访问晋国去联络外部力量的时候,晋国人诱惑太子建作为内应以灭郑,并承诺灭了郑国后,以郑地封太子建。这件事情充分暴露出太子建是个头脑简单的政治大白痴,也说明伍子胥的老爹伍奢确实不擅长政治诡谋,所以没教好太子建。


太子建有很大概率没有与伍子胥商量,因为伍子胥可没这么白痴。结果回郑之后,风声走漏,郑国怒而诛杀太子建。伍子胥救出太子建的儿子胜,携他逃出郑国,此时才奔吴国而去,而昭关是必过关口。


《 列国志 》 及京剧 《 文昭关 》 对此演绎得特别精彩,先是伍员偶遇名医扁鹊弟子东皋公,被东皋公认出,带至家中隐藏,承诺很可能有机会帮伍子胥混出关,但需等待时机。


盖因东皋公有一好友名为皇甫讷,面貌与伍子胥较为相似,但皇甫此人虽经常来访,毕竟时日不定,所以东皋公也不好把话说得十分肯定——这可苦了伍子胥了。


于是,伍子胥在东皋公的园子里一住就是七日,每日里东皋公并不谈及如何过关,伍子胥情急屡次去问,东皋公只能说待一好友到来再设法过关。七日之后的这一夜,伍子胥心急如焚,夜不能寐,因为郑国之乱已经传到楚国,楚平王又加大了搜索和对昭关的把守检查,很可能一朝被擒,则万事成空,再也无法复仇。


且听京剧的唱词,这是老生唱腔经典中的经典,高难中的高难,开口第一句是 “ 一轮明月照窗前 ” ,与《 捉放曹 》中老生陈宫的唱段 “ 一轮明月照窗下 ”,《 清官册 》 中老生寇准的 “ 一轮明月早东升 ” 被合称为 “ 三轮明月 ” 。


堂主尤其喜欢 《 文昭关 》 中这一段,十年之前,堂主经常于晚上反复在电脑上听张克老师的这段唱腔。此外还有耿其昌老师李维康老师夫妇二人的 《 四郎探母 》 “ 坐宫 ” 一段,真是经典中的经典啊,听完颇有余音绕梁之感 。 。 。 。好吧,说老实话,今日回首,也许那个时候,个人颇有因环境所限而才志难伸之感,所以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吧。


堂主忍不住要在此扰一下诸位读者的清目,将此段唱腔和剧情整理贴之如下:


(起初更鼓,伍子胥从屋中出,黑须髯口) ( 念白 ) 唉,爹娘啊! ( 唱 ):  [ 二黄慢板 ] 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实指望到吴国借兵回转,谁知昭关有阻拦。  幸遇那东皋公行方便,他将我隐藏在后花园。  一连七天我的眉不展,夜夜何曾得安眠。  俺伍员好一似丧家犬,满腹的含冤我向谁言?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我好比鱼儿吞了钩线;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  思来想去我的肝肠断,今夜晚怎能够待到明天?


( 起二更鼓,东皋公上) ( 唱 ):. . . . . 熄灭了灯亮窗前站,且听愁人口内言。


(起三更鼓,伍子胥从屋中出,换花白须髯口) (唱 ) :[ 二黄原板 ]  ( 节奏比上一段慢板稍快,烘托人物越来越急切的心理 ) 心中有事难合眼,翻来覆去睡不安。  背地里只把东皋公怨,叫人难解巧机关。  若是真心来救我,为何几日他不言?贪图富贵来害我,你就该拿我献与昭关。  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不能见!    爹(第一处鬼腔,知音者闻之,撕人心肺,如鹤唳猿啼 )娘呀!  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


(伍子胥进屋,稍后,起四更鼓。) 东皋公 (二黄原板) 听他言来心好惨,铁石人儿也泪涟。背地里只把老汉怨,想条妙计救他出关。


(东皋公下。起五更鼓。伍子胥出,换全白须髯口) ( 唱 )  ( 二黄原板,音趋高亢,节奏更快) 鸡鸣犬吠五更天,越思越想越伤惨。  想当初在朝为官宦,朝臣待漏五更寒。  到如今夜宿在荒村院,我冷冷清清向谁言(第二处鬼腔)!     我本当拔宝剑自寻短见,寻短见!  爹娘啊!  父母的冤仇化灰烟。 对天发下宏誓愿,我不杀平王我的心怎甘 。 。 。


张克老师的伍子胥扮相很帅,唱时目中含情,人物感情体悟得十分到位。


过昭关这一场,还有一出《 武昭关 》,其中多了一个旦角,饰演太子建之妻,胜之母,剧情则有点类似于赵子龙长坂坡救主,糜夫人投井一出。剧中伍子胥不像 《 文昭关 》 更重唱功,而是重做功,不过目前此戏接近失传。


《 文昭关 》 之所以能流传更广,笔者以为这与其被杨派创始人杨宝森先生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精心研究打磨,最终成为杨派的代表剧有关——杨先生的人生经历,也是一出励志大戏,以后堂主有暇时再谈。


说回伍员,正因为一夜白头,恰好皇甫讷又来拜访东皋公,于是依计而行,让皇甫假扮为伍员先入关去,假作慌张,被守关士卒擒住,于是关上松懈,一片混乱;白发的伍员趁机携太子建的幼儿胜顺利过关,稍后,皇甫才开口自辩非伍员,东皋公上关去作证,于是皇甫伍员双双脱脸。


从这段故事中可以看到,对楚平王的仇恨已经充满伍子胥的胸膛,甚至是整个人生目标,所以才会情发乎中而形于外,以致于一夜白首。要知道,古人的生活条件较差,寿命短,疾病难医,又战乱频仍,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别说满头俱白,只要有那么一、两根白发,就要感慨半天了。


这可不像今天,比如堂主,虽然未及半百就已经满头白发很多了,但自知从十余岁时就开始少年白,所以也见怪不怪了。但对于古人来说,功业未就或大仇未报即白发满头,会被视作早哀而寿不永之相,怎能不让人对镜悲怆呢?


所以太白也有诗云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真可谓上通伍子胥,下启岳武穆 “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筝。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这正是:

春秋多有士,慷慨照丹青。

白发催人老,壮志恨未行。

非为惧归去,实乃忧愤心。

知音自古少,弦断有谁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